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学生涯互勉(下)

2016-03-04 陈丰盛 丰盛“书”房

神学生涯互勉(下)


    一、恩赐重要,生命素质更重要

    恩赐,对于每位传道人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毕竟从神学院毕业之后,来到服侍工场,面对诸多弟兄姊妹,那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现实是需要面对的。而教会在衡量一位传道人的水平时,往往以恩赐是否明显、是否多样为标准。不过,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神的仆人所服侍的不仅仅是教会的弟兄姊妹,更重要的是神。因为我们都要在主面前交账的。所以,恩赐虽然是神所赐,但衡量是否一位神所喜悦的仆人,不是他的恩赐,而是生命素质,即忠心良善。

 

    按才受托的比喻,就已经将忠心良善摆在所有仆人的首要。不管是五千、二千或是一千,主人对他们的要求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是否已经尽上本分。神将恩赐赐给每位服侍者,一定不会要求我们去做自己恩赐之外做不到的工作,不会有过高的要求。祂所要求的就是忠心与良善,按着恩赐尽上本分。身为神学生,我们追求知识的长进、挖掘与运用恩赐,都是应该的,但更应该努力的,就是追求成为一位忠心良善的仆人。

         

        二、突破自身限制,勇于被主陶造

有人说:“在面对改变时,你可能会愤怒,可能会无奈,可能会窃喜,只有第三种人才会从改变中得着最大的好处。”韩君时教授说:“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改变的媒介,必须先经历改变。”这是基督教教育专家对所有参与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要求。

 

这同样适用于所有传道人。要成为一位改变的媒介,传道人必须先经历改变。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保罗要求我们学会在消极方面“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在积极方面“心意更新而变化”,目的就是去“察验……神的……旨意”。因为人人(包括基督徒)都浸淫在世界的潮流和思想中,在潜移默化间,会沾染世俗和世俗的思想。神的仆人就应当先在心灵里主动回转到神的旨意里,从世俗中分别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正面影响信徒,带领信徒经历改变。

 

神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人是永远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人若要达到符合不可改变的神的心意,就需要改变自己。在不断地改变中,基督徒越加像神,传道者的事奉就越加有效。

 

        三、操练敬虔,也要操练身体

    神学生涯是一个全面操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操练敬虔、操练属灵生命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也实在需要有更多的提醒,因为在资讯发达的今日,太多人被捆绑在手机、电脑之上,我们许多的时间被浪费在刷屏与回复信息上,祷告与灵修都自然被挤掉,能留给建立神人关系的时间少之又少。

 

    但也在同时,我们受到洪水般的资讯,同样忽略了个人身体的需要。在年轻人中间,许多老年人特有的病症屡见不鲜,太多人似乎仅用二、三十年将近百年的精力用光了。所谓的“细水长流”,就是提醒我们节约身体健康的资源,不要过度消耗。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宅男”、“宅女”,要从办公室、家里出来,参加身体锻炼的行列。

 

    圣经上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并不是完全贬低操练身体,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忽略身体操练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重视操练身体,使我们做身体健康、灵性活泼的传道人。

 

        四、敬畏上帝,也要尊重老师

Burk Parsons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7件事中说:“要记住你的角色是学生,学生绝不能高过教授,总要向教授显出尊敬来,不要无谓地批评他们,要为他们祷告,为他们感谢神,因为他们是为你灵魂守望的人。”

 

在参与神学教育的时期里,笔者深深感觉到中国教会所办的某神学院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现象。你可能会质疑老师的问题,但我认为不管老师是否称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本分。老师一定会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但作为学生若不能学习尊重老师,那么你就成为一位不称职的学生。更何况,不管怎么不好的老师,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其可敬之处。

 

        五、“意见纵分歧,爱心却唯一”

    历史上许多神学的分歧所导致的分裂提醒我们,除了最为核心的真理之外,一些非核心的问题不能影响我们的合一。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神是真理,但我们并非神,不能完全掌握祂的真理。我们若承认自己所持守的真理只有相对的重要性,比较能够在爱中维持整体的合一”。因此,我们提倡“在重要的事上,追求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追求包容。在凡事上,追求爱心”。

 

邸立基揭露一种神学唯美者的问题,他们在理智上过份膨胀,成为一种“健康的热病”。他提醒说:“任何对你十分吸引的神学观念,你必须视其为对你信心的挑战。在神学上对你产生吸引力及在理智上对你产生启迪的事情,你都不应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否则你可能不再是相信耶稣基督,而是相信马丁路德,或是相信你其中一位的神学教授。”(第73页)这在中国教会已过的20年中,“唐崇荣牧师说……”、“加尔文说……”或是“丁主教说……”等遍布在教会各种类型的神学研讨,大有掩盖圣经与耶稣基督的权威。

 

        六、学像小孩子的样式,保持单纯的心追求

伯克·帕森斯牧师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2件事中说:“要记住耶稣基督美好单纯的福音,你需要不断成长,越发依靠主,有更扎根在圣经教训之上孩童般的信心。”约翰·博瑞姆的“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17条说:“控制你的性冲动,远离互联网色情内容和不正当的关系。神学家并没有免疫力,脱离那些危害教会中其他人的罪。”

 

我经常给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是永远保持单纯的心。以致有一天,一位学生在我受到无谓的伤害之后,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一句话:“老师,现在你还能单纯吗?”看了这条信息之后,原本心里很为事件不平的我,沉思自己不愿意继续单纯的心,他挑战我的教导,也同时在提醒我。我回了一句:“我宁愿单纯地被人伤害,也不愿意复杂地伤害他人。”

     

        七、学会两条腿走路,口传加笔传

    相信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单自己去写,还在任何有机会的场合里告诉传道人、神学生,除了要学习会讲道之外,一定要学会写作。在我看来,口传加笔传,就是传道人的两条腿,更是福音传布的两条腿。

 

    我出生在温州,在温州教会中长大。温州教会素来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但温州教会所标榜的复兴,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牧养的缺失。而牧养的缺失中,我认为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用文字牧养。有40多年历史、人数达25000人的牧区,其牧养的模式就是在教堂里讲道、查经。我形容这种牧养叫做愿者上钩式牧养。我作过一项简单的统计,这个为数25000信徒的牧区,平时参加礼拜的人数不过10000人。至少有15000人从来不到教堂参加任何形式的聚会,教会没有其他任何牧养。那来到教会的10000信徒,还有许多只是听听道,还有许多只是到场了,心不在焉的。那请问能够牧养到的是多少人呢?

 

今天人手一机的时代,又是“互联网+”的时代,牧者需要借着契机,将信仰用文字表达出来,传送到每一位信徒的手机里,借此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因此,约翰·博瑞姆的“给神学生和年轻神学家的30个提醒”中第5条提醒:“学会如何清晰和有说服力地写作和说话。最好的神学家能够把深奥的观念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八、读高深书,做卑微事

    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忌的就是骄傲。读神学,在知识上的长进了,却容易生出“骄傲病”。如邸立基所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骄傲”,他说:“真理往往使我们陷入占有欲的试探中:因为我们已明白了此事与那事,什么都学晓与懂得。知识就是力量,故此我胜过那不懂得此事与那事的人,我有更大的可能性,同时我亦面对更大的试探。任何人在触及真理的时候,正如我们神学家一定要处理的,极易陷进占有者的心理状况,但爱却是占有欲的相反,爱是自我牺牲,绝不自夸,反倒是谦卑自己。”

 

        九、走出象牙塔,神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神学研究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就是处境化。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一词源于宣教学,意指“将永不改变的国度福音翻译出来,使得各个文化中的人,在个别的存在处境中,都能明白福音真理”,就是用每一种文化或族群惯用的语言和思想形式来表达圣经真理。当然,处境化的前提是不使真理内容受损,而使用一个新的形式来表达真理。

 

    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给予我们一个很现实的论述:“与我们一向的假定相反的是,我们并不是中立和不偏不倚地读圣经。这就是说,我们在读圣经时总是无法做到不受自己的历史文化处境影响。”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必然带着中国文化处境读圣经,这本身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表现,是不能避免的。他们又解释说:“我们身处的文化处境恰好是神的心意。圣灵并没有把一本教义大全启示给我们,反而选择默示圣经作者写成现有的圣经——其中包括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造物主宁可把我们放在时空限制中,而不是创造没有文化束缚的人类。这就是说,我们的主的心意是要我们在身处的文化背景(包括我们的文化背景所带给我们的一切限制)中研究神学。而这些限制实际上也是到头来推动神学发展,又使之多姿多彩的动力。”

 

    因此,神学院不只是研究神学的象牙塔,她乃是成为神学与教会的桥梁。作为一位预备传道人,当一方面要读圣经,另一方面应读报纸。因为我们身处于“两个世界之间”将圣经时代的信息化成今日世界的语言并传递出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圣经所启示的真理,翻译成现代人能够明白的形式。

 

邸立基指出:神学亦是见证之一,教会是神学的牧者,因为神学在教会中进行。他说:“即使教会不会亦不能明白我们工作的详情,但她仍有优先权来查问我们,因为我们的神学工作在教会这个场所中进行,正如我们是教会的成员一样。”(第63页)因此,神学研究者不能因为教会中某些人提出幼稚而无知的问题而不屑一顾,反而这是使“我们在神学反省的同时,关心如何适切地运用在信徒生活的问题上,故此它们是关乎我们信仰的健全性。” (第63页)他提醒神学研究者要在保持属灵的直觉的同时,并要“保持与上帝儿女的活泼对话,甚至可能是神学的对话。”(第64页)

 

如史丹尼·格兰兹和罗杰·奥逊所说:“神学是信徒生活的基础。”他们说:“优质神学家能够把基督教信仰中理论、学术和理性的元素融入基督徒生活中。结果神学便变得十分实际——甚至可以成为他们平生最实用的学问!”

 

因此,神学与基督徒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不能纯粹地研究神学,而脱离信仰现实;一个人也不能完全抛弃神学,而活在无知的信仰状态中。这样,就进一步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信仰神学研究专家,并不能了解信仰的实质,他若说自己懂神学,他只不过是一位神学匠,因为一位没有信仰的神学研究者无法实践信仰,更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神学理念。照此说来,今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研究神学的不信基督的学者,虽然在已知的神学研究中取得不错的成就,但他们因为无法涉足信仰,就无法经历基督教信仰的美好。

 

        十、摒弃荣耀神学,高举十架神学

    在十字架成为焦点的时代里,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基督的十字架,在教会的神学里,也应当重拾十架神学。事实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没有用成功神学来完成祂的救赎,却用人所想不通的十架神学来拯救罪人。

 

    邵叶尔说:“历世历代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不断地面对诱惑,想要凭着自己的理性来理解神,马丁路德称此为‘荣耀神学’,并指出认识神的正确渠道,是‘十架神学’。换言之,我们若想要寻找神、理解神,应当藉由神在基督里的启示,以及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之工,而非从神本身或神的荣耀来理解神,应当从十字架的屈辱来认识神。”

 

    现在在读的神学生们,谁若还想借着读神学、做传道谋“一官半职”、“发财致富”,就请你打消这个念头,或者请你放弃走这条道路。因为十字架的路,本身就是一条窄路,本身就是一条崎岖难行的路。

 

        十一、要将家庭作为服侍的第一工场

主耶稣曾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38)许多人读了主耶稣的话,就认为主耶稣就是要求我们撇弃家人,不能爱家人,甚至认为不照顾家庭就是属灵的表现。但实质上,主耶稣在另一处经文责备那些为“各耳板”(供献)而忽略奉养父母的人,提醒我们不能“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参可7:10-13)主耶稣更是要我们在“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之外,要学会“爱人如己”。(参太22:37-39)

 

不少人认为,服侍神定格在教会里或教堂里,认为在教会或教堂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服侍神,从而形成教会间错误的圣俗二元观。然而,从圣经记载看,神给予人类的使命“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参创1:28)古圣先贤们跟随神、与神同行,其“生儿养女”(参创5章)就是他们重要的服侍之一。保罗也提醒教会作监督的,说:“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 神的教会呢?”(提前3:5)今天的传道人,我们不但不能将服侍限制在教堂与教会内,而应该拓展到基督徒生活的每个层面。

 

对于神学生,伯克·帕森斯牧师在《上神学院要记住的30件事》的第23件事中说:“要记住你的妻子和家庭是你的第一责任,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你自己免得离婚,或者为了你事奉的缘故装出一切都很幸福的样子,而是为了通过牺牲地爱你的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一样真实爱她,在你的婚姻中表明福音。甚至不要让学习中具体一个小时的时间看起来比帮你妻子洗碗更重要。如果一个牧师赚得全教会,却赔上他的家庭,这又有什么益处呢?”我个人非常同意帕森斯的观点,我认为家庭应该成为传道人的第一服侍工场。

 

    总结:以上“神学生涯的互勉”,作为一位“过来人”对学弟学妹们的勉励,免得走歪路。在结束之前,我还有两句话:第一、神学院不是天堂,不要过分要求;第二、神学院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好地方,每个人的追求要“对自己狠一点”,而不是“对自己好一点”。很多人因为对神学院不满而荒废学业,很多人因为对自己太好而不愿努力。神学院好不好,老师的作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试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会大学中的许多精英,很多都是在清末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但他们没有整天在那种教育体制下怨天尤人,反而继承传统、突破传统,从而成为我们所认为的“大师级”人物,成为几代人的祝福。因此,你是否能够成为将来教会与社会的祝福,不在乎你的老师有多厉害,而在乎你自己有多努力。

 



韩君时著,《改变生命的教学》,(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20024月二版),第21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195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195页。

邸立基著,《神学第一步》,陈佐人译,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145月四版,第51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465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5页。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月,第81页。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月,第82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70页。

史丹尼·格兰兹、罗杰·奥逊著,《谁需要神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7月,第31页。

邵叶尔著,《神学求生指南》,第60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