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五年,他与信息的故事 |专访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国富

2016-10-10 信火相传
引言
张国富,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曾任信息学院党团学办公室主任、信息学院团委书记,挂职新疆团区委学校部部长助理。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员、优秀辅导员,共青团新疆委员会优秀挂职工作者、共青团中央“全国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这片校园的秋意,正一点一点变浓。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无限希冀。对张国富老师来说,这是他在人大校园的第16个秋天。从一个在信息学院孜孜求学的学子变成扎根于学院、服务于学院的老师,十五年岁月,厚重而绵长。
在采访张国富老师之前,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将这十五年的故事一一呈现。带着几许忐忑的心情,我们和老师见面了。
“月刊迎新刊做得不错,印的七百多册全部发完了!月刊采访老师好约吗?老师都挺和蔼的吧。”张国富老师一见到我们就笑着询问月刊的日常工作情况,氛围顿时变得轻松起来。“我们信息学院是人大少有的理工科学院。《信息月刊》的存在对于全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平台,而且我们还可以借此对外宣传。这是一件好事。”在简单愉快的聊天之后,张老师将他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张国富老师是信息学院的院友,研究生毕业以后留在学院工作,现任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曾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本科期间,他参加了包括《信息月刊》在内的许多学生社团、组织,也担任过班干部,研究生期间当过辅导员,可谓有着丰富的学生时代。这些经历让他对信息学院,对他的工作都充满感情,也十分喜欢与学生打交道。
在信息学院学习、工作的15年里,张老师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见证了曾经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的转型,与如今信息学院的蓬勃发展。“我们院一开始的经济信息管理系是很有远瞻性的,这不就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吗?信息学院的学科交叉的设置,正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这些年学院的办公设施,教学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现在也引进了很多学者大师,信息学院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老师的话
学院课程设置多元化,并且难度大、要求高,同学们在学习时难免吃力。张国富老师始终认为,即使有时不能完全学懂并熟练运用,但一定也要时刻保持端正的态度:平时不缺课,不落作业,虚心好学,有问题主动与老师交流,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在困难面前会有挫败感,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并且坚持。“也许同学们会在信息学院觉得学得很吃力,但这是因为我们课程任务的确很重。因此大家要正确看待这种‘吃力感’。”
张老师特别谈到,对刚进入学校的新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大一重新树立自信。“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不知不觉中丧失原有的自信,这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从前的优越感没有那么明显了,难免心里产生落差。进入大学就是要将从前的一切成绩抛开,将以前的优秀,辉煌和荣耀全部归零,从头再来。”大学课程的学习,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差别。此刻的生活就如同白纸一张,需要大家开始重新书写。

挫折“老师讲的内容第一次听不懂了;上课第一次睡着了;考试第一次不及格了,这些‘第一次’,连同遇到的各种挫折,经受到的各方面打击,都是正常的。”张国富老师认为,这些经历会使人更加完整。

价值每个人的发展道路都有不同,要相信自己的价值,每一个学生都值得珍视。张老师还开了一句玩笑道:“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将来是学术的大师;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我的同事;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将来会是我们学校的董事,新的信息大楼可能因他们而建起。”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言语中是对不同学生的肯定。
发展
张老师始终认为,进入了人大的门槛,进入信息学院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是要珍视,善待的。”在学院工作的近十年间,他就见证了许许多多同学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留在学院工作的同事,有经商成为“首富”的同学,有自己创业前景光明的毕业生,也有进入中南海工作的同学……张老师还特别鼓励同学们将来毕业了多回母校,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经验。“在我心里,知名校友其实不需要做出多么光辉伟大的成就,毕业了常回母校看看,高兴地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知名校友了。”他表示,不管读书时候的经历如何,从人大毕业,就是人大的骄傲,都要有人大人的自信。
痛心
然而也有些同学的例子他至今想起来仍觉痛心:“过去也有信息学院的同学,他们在有高中时代很勤奋很优秀。但也许是压抑太久了,上大学后一下子松懈了下来。但是我们的课程很难,同学既而不适应,承受不住打击,从此沉迷于游戏。男同学偶尔调剂一下、打打游戏可以理解。但别的同学可能是一天打两个小时游戏,但他是一直打游戏、只睡两个小时。最后只能被劝退,没能成功毕业。”对于这类学生,学院在开始尽力规劝、引导,到最后实在太差就只能劝退,休学。而在道德作风等方面有严重问题的,更是按规矩开除处置。“看着这些同学的父母大老远赶来把孩子接走,真的非常心痛。他们本来也是很优秀的孩子……”
痛心之余,张老师不停反思学院是否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关心,以及课业压力的问题。“信院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进,如2016级培养方案就进一步微调。我们把一些课程移到大三,稍稍减轻大一的负担。”但老师们能做的总是有限的,还是要靠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与不放弃,否则老师也无能为力。
最后,张老师还特别鼓励说,同学们应当适当参加学生组织与社团活动,“这些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学习之余丰富的课外生活,实际上是让人适当放松、平衡调剂的最好良药。他还鼓励同学们尝试着入党,“这些年我也算见证了我们国家在党的带领 53 28884 53 15287 0 0 3137 0 0:00:09 0:00:04 0:00:05 3137是如何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我对此很有感触。”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点灯相依。”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这一职业的坚守,对学生的关心热爱使张国富老师作为一个点灯人,在信息学院尽心尽力十余载,这段故事如诗般生动。回首青葱岁月,他曾经将青春奉献给信院;忠于拳拳初心,他始终用建设回报着母校。
记者|张玥阳 任可欣 文家碧编辑|贾媛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