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涉及昭通9县1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国土整治重大工程获国家批复!

微昭通 2019-05-05


近日,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工程计划实施规模达46.4万亩,实施后将惠及876.9万人。


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预算投入资金9.09亿元,实施规模46.4万亩,预计建成:


高标准农田21.8万亩

新增耕地面积2.4万亩

修复林草地面积7.55万亩

复垦土地面积1.03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99万亩

整治村庄面积0.38万亩

实施周期为1年


自然资源部复函指出,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实行省负总责,要进一步落实重大工程建设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在方案确定的范围启动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进度、施工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2019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未按期完成重大工程建设任务的,自然资源部3年内将不安排有关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涉及昭通、曲靖、昆明、楚雄4个州(市)的昭阳、鲁甸等15个县(市、区)。实施后将进一步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引导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工程涉及地区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


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

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

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




那么,这项工程何以被称为重大?“国土综合整治”与“土地整治”又有何不同?乌蒙山贫困地区的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又将如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筹结合?



土地整治助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


乌蒙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属于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程度深的连片特困地区,行政区划覆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10个市(州)38个县(市、区)。据统计,该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贫困发生率47%,坡耕地面积占90%以上且零星分散,单片面积小于50亩的耕地占了78%。



早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已印发《关于支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出台15项政策支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涉及土地管理、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



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支持乌蒙山片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探索对低效果园和残次林地的开发利用,将坡度25度以下的损毁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


支持在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实施新一轮生态退耕还林、还草……



其实,耕地资源作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物质资料,通过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可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土地整治在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2012年2月,国务院在昭通市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吹响了打赢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把片区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启动会召开之前的2011年末相比,乌蒙山云南片区贫困人口从306.7万减少到2016年末的135.86万,贫困发生率从36.2%下降到2016年末的18.71%。


昆明:依托土地整治 促进农村发展



昆明市寻甸、禄劝县大力加强土地整治助推脱贫工作。截至2016年末,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3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2.87万亩,新增耕地5.15万亩,总投资5.19亿元。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依托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扶贫新路子,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通过一系列大规模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耕地数量得到增加,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耕地质量等别大幅度提升。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良田成片、住宅相聚的乡村景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成为昆明市土地整治助力脱贫攻坚“地增效、乡村美、民增收”的示范工程。


曲靖:矿村共建促和谐 精准帮扶解民忧



曲靖市是云南省主要矿产基地。为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处理好矿业经济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曲靖市从改革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入手,做出了矿村共建资源开发新机制的重大决策,着力推进矿村共建资源开发工作,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果共享的新路子。各县(市、区)按照“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一矿一策、一村一策”原则,深入村组、企业实地调研,积极组织矿村共建协议签订,大力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国土资源部精准扶贫点会泽县矿山镇布卡村,通过安排精准扶贫资金,帮助该村修建硬化了全镇第一条村组水泥路,群众高兴地称之为“圆梦路”。


楚雄:多措并举谋发展 各项工作显成效



楚雄州研究制定了《楚雄州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上下协调、合力攻坚的片区扶贫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武定县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4个,解决建设用地指标1401亩,为县财政节约土地报批费用3500余万元,增减挂钩所带来的收益有力地促进武定县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2个,投入资金1.24亿元,为发展产业稳增收奠定了基础。投入资金3.5亿元对8283户33557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投入资金9432万元完成全县16个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昭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有力保障区域脱贫攻坚



昭通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136个,威胁人员40.3万人。2011年以来,昭通市把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部、省支持昭通7.53亿元,组织实施了251个重大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项目建设,搬迁避让5110户23143人,惠及群众9.56万人,有效保护了31.5亿余元财产。通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防灾减灾责任体系,由县(区)、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包保”责任技术单位开展分散(单独)选址民房地质灾害防灾技术指导,确保选址地质安全。截至2017年,地震灾区没有发生因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昭通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起,避免人员伤亡215人。


由“土地整治”升级为“国土综合整治”


而随着土地整治深入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2017年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4》指出:土地整治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主要秉承“开源”和“挖潜”的理念,如增加耕地面积,盘活城乡建设空间等,对国土空间的复合功能,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考虑不足。



若将“土地整治”置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这些背景之下,“土地整治”提档升级为“国土综合整治”已是应有之义。蓝皮书指出,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积极践行“土地整治+”理念,用土地整治“1+N”模式,逐步形成以“土地整治+”为主要方向的新工作格局,涌现出一批可总结、立得住、叫得响、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土地整治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让贫困搬迁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中北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在移民迁入区建设引黄工程,连片开发耕地,解决了34.6万移民生产用地问题,同时将腾退建设用地复垦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土地整治+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据了解,各地在土地整治实践中融入生态、人文景观保护等理念,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和农村乡土风貌建设,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满足了民众乡村旅游、休闲等需求。四川省成都市遵循尊重自然风貌、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最大限度保护农耕文明和乡村景观文化的原则,将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结合起来,建设特色民居、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鱼稻共生种养基地,实现农业景观、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建成居住现代、就业便利、环境整洁、邻里融洽的“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美丽乡村,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愿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土地整治+新型城镇化”,搭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随着城乡建设用地由“增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一些地方通过建设用地整理,形成建设用地空间流动、土地增值收益空间转移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发展获取城市资本要素,实现土地整治成果城乡间的共享,最终带动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土地整治+村民自建”,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贵州全省推行土地整治“村民自建”模式,让村集体成为施工主体,农民参与施工、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湖南省按照“自定、自筹、自建、自管”原则,给予广大农民自主开展土地整治的权利。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而源于这份蓝皮书发布的数据,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调查成果显示,我国优等地面积为0.58亿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5.37亿亩,占26.5%;中等地面积为10.7亿亩,占52.9%;低等地面积为3.59亿亩,占17.7%。



查看数据可知,我国高等级以上土地占比不足30%,事实上,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7等,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前文提到,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8万亩,而所谓高标准农田的定义,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这些定义高标准农田的要素,显然指向同一个概念:现代农业。


依托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让农业走上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称为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土地,或者说,国土资源的整治与管理。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四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国家切实加大对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行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4.8亿亩,新增粮食产能约440亿公斤,其中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面积占50%以上。


四位委员提案建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各级地方财政投入资金保障、制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行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明确“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


至此,一条“国土综合整治——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逐渐清晰。



今日推荐

 杨亚林:今天的昭通苹果 承载着助推昭通腾飞的梦想(图)

  杨亚林:半城苹果满城香 扬帆起航正当时(图)

  杨亚林到昭通苹果展销会展馆巡展 现场推介昭通苹果(组图)


来源/@云南日报 云报客户端综合 云南信息报 云南日报记者 朱丹 自然资源部网站 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国国土资源报 人民政协报 云南新闻网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 杏

投稿/82299696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