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二十四节有人气|活在古典时间感里为什么超前

2016-12-24 新闻专题组 假日100天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到2016年,正式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整整10年。这一场包罗时间智慧的申遗项目集结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心血,浓缩到最后十几页纸上的申报材料,是一个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过程。在非遗申报的10年间,参与申报材料收集、整理、核实的人员不计其数,他们为二十四节气申遗作出了很多贡献,正如接受采访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所说:“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并非某一个人的成绩,而是凝聚了很多力量的一次国家行为。”

图片由文化部新闻办公室和登封文化馆提供


冬至日,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的千人饺子宴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讲好中国节令故事用了10年



天行有常、顺天应时、天人合一,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持续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时间数轴上标注的2016年11月30日节点,一场将中国古代时间智慧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上举行。


中国非遗申报政府代表团成员



为了让事先不了解遗产项目的人能准确认知二十四节气说的是什么,申报材料将中国汉字的功力发挥到极致:150到250个字,便能将二十四节气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表述得精准到位。最终,“评审无异议”一锤定音。


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中国申遗代表团成员、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说:“这和团队成员专业、细致、耐心的工作分不开,评审工作团队在近两年先后召开了十三四次评审会,为的就是申报材料的用词准确。”例如,在二十四节气之后紧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短短几十个字经过多轮修改,才最终敲定。而且,申报材料要字斟句酌,逐字逐句进行中、英文的推敲。每个细节都要论证,任何一个细节的纰漏都有可能成为评委会质疑的理由,甚至可能前功尽弃。就像“鞭春牛”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翻译成英文就不能按照字面直译,因为可能会被评委们质疑虐待动物,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容易产生误解。


王应德说:“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申遗团队出征前还精心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没想到我们带去的印有中英文对照的二十四节气台历那么受欢迎,很多国家代表还纷纷向我们索取。”



中国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这里的人世代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指导得以繁衍生息。也许是和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着地缘的关系,非遗申报的最初工作就是在这里开展的。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回忆:“当年河南省文化厅将二十四节气申报文本撰写工作安排下来,局里的领导很重视,于是邀请登封文化名人座谈协商,讨论出文本的撰写思路和内容,最后确定由常松木执笔撰写。”


常松木是个实在人,撰写工作交代下来,把《告成镇志》《登封市志》《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中国风俗大辞典》《中国节日习俗》等文献参考个遍,一个夏天过来,他整理出十几万字的文本资料。田间地头他也没少跑,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诸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样的农事经验,他还是向村里的农民收集、核准一遍。


在联合国非遗申报现场还播放了一段中国代表团提供的片长10分钟左右的申报片。按要求,申报片必须要在2015年3月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组到达当地正值种麦尾声,许多农事活动几近结束。为了配合申报片中牛耕场景的需要,常松木他们一连跑了几个镇才找来一头牛和一头驴,完成这组镜头的拍摄。在申报片中,这组镜头就是在大禹故里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祖家庄村拍摄的。摄制组第二次来登封是赶在冬至前,为了在申报片上体现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当地的文化部门组织了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的千人饺子宴。两千多人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民俗风味太浓郁了! 




节气中的生命密码

听中医徐文兵讲如何与大自然合拍相处




中国人的节气其实是个阳历概念,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对地球四季影响定下来的。虽然节气是指导农耕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想当然的农历。比起慢生活的古人,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感应越来越迟钝,在中医看来,有很多现代人的想当然,都是生命节奏和大自然的不合拍。中国人很有意思,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套系统称为神,中医穴位里面有很多带神的名字,肚脐叫神阙,胸腔正中有神封、神藏,后背还有神道、神堂,头上有神庭。中国人把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背后力量也叫神,比如太阳对自然界包括人在内的影响。天神和人神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古代圣人懂得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作息节律,生命的节奏和大自然符合一致的话,就会过得平顺。


徐文兵
中医教育家,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

立春 开始吃素


古人发现,自然界每5天就有一个明显的“小”变化。快正月了,外面还冰天雪地的时候,梅花忽然开了,然后再接着,水仙花也开了,古人把这种5天一个的显著变化叫做“一候”。古代中医开方子,也讲究5天一个周期。扎针、点穴、按摩、艾灸、针刺一系列治疗后,作用往往在5天后会产生一个明显的变化。开5剂药,然后回去吃,5天以后回来复诊。这也叫“一候”。一年有72候,古人把3候15天看作是一个“中”变化,称之为“一气”。人们经常说“气候”,候是5天的变化,气是15天的变化,其实是两个意思。


一年24气又可分为“立春、立冬、立夏、立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8个节。节是难过去的一个坎儿,45天“一节”,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现代科学讲,日平均温度维持在10摄氏度以上连续5天,才叫春天,这是科学理性的认识。可是古人讲的是一种智慧、感觉。当某一天温度哪怕是零下30摄氏度,但是这天立春了,气就不一样了。风吹在脸上,不是凛冽的、刀割般的寒风,而是一种“生气”,是一种暖的感觉的风。


在春天里,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自然界中春天是哺育动物、植物的季节,所以春天绝不杀戮、砍伐,而是要播种,鼓励生长、发育、生根、发芽。到了春天,北方人习惯吃春饼,卷上豆芽。然后是香椿芽儿,南方人开始吃春笋。这些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医认为,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效果。萌发的新芽,是具有生发之气的食材,最能帮助我们消化身体里存留了一个冬天的过剩物质。中药里面还经常用到一味药,叫炒麦芽,就是消食化饥的。所以说,中国人对“气”的领会和把握是十分超前的。作为现代人,如果我们感觉不到气,跟着古人说的方法去走就对了。


>>>>

立夏 喝热水


夏三月,要无厌于日。炎热的夏季,不能讨厌火辣辣的太阳,这对于现代城市里的人非常有意义。


现实意义有两点,一个是光照,大家都知道身体对各种营养的吸收都需要光照。为什么很多人到秋冬就容易抑郁,就是因为光照时间不长。人身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动力,自然界的阳气,说到底还是来自于太阳。可是到了夏天,因为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其实健康男人的身体是冬暖夏凉的,冬天摸上去,热乎乎的,到夏天摸上去,他是凉的。这是因为他身体里有一个能调节寒热的自我平衡系统。


中医五行里面有两套系统,一个制热,一个制冷。第一套系统制热,是肝和心;制冷的系统,是肺和肾。到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健康的人,他的肾水开始工作,会出一些微微的毛毛汗,不会是大汗,而且心情也不是那么焦躁。所以老百姓流传一句话叫:心静自然凉。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心很难静下来,发自内心的躁热,再加上外面天气热,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喝冰水降火,而不是从根本上去鼓舞自己的肾水,让肾经去平抑自己的心火。


很多人的病都是在夏天冻出来的。夏天由于阳气外泄,肚子里面反而比较寒,所以就算喝水也应该尽量喝热水。



>>>>

立秋 拈酸吃醋


秋三月,此谓容平。春天是生,夏天是长,到了秋天就该平和了。现在的人活得很有压力,这个压力就是一种压迫。你不情愿,但背后总有那种力量推着你去做某件事,甚至是你不愿意做的事儿。


为什么秋天要叫容平呢?容的前提是春天的事做了,夏天的事也做了,到了秋天,就可以很从容地等待收获了。相反,那些有压力的人,到秋天就惶惶不可终日,是一种悲秋。


一到立秋以后,人的阳气就开始回敛,这时候肠胃开始慢慢变得温热,人们会慢慢觉得,那种苦夏、没有食欲的状态突然就结束了。一到立秋,突然发现有食欲了,而且会想要吃点儿肉。所以立秋那天,北方人很讲究贴秋膘。


秋天既然是收敛的季节,又跟肺是针对的。秋天的饮食应该以什么味道为主?春天吃辛,要鼓励自己发芽,要出头。夏天是激烈、奔放、流汗的,要补充盐分,吃点盐。秋天水果下来了,酸酸甜甜。一年四季都应该吃甜,但到秋天,燥气很严重,所以应该拈酸吃醋,要生津润燥。


>>>>

冬至 开启懒人模式


最后到了冬天,冬三月,此为闭藏。冬至预示着冬天的来临,太阳离我们远去了,身体的阳气也不是很足,所以要早卧晚起,最适合懒人的作息规律。“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这是古代人给你设定的时间,到了冬至,晚上九点多就该睡了。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三焦的工作时间,三焦相当于人的很多内分泌系统,比如说上焦,涉及人的甲状腺,中焦涉及胰腺,下焦涉及肾上腺。这都是提供人的那种最初能量的腺体。总是晚睡,你的身体其实已经是病态的了。


到冬天把自己藏起来,这也是一种本事。春天生、夏天长,都是把自己储存的精气、能力往外释放。从秋天开始,就要开始照顾自己了,到冬天更是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自己。“逆于夏天,冬至重病。”在夏天时种下的病根,因为夏天比较热,病没有表现出来,到了冬至,如果不注重保护自己,就很有可能发一场重病。


所以,真正良好的生活节奏就是要顺应天地之气,该生发的时候生,该疯狂生长的时候长,该收敛的时候,就夹着尾巴做人。到了冬至,干脆躲起来,猫冬,隐居,静观待变。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工作的,男人在田里工作,到什么节气做什么事。而阴历是指导生活的,初一十五,该上香、该赶集,都是这么安排的。二十四节气基本上和阳历的日子一样,都是固定的。比如立春,一般都在2月4日、5日,清明一般都在4月4日或5日,冬至一般都在12月22日,它是固定的,这跟太阳的变化有关系。



网上广为流传的最美节气图出自消化科女医生青简之手



讲故事×发微博×拍美图

如何文艺地活在二十四节气里




习惯晚起的都市人一到乡村就能6点起床;很多失眠的人一到大自然的怀抱,失眠症状得以减轻;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学者余世存说,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时间错了……著名学者余世存最近推出新书《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他用一年时间,从天文、气象、社会文化等方面,深挖节气知识,让二十四节气书籍不再是养生保健丛书,也不单单是传统文化的百度百科,而是用来提醒每一个人来关注当代生活和自然时间的关系。



节气,让现代人“对准”自然时间

余世存,著名学者,新著《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一年前,余世存应《国家人文地理》杂志的邀请开设专栏,刚刚研修了考古天文学的余世存,想写写节气,挖掘中国人关于时间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余世存曾问过一位历史学家,没想到历史学家不知。这让他意识到,深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术中是极为边缘的。于是,他将二十四节气写下来,写了整整一年。


>>>>

重温节气,与每个人都有关联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可以让人们重新理解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余世存说,现代人的时间特别容易混乱,做一个社会中追时髦的人,经常会忘记自己的时间。我们的时间被刷屏、买房、网络、成功学所占据。在大城市里生活,早上起来七八点钟不想起,还想再睡。但是到了农村,比如云南、广西等地的乡村客栈里住两天,第二天生物钟就在早上6点钟唤醒。而在大城市中的人们,身体往往是滞后于自然时间。其实,节气时间给现代人的烙印很深,只可惜我们大部分人视而不见这种烙印。比如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都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


余世存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现代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现代人超越了时间,也失去了时间感。而节气时间中,每一个节气,做什么事,应该干什么,能做什么,这都是有一定之规。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因此,他在序言里引用了一段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

旧邦新命,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怎么讲好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余世存采用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讲到夏至,他引用了“地球关灯一小时”这个年轻人熟知的公益活动。夏至是天气最热的时期,人们都在使用空调降温,但在自己享受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人和整个环境作出贡献。用现代生活的事例,让年轻人了解到节气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写完节气这本书,余世存意识到天文时间跟人文时间是相一致的,天文时间是对人文世界的提醒、暗示或示范。比如,清明节气,“君子以议德行”,他在结尾处写道:“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用问句的形式,把问题抛给读者,问问自己是否在节气中实现了天地人的融合。气象现象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余世存在写到“大雪”时发现,中国社会有“瑞雪兆丰年”的美好寓意。古代文人还把大雪时节看成拥抱孤独的禅意时段。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人才能得以与天地对话。他希望借以节气提醒现代人把自己安顿在自然之中,才是真正的安顿。


用微博的方式写节气

朱伟,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2014年冬至的前一天,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己将于转日离职。随后他又在晚上博客发文《明日冬至》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是《周易》里的说法,这里的“至日”就是冬至,但“闭关”并非是放假,是在阴最盛时呵护微阳,目的是以静养顺应阳生。


选在冬至日离职,确实是朱伟的风格。这个致力于在微博上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著名媒体人,自己也在遵循着一种随季的生活准则。


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朱伟说,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记忆,从小奶奶最看重时节。二月十五百花生日,她会在所有准备绽芽的花枝上贴上红纸条。上了年纪后,每到节气前后,她都会腰酸腿疼到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所以,从小在朱伟的心理意识中,节气都是特别神圣的:春分一到,天就暖了;白露一到,天就凉了;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天气变化,非常准。


能拍胃镜 能拍最美节气大片

青简,80后消化科女医生




你可能想象不到,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图出自一位消化科女医生。听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消息时,这位开启二十四节气文艺风潮的拍摄者青简远在异国。她激动地在微博上留言:“早在6年前开始拍摄节气相关照片,越来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上海瑞金医院的80后女医生青简,被称作“最会拍照的医生”和“最会看病的摄影师”。她是一位上海土生土长的消化科医生,热爱旅游。她并没有专业学过摄影,如果非要与拍摄有所关联,只能说拍胃镜是她在消化科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次偶然,青简看到日本有个做二十四节气的网站,随即产生了自己也要做一套的念头。本着这样的初心,青简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拍摄素材,她的足迹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及西藏,囊括了11个省份的美好景致。然后在众多素材中精心挑选,制作了这一系列“二十四节气图”。她还在图上配上了康熙字典的字体印章,让照片看起来更具中国气息。


在寻常日子里,她最常去的还是离上海最近的江南水乡,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古镇荒村。深度的探访,会发现时间在不经意间,为一棵树、一栋老屋或是一片云彩,留下了不同的印迹。能够保有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也许就是二十四节气对于现代城市人的意义吧。




手账、绘本、文案、日用品……

时节好物,和古人一样感应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打小就听过的二十四节气歌,您现在还哼得全吗?对于二十四节气,你又了解多少呢?每个时节的由来、节气神、代表这个节气的花、各种禁忌的内容和由来等,你都了解吗?二十四节气成为青年设计师们的实验田,古为今用,设计出不少文创产品,让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



>>>>

节气手账 让大自然轻轻划过纸面


手账是来自日本的概念,用来记录生活的日常。运用中国节气元素设计的手账更让我们的生活有了顺应自然的依据。今年推出的《节气作业》是一本可读、可用、可画、可写的实用节气生活手账。设计师把二十四节气、宜时趣事以及符合时宜的事项等通过精美的手绘插图表现出来。春天拈花惹草、夏日临轩弈棋、秋风天里放风筝、冬季围炉叙茶。《节气作业》用手账的形式让人们去体验各个时节好玩的事。手账中有书写板块,还有绘图版。把每个节气变成“秘密花园”版的涂色游戏,让你一笔一画地领略二十四节气的惊艳风景。


>>>>

节气用品 应时而饮,用时节杯泡茶


二十四节气成了茶器、食器设计师的最好题材。设计师曼叙出生在冬天,心中有莫名的对冬至的喜爱。想了很久,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把节气呈现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和叔叔吃饭,聊起创意。想把节气对应的花花草草画在碗里,拿一只自己喜欢的节气碗吃饭会不会很美?春分樱花、立夏葵花、立秋菊花、冬至水仙。这些明媚的花各对应一个美好的节气。于是,曼叙设计出了青花节气斗笠碗。



>>>>

节气文案 给现代生活加点“老例儿”


杜蕾斯利用二十四节气做了一份广告策划案,这份被称为史上最具才情的杜蕾斯创意文案瞬间被疯传,极具内涵的中国风绘画搭配上博大精深意味深长的文字,着实令人惊叹。立冬节气一到,各种品牌纷纷开始立冬营销。海尔用送温暖来营销自家空调;可口可乐旗下的子品牌冰露,不忘了提醒人们在干燥的气候中,随时补充身体水分;视频网站优酷,打出“抵御寒冷的最好方式是爱与陪伴,身边有优酷,何惧寒冷冬天”的立冬海报;神州专车也推出了“立冬,车外风在吹,车内放心睡”的暖心广告词。



>>>>

节气绘本 用绘画感受物候变化


熊亮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文艺青年们追逐的好物。2011年时,大家对节气还没那么敏感,网上还没有流传“最美二十节气的美图”,节气还没有成为热门的生活美学。大部分时间只跟村野农夫有关,仍深深潜埋在中国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里。在一次野外写生中,熊亮走过冰冻且有些开融的土地,趴下身去,把脸贴近河床边的一些泥土和洞穴,感觉到有一丝丝凉气,那是春天快来的第一丝讯息;再过些日子,如果田野上开始长出细蒙蒙的一片绿色,他会像牛马一样把嫩草塞进嘴里嚼。在满口新鲜的青草汁里感觉春天的味道……是这些天真、傻气、像动物一样凭着直觉的体会,让他对每个节气转变极其敏感,最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创作。熊亮希望,人们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泥土小人,把抽象的节气概念用一个小人的身体感受,细腻地传递出来,让人们都能轻易理解,重温中国先民与天地万物、四时寒暑消磨出的诗意和智慧。



假日100天记者 | 赵伯月 刘宏婕 王维敏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第792期《假日100天》

*版权归《假日100天》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jiari100tian@gmail.com 或 QQ:16840941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