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千古之谜 · 昭通僰人悬棺!

微昭通 2019-04-23




悬棺(又名岩葬),是置棺于悬岩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其葬制、葬具的搁置方法因时因地而异,这种葬式曾流行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遍及川、黔、滇、湘、桂、粤、鄂、浙、赣、闽、皖、陕(南部)以及台湾等十三个省区,时代从三千年前一直沿续至近代;国外则流行于东南亚甚至美拉尼亚和波里西亚群岛一带,我国的古代文献中保存有悬棺葬的大量记载。



对于悬棺葬这种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区甚广、内容独特而复杂的一种文化现象的深人研究,是我国南方地区民族学、考古学和民族史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云南的悬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金沙江流域的永善、盐津、威信等地,历史上记载昭通、镇雄两地有悬棺,但已很难寻到遗迹。据说在镇雄的大湾乡庄耳茶村有悬棺的遗迹,但具体地点已难考。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就记载过滇东北一带的悬棺葬:“土僚蛮的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岁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有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堕为吉。”目前云南省尚存的悬棺遗迹为:永善县黄华乡桥湾悬棺或悬棺遗迹、佛滩乡顺江二社崖穴悬棺,盐津县的豆沙镇石门村关口、兴隆乡蒿芝村底坪、兴隆乡灵官岩、棺木岩;威信县长安乡瓦石村的棺木岩以及旧城镇龙马老洞等。



悬棺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悬岩木桩式”,即在岩石上凿孔,插人木桩以支撑棺木,如威信长安瓦石悬棺、盐津兴隆灵官岩等;


“天然洞穴式”,棺木直接放入天然洞穴或岩石裂缝中,盐津豆沙关、威信旧城龙马老洞、永善佛滩顺江二社的悬棺即为此式;


“人工凿穴式”,将棺木放人半崖由人工凿出的石穴之中,如盐津兴隆观音岩悬棺遗迹。



为进一步做好悬棺的保护利用工作并让世人了解神秘的悬棺葬俗,2000年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云南昆明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心向奥地利ARCH文化保护基金会成功申请了威信长安瓦石棺木岩悬棺址保护项目。为配合这个项目的实施,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威信县文管所联合对瓦石棺木岩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现场取棺木样品检测,样品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776年,时代为唐代。




2003年4月,美国DIS -COVER 频道出资,日本索尼公司赞助,英国方庆子影视摄制公司到昭通盐津、威信拍摄悬棺考古发掘现场,再现僰人悬棺之谜。4月1日,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昆明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心、澳大利亚的安全员等经昭通到达盐津豆沙关悬棺现场作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盐津豆沙关僰人悬棺



盐津豆沙关悬棺存放于豆沙镇石门关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一天然长方形横洞内,现有棺木11具。该横洞海拔480米,高出关河40-50米。棺木多因支架倒塌而破损,仅有部分保存完好。豆沙关的悬棺曾在《大关县志》(张铬琛主编) 和民国《昭通县志稿》中有记载。《大关县志》中记载:“在民国十二年共有三、四十具,陈铎令一阮者攀藤坠岩掀下三具,中有骨骼一具送昭通中学,一具逐洪波而去。余此一具存豆沙小学因用以抵门,下端陷人淤泥中,上端舞天沐雨,恐其致朽,教员徐家祥、李兴恒度之长约五尺五寸,高约尺五,头宽一尺三寸,徐尾稍上有寸厚之盖相称,系剖整木四分之一挖空中部,酷似人家猪槽,木纹尤显……”。《昭通县志稿》:“豆沙关,距昭通340 里。豆沙关(大关县属),河流迅急,峭壁铁立,由高天而下深渊,岩疆也,岩际有棺累累,路人且睨且指,传为僰人古迹……”据当地人介绍,1951年盐津人王兴明曾上到山崖上抛下5—6具棺材,棺内有人骨、土黄色花纹的服饰及丝织品等。显而易见,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豆沙关的悬棺仅留下了四分之一。



现在站在关河对面的观景台用50倍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崖隙里的11具棺材,11 具棺材中上面二排的棺盖呈孤形顶,下面三排的6具棺的棺盖是“人”字顶,棺盖形制的不同折射出棺材放置时代的早晚。从四川珙县悬棺的考古材料可知,棺盖呈弧形顶的木棺时代要比“人”字顶的早。


由于连续几天下雨,关河水上涨,考察人员几次渡河有惊无险,加上雨天岩石松动,未能成功攀岩凿洞支搭平台,最后不得不放弃攀岩进洞对悬棺的考古发掘和近距离拍摄。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遐思,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僰人不愿意现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揭示豆沙关的悬棺之谜。



威信旧城龙马老洞悬棺



威信龙马老洞位于南广河边的悬崖上,共有8个洞,通过用竹竿搭的架子及平台,考古工作人员对洞1、洞2、洞4、洞6进行了考古清理。方庆子影视公司对考古清理的现场进行了近距离拍摄。其中洞1内只有昆虫粪便和一些棺木残片;洞4内发现一具完整的木棺,这具木棺呈圆柱体,是用整木(原术)刳成,比较原始,无榫卯,即将原木掏空合拢;棺盖、棺底均未做进一步修整, 现已将棺术取样作碳14测定;洞6内发现一具人骨,已被挪动过,其中头骨完整,有冠状凹陷,无打牙习俗,肢骨不完整,现已取样作DNA分析。洞2内发现一些石块和含有贝壳的动物粪便,估计这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的粪便,这种动物到底是何种类?只有等待动物学家的考证来解开这个谜团。



悬棺是怎样放到悬崖上的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僰人是怎样将棺材放到悬崖上的呢?


悬棺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2、3千年以前的人,还很原始,没多少科学知识,更没有起重机之类的设备。


不过,唐朝的《朝野金载》有这样的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余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负祭祀。初遭丧,三年不食盐。”


那么,古人究竟用的什么办法,把棺材放进悬崖峭壁的山洞呢?


说法一


文献记载为悬索上柩,即自上而下用绳索悬吊棺木。


但是,这种说法在盐津豆沙关悬棺,又不太说得通。豆沙关悬棺所在位置距离崖顶至少还有500多米,这种方式根本行不通。



说法二


有人说是修栈道,在崖壁上修栈道,沿着栈道把棺木放上去,再毁掉栈道。


可是修建栈道的工程量也很大,古人做不到。即使有了栈道,要在窄小危险的栈道上把几百斤重的棺材抬上悬崖,也很难。更何况,是在很多有悬棺的山崖上。


但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最贴近豆沙关悬棺放置方法的说法。从崖壁的裂缝来看,只要随便修正一下就是一条非常便捷的宽敞道路,搭建约100米左右的栈道便可将悬棺送入崖壁中。(昭通文物管理所馆长余腾松说。)


说法三


当时放置棺木时,山崖并不高,后因多年河床冲刷而使山崖升高。


说法四


还有人说,是靠船,当年河里的水位高,古人趁着水位高,把棺材放进去。


但这种说法专家不同意,专家认为有悬棺的地区水位变化没有那么大,如果有,那也是大洪灾。遇到大洪灾,当地人能活过来就不错了,估计没工夫弄什么悬棺。而且悬棺在不同的高度、上上下下的山洞里都有,水位不会这么配合。



悬棺的搁置方法因时因地而异,何种说法更贴近昭通境内悬棺的实际,将通过以后的工作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悬棺置放之处,山势陡峭,绝壁千仞,望之令人惊叹,而其历经千年,饱受风吹日晒、雨打霜滋而不朽,其神秘和奇异之处无不令人遐想万千。


千古悬棺,如同奇异的巴山蜀水一样,仍等待着世人去走近,去探索,去发现……


(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



今日推荐

 《茶界中国》讲述不一样的昭通茶界故事,彰显茶叶大美内涵!

  云南永善:土碉楼 不能忘却的乡愁!

  国家发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将向应用型转变~


@微昭通综合整理自《昭通文史资料》 《云南悬棺探谜》 丁长芬 图/网络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 杏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