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博封号的这一周,我们做了什么
上星期我的两个微博都遭到了封号,和我一起被封号的还有很多人。在朋友圈统计过,一共有240个人左右,相当于在我的周围,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从互联网上被消失。
有些有原因,有些没有。
其实有没有原因根本无所谓,所谓的那些原因,从事实上来讲也不成立。比起一些稍微有点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很多人被抹去得无声无息。所以第二天我在朋友圈里写下这么一段话,留给那些从微博到微信来找我的人:
我对微博没什么留恋,对粉丝数和阅读数也没有留恋。过往写过的东西,说实话也可以算了。
我唯一感到心酸的是,用不能再互动的号看到爪姐和小能还在发出反对的声音,看到不势均力敌的场面,但再也不能声援。不被炸号是愧对,被炸号是抛下。
我更能想象“普通用户”炸号的难过。那些账号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可能没有我们这样千锤百炼的硬神经,但是在他们伤怀时,却无人关心,无人纪念。
我想告诉你们,略微比你们多几个人阅读的我,之所以有存在感,是因为你们每一次对我的声援,给我的点赞,替我的转发,是你们站在我旁边,才让对手明白,我们的声音是不能完全被忽视的。
当人们在纪念我时,当人们在纪念比我厉害很多的人时,他们是在纪念你们,他们是在纪念我们。在同样的立场前,我们是不分彼此的,人们不是在纪念ID后面一个透明的人,他们是在怀念我们所有人的这股力量。而这股力量不会因为被拆散就解散。
只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没有人是不重要的,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是星火。
那么,离开了微博的我们,就只能从此沉默下去吗?当然不是。我说,我们曾经创造的痕迹消失了,但创造痕迹的人还在。
稍微关注我的人可能知道,去年年底,我在网上把很多年轻人聚集到一些群里,希望他们能够互相扶持帮助,交流爱好和专业。在这个难以坚持自我的时代,因为知道还有同类,可以更勇敢做自己。
我想,这的确也给我们彼此留下了一些温暖。关于建群的初衷,那时我是这样说的:
两年前和巴西同学聊天,内容还是地理课、冲浪、野外考察;和朋友聊天,讲的是日本、攻壳机动队、纹身、香港、蔡明亮、霓虹灯;和昔日爱人聊天,讲的是毕业、未来的打算、面包、水果、北方的河流。
两年后,所有人都在谈论政治,时刻都在谈论政治。
今早七点,我连一声新年快乐都没有发,也没有一句寒暄,直接拉着三个巴西同学聊起新的局势变化。说一点都不伤感是不可能的。
所以让大家在不同的群里直面现实,也望着月亮。还谈论电影、音乐、文学和艺术。我希望的是,终有一天我们走出这一切,过上正常的生活。那一天到来之时,我们谁也没有异化。
我们在拼命留住自己最后的精神阵地,可大机器粉碎记忆,并没有手下留情。这三年我经常说一句话,这一切只是开始。
跨年那天我写道:
我当然知道,生活不会一直越来越好。时代的幕布在下降,每个人的灯光都会变少。
但我们不是非得黯淡不可。
2017和2018这两年,很清晰地感到自己如何被生活裹挟,以及每个人都在大环境的败退里错愕或身不由已。
我丧够了。前一阵真实地感到我丧够了,我不能丧下去,也不能带着其他人一起被现实击倒。我知道我不会麻木,但许多人会,那不是我的目的。
如果我们曾经只能被动接受,那么必须让一切在今天清零。明年,我们要主动去挑战生活,挑战时代。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在一切不可能里,挑出一些可能。
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2019不能定义我们,但我们可以定义它。接下来十年,在我们每个人手里。
这几年幕布下降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快得多。被禁止的音乐、被打马赛克的电影、被下架的游戏和漫画,多到人们甚至开始记不清楚。
前天,【一个说了文章就发不出来的歌手】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都被404了,从十几年前开始听他的歌,陪伴我走过很多日子。尽管这几年开始听的少了,但他做【一个说了就发不出来的数字】计划的决心和贯彻力还是让我敬佩。
第一个公众号消失的时候,我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里就贴上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后来他也一样用这四个字作为演出的题目。那篇文章如果还有人记得,题目叫《向谁万岁》。
在他的微博被封的个把小时里,全网开始下架他所有的歌曲,人们分享到朋友圈纪念他的音乐,也变得无法再播放。大家开始小声询问,分享网盘链接,仿佛回到旧时代。
其实旧时代早已到来,只是换了一个包装。
我说,我们音乐群今晚的活动,就大家一起来唱【这个没有名字的歌手】的歌。我把这个建议发到朋友圈,短短两个小时里就有接近300条留言说自己也希望参加。最后,因为人数过多,我们临时建了一个群,马上到达了500人上限。
那天晚上我们从八点多一直唱到凌晨,按照专辑顺序一首首唱过来,男孩女孩各个歌声动人,有人说仿佛置身于跨年晚会现场。
也许此时读这篇文章的人已经感受不到,那天夜里大地上的许多城市,有人在房间,有人在车站,有人在路口,你一句我一句唱同一首歌的感动,似乎在推杯换盏,又似乎传递着火把。
但我想那晚参加了活动的人都已经感受到,音乐人可以被禁止,音乐在我们心里,却永远无法抹去。漫漫人生,歌曲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歌曲里有高起低落,有爱恨离别,有你有我。
一个朋友第二天甚至把群里所有的语音做成一条音频,一共三个小时,发给群里的朋友。在黄昏到来之际,记住夜晚前的歌声。
在这周还有一件不能忽视的事情,我们也同样在微博之外的地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去年此时,不能存在的是gay,今年是les.
我先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我喜欢你,这没什么问题。有人喜欢蓝(男),有人喜欢绿(女),所以我是Glaucous,蓝绿色。
慢慢地,看到了更多彩虹出现。于是我把大家的朋友圈一组一组展示出来,到了今天早上,已经有上百条。原本,我气愤自己不能在微博上声援,可转念一想,也把这种逼迫当作一个机会。
往年我们在微博上互相温暖,而朋友圈因为有老师、朋友、家人显得格外安静,同温层效应是我们的保护层,也是我们走出去的阻碍。
超话在微博上无法创建的时候,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超话。于是,早上我数了数发出的声音,已经到了整整167条,我说,我希望今天能在朋友圈看到500条彩虹飞扬。
这是接下来的故事:
实际上是,发出那条朋友圈一个半小时,我就在朋友圈见到了500条彩虹,到了发稿前已经超过了700条,相当于我三分之一的微信好友,都在一个他们很少说话的环境,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动人的话语太多太多,为了不暴露每个人的隐私,我不能一一展示。但这个视频可以告诉你,我们确确实实发出了呐喊,坚定不已。而这还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这是许多人一起才做到的事情。一开始的展示,只是一个小小的诱因。所以,当你觉得你身边有朋友为一些事情拒绝沉默很棒时,请走上前看见他,肯定他,对他说:我认为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被听见、被鼓励。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一点点改变。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 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相信,每一声呼吁都会有回响,每一个自我都会得到回答。有人能锁住我们一阵子,没人能锁住我们一辈子。只要你在,我就还在。
“漩涡里的人,有责任说出漩涡里的样子。”
作者:Glaucous和她的伙伴们🌈
题图:杉稚🌈
口号:不沉默的@NGOCN & 漩涡里的@端传媒
love is love #we will w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