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诗默想(一)——《巍然乘驴歌》
巍然乘驴向前进行!沿途民众一片歌声;温柔救主向前进行,棕枝衣服满路铺陈。
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卑微模样是去成仁;基督得胜今番开始,死亡败退,罪恶戡平。
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天上众军俯首停睛,遥看救主去作牺牲,满怀忧虑,黯然伤心。
巍然乘驴向前进行!末次剧烈奋斗将临,天上宝座圣父关心,盼望神子荣归天城。
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卑微模样是去成仁;低头屈受肉身苦痛,然后升天永掌权衡。
本诗是由英国圣公会著名牧师、布道家、历史学家米尔曼(H.H.Milman)于1827年应希伯主教之请,特为每年棕枝主日而写。 虽然诗歌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在歌词和歌曲的结合上可谓是天衣无缝的。歌谱只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以高音为主,体现基督骑驴进京的场景和坚定的心志,第二乐句中音偏低,似乎是一种情节的转换。特别第二句的音域很窄,整个乐句都以稳定的四分音符组成,最后才用附点四分音符来推动。音乐的行进给我们映出一幅主耶稣进京的图画,他坐在驴上,脚步是那么的从容和稳重,不急不慢地进入京城。最后则终止在3音上,似乎预示着此事件并未结束,只是一种预备、一个开始,预示着将要到来的苦难。 本诗从不同层面来描述主耶稣此次进京(耶路撒冷)的目的: 每节首句“巍然乘驴向前进行”英文为原诗题目,每节诗歌重复颂唱。 “Ride on,Ride on in majesty!”在音乐上将majesty放在首句的逻辑重音上,突出了主耶稣此次进京的气氛——“巍然”。中文翻译将重音放在“前进行”上,着重在行动上。“巍然”一词则放在句首,“巍”字为第一个音,放在弱拍上。这并不表明中文翻译不到位,如果用中文语境来说,全句也照样能突出当然处境的“巍然”,而且更能突出主耶稣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第一节是当时场景的铺陈。“巍然乘驴向前进行!沿途民众一片歌声;温柔救主向前进行,棕枝衣服满路铺陈。”马太记载说:“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太21:7-11) 诗歌中的“一片歌声”就是民众的高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原文是“求救”的意思,虽然此处作为“称颂”,但它本身“救赎”的意味没有离开。主耶稣就是那位要来拯救以色列民脱离死亡的救主。主耶稣是一位“温柔救主”,就是撒迦利亚所指的那位骑驴进京的谦卑的主。“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9:9)可以说,第一节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庆、一种和平、一种温柔,也是一种民族的希望。 从全节诗歌看,众人的欢呼与主耶稣的“巍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无知的众人从民族弥赛亚的观念来看此时进京的耶稣,却浑然不知主耶稣此番进京的目的。几天之后,许多曾前呼后拥的群众在彼拉多面前大喊“钉他十字架”,也有人在主耶稣的十字架下讥诮说:“恭喜犹太人的王”。 第二节是目的的揭示。“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卑微模样是去成仁;基督得胜今番开始,死亡败退,罪恶戡(kān)平。” 同样还是“巍然乘驴向前进行”,但前进的脚步显得特别不同。可以想象,驴还是那样的前进,但主耶稣的心却是非常地坚定。诗歌宣告主耶稣进京的目的,并非如人们所盼望的作“犹太人的王”,而“是去成仁”(ride on to die)。他肩负着全人类的救赎大使命。 唱完第一句高音部分,可能会给我们一种失望和无助的感觉,但进入第二句,“死亡败退,罪恶戡平”给我们一种生命的盼望和胜利的期待。相信这就是神最初预言的实现:“女人的后裔要伤你(撒但)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5)从表面看,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失败的象征,但在实质上却是完成了十字架的救赎,战胜了死亡的权势。这是主耶稣降世的目的:“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借着十字架的救赎,从而达到“死亡败退,罪恶戡平”。 第三节是一种灵界的臆想。“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天上众军俯首停睛,遥看救主去作牺牲,满怀忧虑,黯然伤心。” 这是诗歌作者对当时情景的一种臆想,他将我们的视线从当时的情境带到“灵界”,从天使天军的角度来看主耶稣进京。诗人将进京并之后的事件比喻为一场永恒的争战,虽然大众在主耶稣进京的当时大声高呼,但实质上这并不是如群众所单纯的猜想那么简单,主耶稣并是到耶路撒冷做王,而是预备来接受十字架。 “天上众军”知道主耶稣进京的目的,所以他们似乎摒住呼吸,“停睛”来看。他们看见的不只是当时热闹的场景,他们“遥看救主去作牺牲”。所以,他们是“满怀忧虑,黯然伤心。”天使天军在主耶稣一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将主耶稣降生的目的告诉马利亚和约瑟,将主耶稣降生的消息告诉牧羊人,在主耶稣受难之后,他们也充当了主耶稣与门徒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相信每一位知情者都不会像群众那样的高呼,乃是更多地“黯然伤心”。这也让我们回忆起以赛亚对于“沉默的羔羊”的记载说:“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 第四节是天父旨意的表达。“巍然乘驴向前进行!末次剧烈奋斗将临,天上宝座圣父关心,盼望神子荣归天城。” 这里表达了一种永恒的事件,它不只是主耶稣个人与死亡和罪恶权势的斗争,乃是一场属灵的永恒战争。作者将我们带到天父的宝座前,首先提出这次进京是主耶稣“末次剧烈奋斗”的开始,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可以尽说,主耶稣的“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4)、“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等可以证明所面对的奋斗是何等剧烈。 同样还是“巍然乘驴向前进行”,但现在更多体现了天父的决心。我们思想“天父的心肠”,他怎能舍得爱子受苦牺牲,但为了救赎的大功,他毅然将自己的独生子送上十字架。虽然,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曾大声呼喊:“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但天父“盼望神子荣归天城”的心肠却也显露无遗。“天上宝座圣父关心,盼望神子荣归天城”表达出天父慈爱的心肠,他不愿一人沉沦,舍弃爱子,但他更用慈爱来迎接这位为全人类而献出自己的“神的羔羊”。 第五节是十字架的预演。“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卑微模样是去成仁;低头屈受肉身苦痛,然后升天永掌权衡。”王神荫主教解释说:“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本诗的高潮;尤其是第二句‘卑微模样是去成仁’是本诗的中心,道出了主耶稣骑驴前行的宗旨”。虽然十字架等待着他,他还是“巍然乘驴向前进行”,显示他的决心正符合天父的旨意。他走在天父的旨意之中,以“父所差来的”身份来面对十字架,他自始至终没有接受撒但的建议(参太4:1-10),而以牺牲来完成使命“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作为预演,诗人向我们预告了一种暂时的苦痛“低头屈受肉身苦痛”和一种永恒的果效“然后升天永掌权衡。” 保罗的论述使我们更加明白基督受难的奥秘:“他本有 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 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 神。”(腓2:6-11) 诗人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主耶稣“巍然乘驴向前进行”的实质。它不只是众人理想般的“和散那”式进京,而是带着“成仁”的决心,完成天父上帝的旨意;它不只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最终以主耶稣钉上十字架而告终,而是一场永恒的战争,是“天上众军”所关注的,是“天上宝座”上的天父所关心的;它不以主耶稣的死亡而定成败,而是以基督的代死,而使“死亡败退,罪恶戡平”。棕枝主日是主耶稣十字架救赎最后阶段的序幕,它是主耶稣“肉身苦痛”和“永掌权衡”的预演。我们感谢主耶稣的“巍然乘驴向前进行”,因为他的舍身,才有今日我们的得生。愿将一切荣耀归给走向十字架的主耶稣,阿们!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