查看原文
其他

【木铎精选】2016年1-12月新闻传播学大牛学术文章汇总

2017-04-24 solo学长 木铎考研
木铎精选 | 学术论文

报考新闻传播学硕士入学考试的同学都知道,精读最新的学科论文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考试的试题就会出自这些论文之中。但是,如何从浩瀚的期刊论文中挑选出最精华的论文呢?

今天solo学长就为大家精选了2016年1-12月新闻传播学学科(包含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研究、出版编辑学、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研究等二级学科)的精华论文173篇

这173篇精华论文,包含了人大、复旦、北大、清华、中传、武大、浙大、南大、交大、华科、暨大等新闻传播学名校老师的最新学术观点,如邵培仁教授、刘海龙教授、陈力丹教授、单波教授、杜俊飞教授、郭镇之教授、黄旦教授等等。

通读这些论文,就可以对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界的研究动向有清晰而深入的了解,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补充进笔记中,更可以高人一筹让自己的答案熠熠生辉。各位有志于报考新闻传播学的同学,可以仔细研读之,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请大家继续保持关注【木铎考研】(muduoedu)官方公众号,也欢迎大家将木铎推荐给更多身边的同学啦。



新闻传播理论
  1. 新闻隐匿权:未完成的理论表达及其思想困境(单波;汪振兴;)

  2. 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李彬;刘海龙;)

  3. 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林克勤;)

  4. 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变革的现存问题及突破路径(张昆;周钢;)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化大众化的时代表达(刘卫东;)

  6. 全媒体环境下“引爆点”理论在主流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郝雨;杨欣怡;)

  7. 定量内容分析法在中国大陆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以六本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李明;陈可薇;)

  8. 媒介生态变迁下舆论分布的结构性思考(肖尧中;)

  9. “五四”白话文的媒介特征和动员偏向(黄华;)

  10. 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郑保卫;)

  11. 本土化方法革新:一种认知传播视角的回应(邵培仁;王昀;)

  12.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沈正赋;)

  13. 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的伦理问责(蒋晓丽;杨珊;)

  14. 叙事重构时代(隋岩;徐晨;)

  15. 公共关系学的想象:视域、理论与方法(陈先红;)

  16. 媒介的延伸: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传播学探索(郑欣;)

  17. 中美媒介建构“2015年中美首脑会晤”框架的符号分析——一种跨文化传播个案的框架分析路径(曾庆香;)

  18. 视觉抗争:表演式抗争的剧目结构与符号矩阵(刘涛;)

  19. 重估电子民主:概念、分歧与研究进路(李亚妤;杜骏飞;)

  20. 新闻归因策略与公众情感唤醒——当代热点舆论事件的情感主义路径(洪杰文;朱若谷;)

  21. 传播效果发生的范式及其嬗变对我国当代传播学的启示(南长森;王颖;)

  22. 突发群体性事件后情绪传播机制研究(李春雷;雷少杰;)

  23. 传播的逻辑:寻求多元共识的亚洲文明对话(孟建;于嵩昕;)

  24.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渠道融合发展研究(严三九;)

  25. 情感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情感框架与道德语法(刘涛;)

  26. 我国特大事故的官媒形象——《人民日报》特大事故报道图景(2000—2015)(闫岩;)

  27. 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习近平重新并提“党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与现实意义(陈力丹;)

  28. 再论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传播学的重构(李欣人;)

  29. 新媒体境遇下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研究(邢晓红;)

  30. 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张涛甫;王智丽;)

  31. 意义·范式与建构——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欧阳宏生;朱婧雯;)

  32. 国外跨屏受众测量的发展特征与思考(刘燕南;刘双;刘恬;)

  33. 社会监督创新与“漂绿广告”有效监管(刘传红;王春淇;)

  34. 唯改革创新者胜——再论媒体融合的发展瓶颈与路径依赖(朱剑飞;胡玮;)

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
  1.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朱剑;)

  2. 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若干问题之我见(陈颖;)

  3. 基于同行评议的复合型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以复印报刊资料为例(钱蓉;)

传播文化
  1. 意识形态安全与党管媒体原则——中国媒体融合政策之形成与体系建构(陈昌凤;杨依军;)

  2. “软权力”与“巧用力”: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郭镇之;冯若谷;)

  3.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Twitter媒介机构账号的社会网络分析(韦路;丁方舟;)

  4. 作为对话的新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张晋升;许诺;)

  5. 技术安全框架还是环境正义框架?——从东山PX事件看政府风险传播的困局与破解(邱鸿峰;)

编辑出版研究
  1. 近五年我国编辑学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吴平;李昕烨;)

  2. “版权作品使用共识”与参与式文化的版权政策环境(尤杰;)

  3. 论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发表权是何时“失去的”?(罗银科;钟秋波;)

广播影视研究
  1. 转型与突围:网络电视台的市场化运营之道(朱剑飞;胡玮;)

  2. 传统电视的社会化媒体转型:内容、社交与过程(赵曙光;)

  3. 进步与制约——1993—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传播的现代性探索(於春;)

  4. 中国电影:从数字走向诗——2016《现代传播》年度对话(张宏森;胡智锋;刘俊;)

  5. 乡土历史与现实的传播使命——论当下乡土纪录片的认知传播作用与缺失(欧阳宏生;胡畔;)

  6. 中国电视专业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李岚;莫桦;罗艳;)

  7.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黄会林;朱政;方彬;孙振虎;丁宁;)

  8.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景观与创作潮流演变(周星;)

  9. 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现状研究——基于社会学的某种观照(刘昶;张富鼎;)

  10. 作为空间产品的电视节目(谭天;覃晴;)

  11. 和平年代战争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再发掘(赵曦;张明超;)

  12. 201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张同道;)

  13. 烽火年代的中国形象——中国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际银幕上的中国抗战(1937~1945)(李一君;)

  14. 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电视力量——2015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封翔;)

  15. 华夏营造:华莱坞电影中的中华古建筑(邵培仁;周颖;)

  16.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体系建构的渠道策略(吕鹏;张君昌;)

  17. 纪录片故事性构建方式及传播效果(倪祥保;)

  18. 跨屏受众收视行为测量:现状、问题及探讨(刘燕南;张雪静;)

  19. 中国电视剧农村女性形象的框架研究——以1983-2015年获“飞天奖”农村题材剧为研究对象(漆亚林;仲呈祥;)

  20. HDR:创造沉浸体验式“真”影像——兼论光与影像的关系(张宁;毕根辉;)

媒介经营与管理
  1. 破解“渠道失灵”的传媒困局:“关系法则”详解——兼论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关键(喻国明;弋利佳;梁霄;)

  2. 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研究方法检视——基于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曾琼;张金海;)

  3. 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中心”与“四个基本点”(郭全中;)

  4. 出版类上市公司多元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姚德权;邓阳;)

  5. 媒介可信度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居民的大样本调查(吴建;)

  6. 数据生态的危险趋势与数据科学的可能空间——兼谈中国市场调查业的现状与问题(刘德寰;李雪莲;)

  7. 现代视听新媒体产业模式创新研究(石长顺;梁媛媛;)

  8. 新媒体广告的“原生之困”与管理创新(舒咏平;陶薇;)

  9. 平静中听风雷:2015年中国传媒业发展盘点(郭全中;胡洁;)

  10. 论互联网企业的定义与再定义问题(金定海;顾海伦;)

  11. “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金韶;倪宁;)

  12. 自主信息传播时代品牌“制度化”的颠覆与“新制度化”的建构——从垂直设计到交互设计(程明;薛海霞;)

  13. “免责”还是“处罚”——关于网络转载是否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的思考(曹小娟;慕明春;)

  14. 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历史、现状及挑战(王晓红;谢妍;)

  15. T2O营销传播模式中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杨先顺;文涵;)

  16. 从报纸生产商转向内容提供商——报业内容产业价值链的断裂与重构(张勇军;江作苏;)

新媒体研究
  1.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丽娜;马得勇;)

  2. 框架理论视域下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朱天;张诚;)

  3. 公共议程设置中微博舆情互动的社会网络分析(翁士洪;张云;)

  4. 网络对语言听觉感知影响之深层解析(曹进;曹玲;)

  5. 新媒体情境下冲突议题传播的“双重结构因素”——基于临武瓜农事件的分析(吴晓林;汤明磊;)

  6. 互联网时代的类社会互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社会学分析(田晓丽;)

  7. 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黄旦;李暄;)

  8. 移动新媒体对台湾民意形成的影响及因应策略——以台湾年轻世代民意为例(安拴虎;)

  9. 受众对PX项目的风险感知模型建构研究——基于社交媒体使用的视角(薛可;王丽丽;余明阳;)

  10. 微信实时传播的社会临场感影响因子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微信使用为例(童清艳;迟金宝;)

  11. 中国互联网金融舆情监测与研究论析(丁柏铨;)

  12. 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账号“侠客岛”为例(罗以澄;王继周;)

  13. 二十年来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政策变迁(武志勇;赵蓓红;)

  14. 走向合作规制:网络空间规制的进路(匡文波;杨春华;)

  15. 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内容与形式调查(陆士桢;赵梦昊;)

  16.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议题结构探析(官建文;李黎丹;王培志;)

  17. 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力量——场景传播的符号学解读(蒋晓丽;梁旭艳;)

  18. 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蒋晓丽;何飞;)

  19. “一带一路”互联网优先战略研究(方兴东;邬克;张静;)

  20. 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潘祥辉;龚媛媛;)

  21. 当代社会网络谣言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对“郭美美事件”的观测(刘向宁;王振涛;)

  22. 新媒体语境与两岸交流中的台湾“青年世代”(连子强;)

  23. 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李慧娟;喻国明;)

  24. 网络意见领袖基本特征的探究——基于对100个最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分析(罗敏;王成顺;)

  25. 试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模式与操作要点(喻国明;曲欣悦;罗鑫;)

  26. 媒体两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基于国内110家主流媒体的调查分析(向安玲;沈阳;罗茜;)

  27. 新浪大V传播行为的变化与思考——以突发公共事件为例(靖鸣;王勇兵;)

  28. “微”团建:互联网思维下的共青团创新工作模式(黄楚新;彭韵佳;)

  29.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演变(王梦瑶;胡泳;)

  30. 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隐私空间的代际演变与法律规制(路鹃;)

  31. 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与社会心理关系研究(丁柏铨;)

  32. 从原子到比特:数字艺术生产权利的量变与质变(马立新;李攀;)

  33. 大数据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张烨;)

  34. 策略性政治互动:网民政治话语运用与政府回应模式(李锋;孟天广;)

  35. 上访人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及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上访人群落”为例(吴镝鸣;刘宏;)

  36. “心灵鸡汤”与灾难叙事的情感规驯——传媒的社交网络实践批判(黄月琴;)

  37.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认知实证研究(倪建均;)

  38. “后部落”时代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研究(王宇涵;)

  39. 解析网络空间的公众环境诉求:议题、策略及影响(贾哲敏;于晓虹;)

  40. 网络公共领域的道德绑架与交往理性——以范玮琪阅兵晒娃事件为例(汪振军;韩旭;)

  41. 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蒋建国;)

  42. 微信“晒客”行为及其自我认知研究(靖鸣;方芳;袁志红;)

  43. 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实证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大数据应用视角(匡文波;童文杰;)

  44. 培育劳工立场的在线“抗争性公共领域”——对一个关注劳工议题之新媒体的个案研究(李艳红;)

  45. 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向勇;白晓晴;)

  46. 生命周期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行为研究(李雪莲;刘德寰;)

  47. 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张宁;)

  48. 高校共青团微信传播策略研究(赵麑;张惠;)

传媒文化、艺术与教育
  1. 北京市民审美熏陶研究(张晶;潘皓;包新宇;杨杰;)

  2. 网络游戏的艺术表征与叙事路径(陈伟军;)

  3. 电视艺术的定位与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陈旭光;)

  4. 美在契合:一种动态的美学观点(张晶;王成功;)

  5. 日本热血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逄增玉;孙芊芊;)

  6. 论中国话语文明的历史走向(陈汝东;)

  7. 菲华社会的“路向之争”与文化反思(赵振祥;姬金凤;)

  8. 媒介:作为艺术研究解释范型中的“第五要素”——基于媒介文化新生态语境的美学思考(彭文祥;)

  9. 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朱鸿军;季诚浩;)

  10. 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王国华;)

  11. 重建主体性:对“网红”奇观的审视与反思(张跣;)

  12. 公益孵化与公益报道:青年公益领袖成长的影响要素研究(张宁;王冰;)

  1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田智辉;梁丽君;赵璠;)

  14. 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自组织境域研究(甘险峰;张成良;)

  15. 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基于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问卷与访谈(鲁景超;)

  1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着力点(胡钰;)

  17. “威斯康辛理念”对我国地方院校传媒教育的启示(高有祥;张西静;李政;)

  18.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支撑与融通(顾理平;)

  19. 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育的理念与范式革新——从英语教学到跨文化传播(陈虹;秦静;)

文化产业研究
  1. 经济下行压力下文化产业如何创造新增长点(董鸿英;熊澄宇;)

  2.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陈少峰;)

  3. 国家创新发展视域中的新文化景观(张殿元;张殿宫;)

  4. “三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傅才武;黄梦航;)

  5. 两岸文化产业互补视野中的海峡出版创意产业集群构建(尚光一;)

  6. “一带一路”战略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花建;)

  7.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范周;周洁;)

  8.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李凤亮;宇文曼倩;)

  9. “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孙发友;陈旭光;)

编辑出版研究
  1. 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朱剑;)

  2. 国家、市场与社会:学术期刊变革中的三维结构(王浩斌;)

  3. 高校社科学报与学术文化生态(武文茹;)

  4. 论当下高校学报的栏目策划与编辑意识(廖哲平;)

  5. 深耕地方文化与反哺城市建设刍议——以《闽江学院学报》名栏建设为例(赵麟斌;)

  6. 《邸报》内容与宋代国政——哲宗时期李焘笔下的《邸报》记事(田建平;)

  7.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编辑思想、体例与内容之演变(张艳玲;)

  8. 媒介形态嬗变与出版方式创新(王华生;)

  9. 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及其重构的基点(郭平兴;张志强;)

  10. 近5年来国际女性研究领域主流期刊可视化分析(开滨;)

  11. 大学学报的综合性之困及其路径选择(李孝弟;)

新闻传播史研究
  1. 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倪延年;)

  2. 媒介变迁与乾隆朝的社会异动(程丽红;)

  3. 李光耀政治传播思想初探(张昆;孙丹妮;)

  4. 《新青年》的历史不应切割(于丽;)

  5. 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家创伤与媒介记忆——中、日、美、英“南京大屠杀”相关报道(1949-2014年)的内容分析(余霞;)



木铎家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高分课程

2017届的学长学姐已经录取,「木铎家2018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VIP一对一、VIP小班及集训班」也正式开始接受报名啦。为保证复习效果:

「VIP一对一」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限招3人,每人12000元;

「VIP小班」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限开一班,每人7000元,满5人为止;

「VIP集训班」专门新闻传播学考研且有助于初试夺取高分同学设计,分为基础、强化、冲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包含理论、历史、实务三类课程,同学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报名,课程费用300-5200元。

solo学长将邀请木铎家2017年已录取的相应高校新传高分学长学姐,倾情为各位同学传授高分经验、讲解复习重点、指点答题技巧,帮助各位同学彻底理清一切复习难点,掌握所有知识重点,显著提升专业课成绩,冲刺高分题名金榜。

需要报名的同学,请复制下面链接至「木铎考研官方淘宝店」拍下:

https://muduo360.taobao.com

高分学长学姐在此,还不赶快上车?一起加入木铎VIP高分课程开始高分之旅,专业课260+不是梦!

【木铎家】2018考研课程规划

上车!「木铎家」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高分集训班报名开始啦!


「木铎考研」

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新浪微博:木铎考研

solo学长微信:onemore890

2018新闻传播考研总群:2611409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