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重庆 | 气包车、铰链车、辫子车……重庆公交85岁了,每个车型都是故事

王渝凤 蔡红梅 重庆晚报 2019-03-14


“站在后视镜下面,对头,笑一个,1、2、3,完美!”


“我看看,我看看。”


“难怪朋友一直给我说,来重庆不坐索道、游轮和仿古公交,等于没有来过这座城市。”烈日下,从青海来重庆旅游的张丽和她的朋友,在解放碑附近的T480路仿古公交车旁,不停地摆弄着各种造型。


“重庆真的太值得来了。”张丽手里,一沓网上流行的“打卡攻略”让她的旅行变得不一般:“第一次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竟然是因为朋友圈里美丽的景色,来了以后我都不想走了。”


仿古公交渐成重庆新晋的人气景点


今年,是重庆公交在这座城市诞生的第85年,在重庆公交集团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整理着85年来城市公交车的演变。图片中依稀模糊的公交车,就像褪色的电影胶片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85年时间,让城市交通发展越过山岭,跨过长江,沿江蔓延,穿过楼道……一站一风景,重庆的公交车一直带给人们神奇的感受。重庆旧时的公交车最早可追溯到何时呢?

20世纪30年代

奔驰牌柴油敞篷车,排队一两小时也要坐


重庆最早的公交车,市民愿意排一两个小时队,也要坐一坐公交车。


西部公交小龙坎分公司党支部书记、重庆市劳模熊彩霞,对重庆公交的发展几乎烂熟于心。


她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在《重庆市志·交通志》这本书里面,详细地记载了重庆公交诞生的情况:1933年9月,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以及何北衡、周旧岚等社会企业家创办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公共汽车从此起步。


起初营业车辆只有一辆,公司资金5万元,怡宁客车为德国购买的一辆奔驰牌柴油客车,营运线路为曾家岩至七星岗路段,重庆第一辆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正式开始。后来运营车辆添至5辆,实行分段营运:由曾家岩至两路口为一段,两路口至七星岗为一段,七星岗至过街楼为一段。车票又分临时长期两种,市民“极口称便”(交口称赞其方便)。


从资料图上可以看出,这种最早的公交车是柴油敞篷卡车,货箱里安放着长板凳当座位,从曾家岩到七星岗往返一次,线路全长3.5公里,全程每票大洋一角,平均速度只有每小时20公里。虽然卡车的减震性很差,又是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上,坐在没有弹性的硬板凳上,颠簸起来震得人晕头晕脑的,还不如站立舒服。但是对于当时重庆老百姓来说,能坐上公交车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熊彩霞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据说当时坐这么一次车要排一两个小时队但大家还是愿意去排队,享受一下现代化文明。


20世纪40-50年代

硝烟弥漫的战争冲击着公交车发展


经济萧条导致车辆紧缺,人们为了出行,不得不坐在公交车顶部。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大量人口涌入,成为发展城市公交的好时机。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添购新车。


危难关头,国家银行“四联总处”注入资金100万元作为官股,增购汽车76辆,及时缓解了重庆老百姓出行不便的难题。1941年4月,该公司改由政府独资经营,成立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原商股一概退出,政府拨款退还原商股本金,并加还利润。这时,公共汽车管理处有汽车135辆,职工1437人。


1945年后,重庆经济受战争影响一度呈现萧条状况,公交车运行受到严重冲击。


到1949年底,公交车仅有20辆,勉强能行驶的11辆车维持着城郊的6条客运线路。


20世纪70-80年代

“背着橡胶气包的” 常压燃气公交车


背着跟车体差不多高度的橡胶气包公交车,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而晃荡。


上世纪70年代的公交车,熊彩霞的印象要略微深刻一点,“在公司多次展板介绍上都有看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内燃油供给问题,出现了第一批天然气汽车。但这时的天然气是没经过压缩的,所以只能在公交车车顶安装一个金属架子,然后放上一个厚橡胶包,天然气装在里面,体积庞大相当于将车加高50%。公交车背着大气包在山城大渡口、歌乐山、鱼洞、李家沱等地区运行。而天然气烧掉一些,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而晃荡,让人觉得悬吊吊的。


但气包车在重庆使用时间最长。车型最大的就是大坪到伏牛溪的225路了。

225路公交车,原25路,从开线之初就使用气包车,在从马家堡到大坪的这个长上坡,快到终点站时,往往让人揪心:这辆公交车究竟开得上去不?不过,气包车看起来“泰山压顶”,却未发生一起事故。


气包车大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无疑是重庆公交交通史上最别具一格的一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首拉尾”串起来的铰链式公交车


为了增加车辆的载客量,把两节客车用铰盘连接起来,铰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乘坐公共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一般的城市客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就采用火车列车的方式,把两节客车连接起来。“这种车,我读书的时候都经常坐。”熊彩霞说,公交车的运载能力主要是增加车辆的长度,一辆车高峰期可以装200多人。尽管如此,坐车还是像“打仗”一样,拼的是体力。


但是这种车适合在平原地区运行。重庆山城路况复杂,坡坎比较多,所以后来被新型车逐渐代替。但是乘坐在摇摇晃晃的车厢内感觉很好玩。“有时候,眼睛还会盯着那一松一紧的车厢连接带,心里想着,这两截车厢会不会前面的车走了,把后面部分留在原地不动呢?”


20世纪50年代

“扎着大辫子”的电公交车


最早的无轨电车运行时,车顶上拖着两根长长的“大辫子”。


在重庆公交历史上,不得不提的是无轨电车。这种使用了足足60余年的公交车,让许多重庆人至今无法忘记。


36岁的穆红家住杨家坪,大学读书在沙坪坝。“每个星期都要坐404路回家,电车消失这么多年了,电车运行那种平稳的声音,一直记得清清楚楚。”穆红说,自己现在到外地或者国外,还会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乘坐电车,寻找儿时的感觉。


“我们重庆的电车,车顶上两根长长的‘大辫子’。”穆红说。1956年,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从上清寺到小什字(1路电车),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


随后,市区曾经共有401、402、403、404、405路电车,总计47.5公里,曾经日运行发车约5000班次,日客运量约50万人次。此后这种绿色环保的无轨电车逐渐成为重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交通方式。如今依旧运行的402路公交车当初开通时,也叫2路电车。最初的路线途经:沙坪坝三角碑—石桥铺—大坪—两路口—解放碑夫子池。60多年来,402路车型在变,沿途的道路在变,但我们的记忆不变,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


新闻多一点>>>

   被外地客捧红的重庆公交线路   


不得不说,重庆的魅力真是无穷大。在外地游客张丽的手里,有一个关于重庆公交“打卡”的攻略,哪些线路景色迷人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也是别人给我的,这一次来挨着打卡看了,真的写得很好,很值得去。”花25块钱办张一卡通,充值50元,张丽说,自己在重庆玩了四天,感觉值当。


872路


途经盘溪、花卉园、会展中心、四公里等景点的872路都市观光线公交车,横跨长江和嘉陵江,可以明显发现两江的不同,一浑一清。四公里的黄桷古道很有名,古道蜿蜒穿行于黄葛树的浓荫里。

只需要乘坐872路都市观光线,就能享受一站式景点观赏。


465路


坐在途经七星岗、文化宫、上清寺、新牌坊的465路,又可以感受到渝中区路段很多的民国建筑,可以去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看看重庆的经典老建筑。七星岗站附近,有通远楼、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你也可以去那里触摸历史。


631路


传说中最美的631路,穿越了重庆美丽的北滨路、繁华的观音桥商圈,再到重庆主城最大森林公园,因此被市民誉为“最美公交线路”。

乘坐631路,让沿途的美景给疲惫的心灵充充电吧。


384路


384路环山观光线带你去南山,感受山水重庆别样风光。在南坪商业圈,可以逛街购物、吃美食。


夜晚时,坐在338路滨江观光线,整条公交线经过南滨路最漂亮路段,看沿江夜景和朝天门夜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晚上,还可以和TA一起坐一次通宵0941路通宵观光线公交车,体会深夜繁华地带的别样风景。


吹吹风,看看江,无论你多晚回家,0942路公交都不会是末班车。


如今,重庆的交通工具变化更迭,不仅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印记,也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足迹。今年,是公交车在这座城市诞生的第85年。公交车的发展史更像是一座城市交通发展的缩影,见证着我们的生活变化和城市发展。


怎么样?

是不是要抽空找个时间也去打个卡,

了解你身边的这座美丽城市呢?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记者 王渝凤 实习生 蔡红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何吉川

版权作品,转载需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