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苹果之城 | 昭通苹果:从副业、主业到产业的蝶变之路!

微昭通 2020-11-12


聂孝美 摄


昭通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昭通苹果主要品种有金帅、红富士等。经过驯化的富士系列苹果在昭阳区种植产量高、口味好、耐贮藏、含糖量高、风味佳,逐步取代了昭通原有品种,含酯、醇、杂环、酮、苯衍生物等9 类 113 种芳香类化合物,昭通苹果含糖量高、风味浓、肉质脆,比较细嫩,美味可口,果实硬度≥5.0(千克/平方厘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含糖量≥13.0%,可滴定酸≤0.5%,在同类果品中属上品。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昭通苹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1


跟随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市场信息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唐昕来到位于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雌脚块的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试验基地。


“这个基地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对昭通苹果生产管理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展示,二是对昭通苹果种质资源的保护。”跟随唐昕行走在基地里,他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每一棵苹果树的历史与来源。


目前,该基地收集有170多个苹果品种资源,每个品种保留2-3棵树,因此,有“昭通苹果植物园”之称。


植物园内,一棵直径80厘米的苹果树巍然矗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昭通苹果树王。”看着高耸的苹果树,唐昕眼里满是敬仰和感恩,他讲起了昭通苹果的故事。


1940年,在昭通林务局工作的吴镜漪博士将158株苹果树苗引入昭通,栽于昭通(今昭阳区)洒渔乡白鹤村;1954年昭通专员公署在此设立果树技术推广站。


当年的果树技术推广站正是现在的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试验基地——“昭通苹果植物园”。



唐昕1996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昭通地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站工作,经历4次单位工种岗位变动,加之产业发展需要,2019年,他来到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工作。尽管单位几经改革变更,但唐昕却一直坚持从事苹果相关工作,如今已是第24个年头,他也从一个曾经面对果农讲课都脸红的青涩小伙变成了如今熟悉生产管理技术、实践经验丰富,与受果农打成一片,受果农欢迎的“老”农技工作者。


说起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唐昕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昭通苹果的种植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4年以前,昭通苹果以“金帅”品种种植为主,种植区以洒渔为主,当时昭通苹果规模连片种植较少,农民都只是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完全把苹果种植当作一种“副业”,农民主要还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烤烟为主。


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政策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户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更想着怎么致富的路子。1984年以后,“红富士”等一系列苹果品种的引进,苹果种植逐渐由“副业”向“主业”转变。将自家良田变为果园,对于当时很多农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洒渔镇弓河村6组的周帮治家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种植苹果的。


今年60岁的周帮治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同村的周清银在亲戚家分了几株苹果树来栽种,结出的苹果肉质脆、香甜、美味可口,深得群众的喜爱,市场销路很好。周帮治心里细细盘算,传统种植玉米、水稻、洋芋等作物,一年下来,经济价值并不高。


眼看逐步发展起来的苹果,他顶住父母传统思想认为,种粮食才保险,种粮食才稳妥的压力,腾出家里的三四亩土地种上了苹果,也种下自己与苹果的30年情缘。经过精心管理,秋天苹果挂果时,周帮治种植苹果的收入就远远超过了传统种植的收入,不仅买回了更多的粮食,还给家里增添了不少东西。


尝到甜头后的周帮治更坚定了种植苹果的信心。2005年,他把家里20多亩土地全都种上了苹果,全家人由“传统农民”变成了“职业果农”。


1990年至2010年,昭通苹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种植面积超过21.5万亩,昭通苹果转变成了产区农民高度认可的“主业”。


这一时期,昭通苹果种植和优良品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认可。1989年,农业部将昭通列为我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昭通苹果也开启了规模化发展道路。1995年,昭通苹果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2000年,荣获中国(昆明)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2008年,成立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云南(昭通)综合试验站;2010年11月15日,国家农业部批准对“昭通苹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对昭通苹果产品品质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认可,促进了昭通苹果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0年至2012年期间,是昭通苹果种植生产管理技术发生较大的转变提升的时期,传统的乔化稀植、粗放管理的种植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种植模式的转变提升。


2012年以后,本地苹果生产企业和果农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批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涉农龙头企业也进入昭通苹果生产行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引领着昭通苹果生产、管理、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发生变革,苹果由“主业”向“产业”发生着变化,昭通苹果迈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特别是2017年以后,昭通苹果进入了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高质量、快速增长阶段,产业向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覆盖、绿色化管理、组织化生产、市场化提升的纵深推进和升级,形成集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产后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推广、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等一体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完整产业链。


2015年,昭通苹果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委会颁发的“有较强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共用品牌”。2016年,昭通苹果获“中果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2017年,昭通苹果品牌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7年,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2018年,昭通本土苹果品牌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果”第一名。2020年度“中国苹果产业榜样100品牌和风云人物评选”,昭通9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上榜。


2019年9月23日,在2019昭通苹果展销暨“昭阳红”品牌发布会期间,市委书记杨亚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把100万亩规模的昭通苹果打造成为全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真正打造一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百万城市人口和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


2020年,周帮治在本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建起了库存100吨苹果的冷库。


周帮治的变化是整个弓河村村民思想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民们看到了苹果种植的前景,如今的弓河村,山山岭岭、河边沟坎都种上了苹果,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村”。弓河村的变化也正是昭通市跨越式发展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


“80年前,昭通人与苹果结缘,种下一个甜蜜、幸福、和谐的‘苹果梦’。最近几年,特别是2017年以来,昭通苹果人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让苹果树结出了更大更红的硕果。现在,是昭通实现振兴和最接近‘苹果梦’的时候。我们昭通人的‘苹果梦’,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唐昕这样说。



2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


走进位于苏家院乡迤那村金家坪子的昭通东达种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达公司),总经理郑卫秋正在果园里与工人们一起采摘成熟的华硕苹果,看着一个个全身通红、个头超大的华硕苹果缀满枝头,郑卫秋心里乐开了花。


华硕苹果是目前苹果早熟品种中果个最大的,平均单果重达242克,是2012年东达公司最先引入昭通的苹果品种。


郑卫秋说,说起华硕苹果,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阎振立,阎振立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华硕”苹果的选育者。


2012年,东达公司将阎振立刚通过品种审定不久的“华硕”引进在昭通试种,挂果后,“华硕”那种富有光泽的红色,惊艳了郑卫秋,也出乎了阎振立的意料。


“我首先被它的颜值折服,然后也认可它的内在品质。”至今,郑卫秋还记得阎振立教授刚看到昭通种植出的华硕苹果时,坚定的语气和惊讶的表情。



由于表现优异,“华硕”迅速成为昭通苹果的热门的早熟品种发展。与此同时,东达公司严格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种植出众多优质苹果品种。


多年来,凭着优质的苹果,东达公司屡获殊荣。


2015年,获得“云南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2017年,获得云南省农业厅颁发的“云南省名优水果”称号。


2017年,获批使用“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标识。


2017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20年又绿色食品续展获证。


2018年,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2019年,获得国家西部果业创新联盟优质苹果评比“金奖”。


2019年,在第三届“加强南亚和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研讨会”高山早、中熟苹果质量评价中荣获“一等奖”。


一系列的荣誉背后,是东达公司为发展昭通苹果作出的不懈努力,说到发展,郑卫秋也有自己的担忧。


郑卫秋说,尽管像东达公司这样的很多企业能种植出优质的苹果,对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昭通苹果在种植、销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以销售为例,由于没有统一的开园销售时间,导致部分挂果时间不够、品质不高的果品急早进入市场,这样一方面影响了昭通苹果的品质,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利益,导致苹果价格无法提升,这其实是对企业和果农的一种伤害。



3


在位于乐居镇中河村陈家营的昭通市昭阳区天锦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锦果业”),副总经理涂军正在通过实时监控大屏,查看公司520亩果园的生长及采摘情况。


昭通市昭阳区天锦果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注册成立。2015年3月完成高原特色优质乔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建设540亩,示范园通过起垄模式、果园生草、人工拉枝扭枝、悬挂粘虫板等一系列生态化种植,苹果树长势喜人。


品尝过天锦果业种植出的苹果的很多人感慨:“这味道,让我回到了20年前。”


2018年,基本投产面积520亩,由于较好的苹果品质,被授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优秀示范基地”。2018年,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昭通苹果”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标识使用权。


2018年,获得中国好苹果大赛2018年总决赛“银奖”。


2018年,获得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中国优质品牌”称号。


2018年,央视CCTV-7军事农业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创意中国》推荐展播。


2019年,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尽管一系列的荣誉加身,但由于自身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能力不强,在做好产品品质的时候无暇顾及产品销路。2020年以前,天锦果业优质的苹果品质,并未获得市场的大面认可。


看着满园优质的苹果,却不知道销路在何方,这让涂军很着急。


昭通是农业大市,根基在于农业。为加快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2017年6月,云南农垦集团与昭通市开展战略合作,应运而生的云南农垦昭通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昭通农投公司”),开启了垦地合作的新篇章和产业扶贫的“昭通模式”。



昭通农投公司自成立以来,围绕昭通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苹果、马铃薯、花椒、天麻、生猪、肉牛”六大产业发展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以建基地、创名牌、兴加工、拓市场、强服务为路径,着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创建产品品牌,促进市场营销,努力发挥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和领跑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要发展的是苹果产业,而不是苹果农业。”对于昭通苹果产业发展,杨亚林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在坚持 “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苹果产业发展有四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要有高度组织化保障,二要全力打造“第一车间”,三要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苹果产业链,四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2020年,昭通全市新建标准化果园7.35万亩、全覆盖管护38.5万亩,重点改造提升老果园11.58万亩,苹果种植规模已近80万亩。坚持建好“第一车间”,做实“种好”的文章,真正把百万亩果园建成绿色高效的高品质基地,全力推动昭通苹果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昭通农投公司的发展赢得了商机。


而涂军也看到了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经过不懈的努力,昭通农投公司向天锦果业抛来橄榄枝。


2020年3月30日,昭通农投公司与天锦果业等7家涉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昭通农投公司收购天锦果业51%股权,昭通农投天锦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他们的高端群体比较多,能够把我们昭通的苹果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也能把昭通苹果的品牌树立起来,我们强强联合,会走得更远。”涂军说。


今年,昭通农投天锦果业有限公司苹果还未出园,就已经销售一空,而且价格比之前高。


“现在,我们不再担心销路问题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握好苹果品质,让出园的每一个苹果都是优质果。”看着监控视频里满屏的优质苹果,涂军信心十足。


昭通苹果是大自然给予昭通人的最大恩赐,更是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三张牌”发展要求,推进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近年来,昭通市着力打造百万亩苹果与百万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苹果的种植无疑是乌蒙大地的最美风景,满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这个标识不好拿,它代表的是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良好的品质,这是昭通苹果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我们应好好珍惜。”采访中,郑卫秋和涂军不约而同地说道。


“苹果产业的发展,绝不是多种几亩、多栽几棵,而是要实现‘此苹果非彼苹果’的根本性转变。用现代理念、模式、技术,让传统产业在新的时代实现新的腾飞,一步登顶。”在谈到昭通苹果产业未来之路时,杨亚林给出了答案。



如今,一座“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正在乌蒙山深处的昭鲁坝子呼之欲出。


苹果已然成为昭通这座城市的特色、品牌和标志,因为苹果,地处西南边陲的昭通正为世人所知。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易盛芳

监制/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陈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