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破败土窑厂遇上情怀设计师,结果会怎么样……

2018-03-24 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


建筑系老师、情怀设计师田琦


他,是一位坚持用镜头解读世界的建筑系老师。一次偶然的野外采风,寻得一处窑坡,依然披着大自然的原生面纱。欣喜之余,不忍毁坏,他帮此处的人,免费盖了一座屋,半倚半靠,半隐半露,让这里充当自然的镜框。


破败窑厂遇上情怀设计师


改造后的窑与周边景色浑然一体


红砖、陶罐、土墙……远山·有窑,在朋友圈走红。


这座位于沙坪坝丰文街道三河村半山上的土窑厂,是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旧式龙窑(一种特殊的山地阶梯式窑,当地俗称“梯坎窑”),依坡而建,由下自上,形呈条状,如龙似蛇,故名“龙窑”。


刘氏土陶传统手工技艺正式纳入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熟悉的传统技艺、审美特征正逐渐消亡。两年多前,这里已成为衰败的土窑厂,破旧不堪,窑主刘中华一家生计都快维持不下去。


“窑厂经营不下去了,怎么办?当初为了生计还是要搞起走,要不转型做农家乐。”


52岁的刘中华起初就是这么打算的。


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老师田琦接触到了这个土陶厂。


傍晚,窑厂在山间格外醒目


曾经破败的窑厂


“对传统陶艺和工匠精神心存敬慕的同时,也对其日渐式微的状况深感忧虑。”


田琦告诉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当他了解土陶厂的经营现状和窑主试图改造转型的基本诉求后,大胆提出免费帮扶设计的构想。


“田老师免费设计,他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整个设计要按照他的思路来。”


老刘说。


远山·有窑二期设计图


除了设计还帮忙经营


10多年前,龙窑一年可以烧9窑陶器,每窑可出上万件产品,销售额高达七八万元,产品甚至远销上海。


“从2010年开始,龙窑就陷入困境。”


老刘回忆,这些年,手工制品并不受青睐,出窑率已经从鼎盛时一年9窑下降到一年2窑或3窑,仍然供大于求。


天气晴好,不时有人上山


喝茶、聊天,山间的窑厂很惬意


29年前,从父辈那些习得制陶手艺的刘中华,在三河村半山上建立起了一座窑厂,以制作油罐、泡菜坛等各式日用生活容器为主。在当地说起“刘窑罐”,大家都知道。


在田琦看来,老窑厂传承百年的手工制陶手艺,断了很可惜。怀着对传统制陶手艺和手工艺人的敬重,田琦提出了一种构想:将其改造为一个依托陶艺文化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将乡村产业与文化创意充分糅合。


窑厂保留下的土墙


红砖,青瓦,这里很别致


远山·有窑,随处可见的陶罐


最初,田琦想着把这个老窑厂的改造当成自己的一个作品,但后来他发现,还需要帮老刘想办法如何经营下去。为此,他为老窑厂设计了咖啡、茶饮、简餐等业态,找了朋友帮忙开发点餐系统,还把刘中华的儿媳介绍到一家咖啡馆学习制作咖啡,刘中华的儿子刘思路就摸索学习如何经营。


远山·有窑与周边景色浑然一体


远山·有窑火爆朋友圈


2016年初老窑厂着手改造,1年后完成。田琦将这个改建后的新空间取名为远山·有窑。两年来,通过田琦的微博、朋友圈宣传后,这里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文艺青年、大学师生和青年白领慕名而来,很快火爆朋友圈。


独特的墙面设计


窑厂烧制出来的陶罐


“去年四五月份,这里每天都像赶场一样,来了一波又一波观窑的人!”


不玩手机的老刘至今觉着不可思议,有些惊喜。


这里成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实习基地


老刘在这里开了咖啡吧


2017年9月,远山·有窑设计拿到第九届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一个乡村空间的改造得到了建筑设计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对老窑厂的改造中,田琦一直思考着如何让刘中华手中的土陶技艺得以传承。于是他设计了一处陶艺空间,让游客和艺术专业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学习制作陶器,刘中华负责指导教学。原来的龙窑也保留了下来,可跟以往一样烧制大型窑器。去年,刘氏土陶传统手工技艺也被正式纳入了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气晴好的时候,不少人上山喝茶


富有设计感的墙面


丰文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远山·有窑已经被纳入了沙坪坝区文创产业重点项目,成为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标杆。


据悉,丰文街道将围绕其开展森林步道、旅游公路等建设,同时还将深度挖掘“远山”的内涵,形成“远山”文化体系,打造远山有茶、休息驿站、文化大院等系列文化项目。


这里有不少精致的陶罐


每个细节,田琦都要精心设计


田琦不仅让窑厂迎来新生,他还将继续扎根这座山,让沿途的系列文化项目都充满设计感,它们如远山·有窑一样,周边景色与之浑然一体。


窑洞隧道


体验制作陶艺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 文 毕克勤 图    编辑:何吉川

版权作品,转载需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