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的 2018-06-01


萝卜做的轻轨

洋葱顶的解放碑

饼干垒的洪崖洞

小米辣搭的大桥

黑芝麻铺的马路

……

用食材搭建的重庆地标

你见过吗?


如果见到,你肯定不忍心吃,光是这么静静地看着,就是一种享受!今天,这样的一组食材地标刷爆了朋友圈。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这是7位来自广告界、美食摄影界不同领域的年轻人,经过30天拍摄,搭建起来的6座重庆地标,以此表达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4715y34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子坝

“这是重庆和其他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


这几年,重庆的轨道交通、特色建筑和道路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网红景点”。最为众人所熟知的便是“李子坝穿楼轻轨”,在周末和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来到李子坝,纷纷拿起相机手机定格下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穿楼而过的画面。


团队加班制作轻轨穿楼


食材地标的主创马猴君是个90后摄影师。“在想到要做这个主题创意的时候,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李子坝轻轨站。”马猴君回忆,10多年前在北京的读书的时候,同学们总会好奇的问他:“你们重庆是山区,每天上学要爬几座山吧?”“我们有轻轨。”


李子坝轻轨穿楼


萝卜雕刻而成的车厢


萝卜雕刻而成的车厢,全部镂空,放入数十个微型人偶,看上去人头攒动,像极了重庆的早晚高峰。李子坝被外地人被称为“神一样的交通”。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轻轨二号线在这里沿江、穿楼、经三层马路、过浮图关。马猴君介绍,在这组创意中,除了突出轻轨站,特别设计还原了非常有重庆特色的三层马路。“轻轨站的主体是威化饼干,在制作过程中脱了五次,粘了五次,为保证室内温度够低,深夜10来度的室内还必须一直开着冷气。”马猴君说。



洪崖洞

地标高达2米,土豆做桥墩,山药做桥梁


2米高的洪崖洞


这个五一,洪崖洞火了,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来渝必打卡的地方。


相比其他食材地标,洪崖洞这组地标成品高达2米。巨大的造型需要表现更多的细节,胡椒说,单是跑大型超市寻食材,都来回跑了好几趟。


在洪崖洞地标上,桃片等具有重庆元素的特产当做墙壁。


用土豆做桥墩,山药做桥梁,数斤黑芝麻、桃片铺墙,为了还原洪崖洞依山而建层层递进的建筑风格,仅是各类饼干就用了数百块。“洪崖洞代表的是建筑、桥、江的最佳立体关系。这也是重庆人在特殊地形上作出的具有想象力的事情。在食材选择是,我们也用了不少重庆元素。”胡椒说。


洪崖洞以夜景美誉四方。团队小伙伴在打造这组地标的时候,也有个最大的遗憾,没能表达她的夜景之美。“没想到怎么在饼干上面装灯,洪崖洞的灯形态是很丰富的,还要符合光线角度。”马猴君表示很遗憾。



解放碑

“放弃高楼,还原最初印象”


洋葱顶的解放碑


以前,到渝中区叫做“进城”,那时候的解放碑是重庆最繁华、最为之向往的地方。当时会仙楼和解放碑就是周边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而今高楼大厦林立,不仔细看,还很难发现解放碑在哪里。这座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主创人员是绝度不会忽略的。


解放碑前的合影


路过解放碑,边走边吃


饼干当地砖,午餐肉当阶梯,洋葱做成的碑顶……你难以想象,这些简单的食材做出来的解放碑是如此的逼真。“这组照片,我们用了最收敛的表现形式,食材用得最少,环境最干净,放弃了周围的高楼,就是想还原我们对解放碑的最初印象。”总策划胡椒告诉记者,在做解放碑地标的时候,食材用了重庆人常常吃的干面条。记者从花絮图里发现,这组最小的地标都有1米高。



东水门大桥

100支小米辣做桥身


小米辣做桥身的东水门大桥


火辣是重庆的特色。


在用食材表现地标的时候,辣椒和小米辣自然不会少。


方方正正的海椒沿着绳索跨过长江,没错,那是长江索道,也是红得不要不要的网红景点。


胡椒为了买到大小一致,形状一致的辣椒,她跑遍了几个大型超市,才凑够了这100来支小米辣


身后的东水门大桥,大量的小米辣撑起了大桥的桥身。“我们尽量会选择有重庆特色的食材来做创意”,胡椒告诉记者,为了买到大小一致,形状一致的辣椒,她跑遍了几个大型超市,才凑够了这100来支小米辣。



大剧院

苕皮撑起外立面


重庆地标里,怎么能少了大剧院。


苕皮当外立面的江北大剧院


大剧院前的合影,剩余的苕皮小伙伴们做了酸辣粉吃


“在这组创意中最难的是表现大剧院的外观用的是苕皮。”胡椒说,干的苕皮一剪就碎,泡软了就没有形了。所以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也失败了很多次。最后,小伙伴们终于琢磨出了办法:用烧热的剪刀来剪,不能太烫,否则会化掉。


剩余食材搭建的滨江路一角


此外,团队还用废弃的食材制作了滨江路一角,排队加气的黄色出租车,行驶的货轮,白萝卜挖的路灯,10几种干果、香料铺设的河堤……


看到这些好想吃,但不忍心吃



熬通宵赶创作

呆在“冰柜室内”瑟瑟发抖


整个创作历时30天,购买了100多种食材,花了6000多元。


食材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食材拼接起来的建筑,随时都有垮塌事故。只可惜创作完成后,这些建筑都撤掉了。


忍不住想拿筷子夹


“食材保质期没那么久,整个创作很艰难,因为食材很容易都坏掉。所以每完成一个地标几乎都是通宵。因为要赶在它们坍塌前火速的拍摄。”胡椒说,有的食材不能在外呆久了,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大夏天的室内还要开空调,像在“冰柜儿”里一样,大家冷得瑟瑟发抖。


假装吃一口


虽然很辛苦,但欢乐也不少。熬夜加班,常常饥肠辘辘,看到食材有剩的,大家欣喜得边吃边搭。最难“伺候”苕皮做成了江北大剧院外立面,小伙伴们将剩余的苕粉煮进锅里,来了顿又辣又酸的酸辣粉。




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视频   编辑:何吉川

原创作品  转载需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