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重庆|另一个时空里的土湾,藏在这三次文物普查遗漏的别墅群里

周小平 李野 重庆晚报 2019-03-29


一排排古朴的青砖瓦房,隐匿在高楼丛林下,黄葛树浓荫遮天,这里的居民过着别样的静谧生活:手摇蒲扇,水龙头前淘洗着藤菜……


80年前,这里是享誉四方的豫丰纱厂高级职员别墅群。历经岁月沧桑,如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便与它只有一墙之隔的金沙时代小区,很多居民也不知别墅群的存在。三次文物普查均被遗漏。


它是现代独特的工业遗存。日前,沙坪坝区的曾传宜、张南等文史专家多次前往该地调研,呼吁对别墅群进行抢救性保护。


石梯贯穿别墅群


 土湾藏着一个静谧别墅群 

 曾有豫丰纱厂管理层居住 


别墅群距今已有80年,位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新生村,与金沙时代南苑仅一墙之隔。


从模范村的一条小巷进去,拾阶而上。渐渐,你能感受到别样的建筑风格,它们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砖房底楼,上覆青瓦,脊背如游龙,烟囱高耸起伏,两边斜倾。两两对峙,每一边又竖分出四栋,每一栋,大概有十间房左右。每间房,用石头垫底,顶上都有一个小阁楼。


每栋房屋独立,大树荫蔽左右。


石梯子、石栏杆布满青苔


多年前工会发的脸盆变成了花盆


粗壮的黄葛树浓荫蔽天,屋檐下,94岁的老者彭婆婆,低着头,任女儿揉搓花白的头发。听见外人进入,老人好奇地仰着头,问个究竟。


女儿在巷子里为彭婆婆洗头


“目前还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也就母亲最年长了。她以前是这里的会计,可厉害了,能双手打算盘。”王阿姨是老人的女儿,她两岁的时候跟随母亲来到厂里,住进别墅群,到现在已有66年了。


1938年,豫丰纱厂刚迁到土湾,此别墅群是为当年豫丰纱厂工厂管理层及高级职员居住所修建,原有20多栋,中式传统建筑,气派弘大。“在那个年代,算是最好的房子了,两室一厅,还另配有保姆房。”王阿姨热情地带我们参观。


“不过现在都成危房了,下雨天漏。”王阿姨告诉记者,这些年,有条件的原住民差不多都搬走了,他们没条件搬走,依旧住在老屋。


回忆往事,彭婆婆的记忆已有些模糊。


 门牌号几经更名 

 曾经叫“豫丰里”


与我们看到的门牌号新生村23号不同,这里的门牌号几经更名。


豫丰里老门牌


“这里曾叫豫丰里。前几年有家还保留着那时的门牌号,繁体字写着‘豫豊里—6’,这几年没看到了,说是门牌号被人偷走了,估计看门牌号比较特别。”62岁的何德贵也是这里的老居民,门前楼梯、鱼缸、盆栽等,他打造得别有韵味。


何德贵家是标准的90年代装修风格,有高低组合柜、蓝色大镜子等等。


他告诉记者,父亲何龄干是厂里车队队长,家里四弟兄从小就跟着住进这里,在他念小学时,亲手在房前屋后栽种上了黄葛树。


“那时候种着玩儿,只有大拇指粗的小树苗,没想到会长成现在的参天大树。把整个房屋都罩住了。夏天凉快,不用空调了。”何德贵推开窗就能见到那棵粗大的黄葛树,即便在外面买了楼房,但他更喜欢待在这里,舍不得搬走。


以前窗外的小黄葛只有拇指粗,现在整个窗子都已装不下。


小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


80来年的老屋,每逢下雨,这里也会漏,屋上屋下,何德贵太熟悉了,每次不用请人帮忙,他自己就能修补。


“以前这里很热闹,很多老邻居现在有的过世了,有的都搬走了。”何德贵回忆,以前别墅群还有两个门,一个叫大公门,一个叫老二门,每个门都设有岗亭,有人值守,并不能随便进出。“现在进出是刷门禁卡,以前是刷‘脸卡’。认不到的人进出,需要登记、接应等。”


何德贵望着周围回忆起小时候的景象


 曾经的四大纱厂之一 

 遇13次空袭仍坚持生产 


最初,这里一栋楼里住着一家人,后来一栋分两家人住,每个月房租由几十年前的1毛钱一月,到现在的几十元每月。


“从门牌号看,‘里’不属西南地域风格,土湾一带曾是重棉一厂的前身——豫丰纱厂内迁来渝旧址。”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退休人员、著名文史专家曾传宜介绍,豫丰纱厂原设在河南郑州,由纺织工业家穆藕初于1918年创立。1938年2月,豫丰纱厂奉政府令迁移,两个月拆清全部纱锭、布机及设备装置共约9,000吨,经汉口迁入重庆。它属当时四大纱厂之一(另三家是汉口裕华纱厂、汉口申新第四纱厂和沙市纱厂)。


两位60岁的大娘说,自己在厂里属于“半老不新”的员工。


据“厂志”史料显示,豫丰纱厂迁到重庆市郊小龙坎土湾,“租、购土地326亩,在山上建厂房,安装纱机5000锭,雇工百余人,以后又陆续安装纱机51000锭,每天用七千工人,历时七个月建成(1939年1月复工生产)”。


1939至1941年,豫丰纱厂受空袭13次,1940年5月27日,豫丰纱厂及附近街道、码头被炸,伤亡一百多人。当年9月,豫丰在合川东津沱购地600亩,修建厂房,1941年5月投产,年产支售纱2959件,注册商标“红飞艇”。


资料图


“虽遭空袭13次,豫丰纱厂仍坚持生产,作出的极大牺牲和贡献可圈可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豫丰纱厂更名为重庆棉纺一厂,为西南、重庆重要纺织企业,为国家、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沙坪坝区教育博物馆筹备处老师、文史专家张南说。


 重庆造纺织品曾经闻名全国 

 专家建议建重庆纺织博物馆 


据了解,1949年前,重庆纺织撑起后方半边天,河南“豫丰”、湖北“裕华”、“申新”四厂、军政部纺织厂、沙市纺织厂等13家大型棉纺厂迁渝,加上原有的500多家手工作坊,重庆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纺织基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曾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纺织工业重地,产量占全国纺织业的30%,产品畅销西南地区。


“在那个时代,重庆造的纺织品在全国叫得响的不少,细分有棉纺、毛纺、麻纺、丝纺、针织、色织、化纤、印染、服装、鞋帽、纺机等,生产企业有数十上百家,重纺一二三厂(染厂)更是闻名全国。”曾传宜说,当年的纺织基地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土湾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土湾新生村的别墅群,不仅是那个年代的重要遗址遗迹,而且更是纺织工业现存的重要遗存。


一些墙面破碎,裸露出墙体里的竹篱笆。


不过,因年久失修,这些房屋已鉴定为C、D级危房,有的墙体倾斜、石灰剥落,屋顶漏雨、掉渣,电线、管道老化严重,存在十分突出的安全隐患。


屋檐枝蔓间,高楼林立。


“别墅群不只是土湾繁盛的源起,更是民族工业的特殊记忆。它避开了繁华喧闹的市区,是闹中取静之处,更是完整保存留有巴渝风、老重庆味之地。应该让人们看到另一个存于时空里的土湾。遗憾的是,三次文物普查,这里都被遗漏了,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曾传宜、张南等多位专家呼吁对别墅群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议纳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建重庆纺织博物馆。


素描别墅群


记者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获悉,目前该街道正在筹备成立文创协会,将深入挖掘土湾独特文化。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文 李野 图  编辑:苏航

版权作品,转载需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