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慢新闻 | 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照顾高位截瘫母亲13年,很多感人细节你看了会震惊

2018-02-28 重庆晚报


“不管日子有多难,我们都不会丢下你。”2005年5月,梁平区大观镇桐岩村5组,殷顺华夫妇跪地,对高位截瘫的母亲李明珍许下承诺。


61岁的殷顺华和59岁的妻子谢坤华,用细微的行动,一日又一日的陪伴,谱写反哺之歌。


孝心是有磁场的,能产生强大正能量。夫妻13年来不离不弃赡养母亲,感动干部也触动乡邻。


夫妻俩13年不离不弃地赡养母


后山砍柴摔伤落下高位截瘫


2月26日,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随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志愿者一起,前往梁平区大观镇桐岩村。


延绵起伏的丘陵地区,道路蜿蜒崎岖。上午11点,3个多小时车程后,桐岩村5组老屋湾(小地名),见到了正屈膝为母亲修剪指甲的殷顺华。


给母亲修手指


房屋一楼一底,砖混结构。眼前,精神矍铄的婆婆叫李明珍,85岁,若不是坐着轮椅,根本无法将其与高位截瘫相联系。


2005年2月13日,对于殷家人来说,是挥之不去的痛。


当天,正月初五,李婆婆独自去到老屋湾后山砍柴。在背着一大背柴禾攀爬陡坡时,右手抓着的杂草连根拔起。她被摔到在30多米高的坎下,后颈部剧烈疼痛。


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引来了村民,李婆婆被送往医院。


颈椎骨折、高位截瘫(后鉴定为伤残一级),院方的病例报告,犹如钢针,扎着殷家每个人的心。16天的紧急抢救,李婆婆出院了,从此瘫痪在床,小便靠插管、大便靠人抠。


夫妻跪求:“妈不能走,我是你喂大的”


当年,通讯还不如现在这般发达。从信件上得知母亲出事的消息,是在3月底。那刻,殷顺华哭了,尽快从天津赶回重庆。昔日精明能干的母亲瘫痪在床,后背腰椎以下到臀部长满了大大小小褥疮,抱着母亲,殷顺华哭得稀里哗啦,妻子也是不停 40 36610 40 14939 0 0 3706 0 0:00:09 0:00:04 0:00:05 3706泪。


老伴因严重白内障已近失明,也需有人护理。望着痛哭不止的儿子儿媳,李明珍深感自责,想一死了之,以免拖累一家老小。


 “妈不能走,我是你喂大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离开。”见母亲痛苦而又决绝,殷顺华当即跪倒在地,求母亲无论如何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谢坤华见状,也随丈夫在母亲床前长跪不起,夫妻俩对天发誓:从此天天陪伴父母身旁(父亲2013年11月因患食道癌去世)。


夫妻照顾喂母亲吃饭


母亲喜欢喝鸭汤,儿媳妇就经常做。


落下残疾:“为了母亲,受点小伤不算啥”


夫妻俩言出必行,迄今为止13年,用实际行动兑现着与母亲许下的诺言。


母亲肚子胀气不舒服,他俩就为母亲拿药送水;母亲动弹不得,时不时低声呻吟,他俩就为母亲翻身、按摩、擦洗身体;母亲想大便,他俩就躬身下去,伸手为母亲一点点地抠……


为能在夜晚听到母亲动静,殷顺华把床放置在开敞的楼梯口,正对母亲的床;如果偶尔外出夜不能归,便由妻子谢坤华负责守候。


在白天,夫妻俩也轮流守候在母亲身边,如果有一人上山干活,则由另一人在房前屋后劳作,以便听到母亲动静。


即便母亲没有呼喊,夫妻俩也会主动用轮椅将其推至室外,看冬去春来。


殷顺华夫妇抬母亲出门晒太阳


每天给母亲烫烫脚、按摩,活络活络经脉。


2005年5月的一天,正在房前犁田的殷顺华,突然听见呼喊,以为母亲处理意外,立即拔腿上岸。由于脚底带泥,加上石阶湿滑,一不小心,重重跪倒在地。左腿膝盖狠狠地磕碰到坚硬的石头上。钻心疼痛袭来,差点昏死过去。殷顺华拖着腿来到母亲跟前,原来是母亲臀部褥疮溃烂化脓,疼痛难忍。殷顺华赶紧为母亲擦洗身子、清理创口。


此后,日复一日地照顾母亲、忙农活,加之当时经济紧张,没顾得上去医院,殷顺华的左腿膝关节从此落下终身残疾(伤残鉴定为肢残四级),“为了母亲,受点小伤不算啥。” 


为给母亲抓药,殷顺华赶路摔倒也成了残疾人。



纵深 “孝心敬老模范”荣誉肯定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殷顺华家楼板上摆放着一大堆水果和粮油。


殷顺华介绍,这些慰问品都是返乡过年的村民们送来的,名字都记在了心底,“除了春节,每年的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假日,也有不少镇村干部和乡亲给我们送来慰问品。”

    

指着两台轮椅,殷顺华说,旧的一台是10年前由梁平区残联赠送,新的一台轮椅则是大观镇民政办刚送来不久。


镇、村干部为孝顺夫妇赠送的慰问礼品


殷顺华找出几张名片,原来,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渝中区阳光520爱心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逢年过节,也会组织志愿者送钱送物到他家。


“这对枕巾、这条围裙都是妇联奖励给我们的呢。”谢坤华还比划着双手说,当地民政、妇联等部门,曾多次将他们夫妇两人推选为“孝心敬老模范”并颁奖鼓励。


除物质肯定,桐岩村村委会甚至还多次用奖状的方式,给予殷顺华夫妇表彰。


新闻面对面



宁舍我的命,不舍我的妈



记者: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期间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殷顺华:母亲刚出事的那段时间,臀部长满褥疮,大眼小框的不忍目睹。医生开了中药,需要新鲜的人奶勾兑后涂擦创面。我四处找人帮忙,母亲的褥疮也慢慢治好了。


记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

殷顺华不停抹眼泪: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妈养我小,我养她老,宁愿舍弃我的命,也不舍我妈。只可惜,这些年母亲受的苦,我不能为她承受。好在,最近几年,母亲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


记者:有条件的乡邻都搬进了城里生活,对此是否心生羡慕?

殷顺华:我不跟任何人比钱比粮比生活享受,只比一片拳拳孝子之心,我敢说,自己对母亲尽到了最大的孝心。本来,儿子曾多次接我们一起进城生活,母亲不愿意,加上年龄大了又高位截瘫,进进出出不方便。反复考虑后,最终只得作罢。


声音:像喂婴儿一样喂李婆婆吃面


     

得知记者前去采访殷顺华夫妇,当地村民和历任村干部自发前来佐证。


“要不是华儿(殷顺华)两口子服侍得好,李婆婆早就走了,哪会像现在这样还红光满面。”村民殷江贤、殷志胜等异口同声地表示,经常见李婆婆一顿能吃一大碗饭菜,尤其喜欢吃鱼。


村民殷志胜点赞孝举

  

桐岩村5组,照顾卧病在床老伴的殷贤琪,今年84岁。

    

“华儿是周边出了名的孝子,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周围邻里也很照顾。”殷贤琪举例说,虽然他腿脚不方便,去年还天天到家里来给老伴打针,连续20多天。


“2005年,我刚上任一个月,就发生了李婆婆上山砍柴坠落悬崖的事故。”桐岩村前任村委会主任李务柏回忆,殷顺华夫妇从天津回来后,就一直守候在床榻,从没间断。


李务柏说,后来自己经常下队去看望李婆婆,即使盛夏酷暑,身上再也没长褥疮。


前任村支书殷任安肯定夫妻孝举。


 “全村1200多人,他们的事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桐岩村前任党支部书记殷任安称,自己常把殷顺华夫妇长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的案例作为典型,教育那些对长辈不孝的年轻人。


“我有一次到李婆婆家,正好碰到华儿妻子谢坤华像喂婴儿一样喂李婆婆吃面,她把面挑起来,先放到自己嘴跟前吹,感觉到不烫了才喂进李婆婆嘴里面。”殷任安清楚地记得。


感慨:从未见过此般孝顺的儿子儿媳


李婆婆天天插管、长期卧床不起引起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弱经常患感冒,需要常年吃药输液(几乎每月都要输液五六次),这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维持一家日常开销,殷顺华夫妇近年把周边村民进城后抛荒的部分耕地“捡”来种上了玉米、稻谷和蔬菜,每年收获两万多斤粮食,剩余的全部卖到城里换钱。

    

同时,谢坤华还常年上山采集药材,洗净晾干后,逢赶集时摆摊售卖。


俩口子种地、养猪、挖药材样样都干。


殷顺华向记者算了笔账,他们靠辛勤劳作,一年下来能够收入上万元,加上儿子打工积攒的汇款和政府给予的低保、医保等各项补贴,经济上已足够家里开支。


“我儿子儿媳苦啊,13年如一日,天天耐心地服侍着我。”李婆婆流着泪感慨,以前,自己从未见过此般孝顺的儿子儿媳。


李婆婆感触地说,自己喜欢吃肉,尤其是鱼。为此,儿子儿媳每年都要喂3头大肥猪,宰杀后熏成腊肉;房前稻田和池塘里,每年都要投放上百尾鱼苗,方便一年四季捕捞。


母亲喜欢吃鱼,夫妇了就弄了个鱼塘养鱼。


迄今,李婆婆仍清楚地记得:一次,想吃荔枝,儿子便去找准备进城的司机商量,让帮忙带几斤回来;另有一次,想吃砂糖橘,儿子找遍了大观镇没有寻着,只好搭乘摩托车到梁平城里去买。


 “卧床13年了,每一次大便都是儿子儿媳用手慢慢抠出来的。”李婆婆含泪诉说。


殷顺华之子殷华国,今年36岁。得知记者前往家中采访,他特地打来电话,为爸妈的孝心点赞:“我为有这样孝敬的爸妈感到骄傲!” 


新闻多一点

NEWS


村里的年轻人提着水果看婆婆

孝心有磁场能产生强大正能量


今年2月19日(正月初四),中央网信办开展“你有多久没有牵妈妈的手”主题活动。梁平区大观镇桐岩村党支部书记殷海山阅读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牵妈妈的手: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一文,随即以辖区殷顺华为例,文图方式发在微信朋友圈,希望能有新闻媒体通过权威报道,扩散夫妇二人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


“马上就整整13年了,华儿夫妇都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尤其是他的媳妇,从没有怨过一声,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孝子形象。”在殷海山看来,其对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值得广大干部群众学习。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丢下留守老人不管的还比较多。殷顺华夫妻照顾瘫痪母亲,关键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应该表扬,尤其是殷顺华的家属谢坤华。”大观镇民政办主任、残联理事长石志明表示。


石志明介绍,政府民政部门按规定将殷顺华和他的母亲李明珍纳入“孝老安康工程”,并帮助他们办理意外保险、扶贫济困保险、低保、合作医疗保险,给予他们残疾人护理补贴、高龄补贴等各方面政策补贴,而且每年6个节气都会上门慰问,并多次奖励。


“当地群众、历届政府领导、基层干部等,每年也会去慰问他家,纷纷送钱赠物,并不是因为他家缺这点钱,而是要彰显这种孝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石志明说。


石志明得知,如今,大观镇常年外出打工的部分年轻人回到老家时,也经常拧着水果粮油送到殷顺华家,看望慰问李婆婆,表达对他们对殷顺华夫妇的敬仰之情,“多年默默付出,说明孝心是有磁场的,能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感应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传颂和效仿。”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郑友/文   记者  钟志兵/图    编辑:龙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