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昭通:易地搬迁斩断穷根 进城入镇一步跨越!

微昭通 2020-11-12


编者按


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北京举办,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经验做法,探讨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路径方法。论坛上,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6个省市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搬迁群众代表作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了地方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搬迁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中相关内容予以摘登。



易地搬迁斩断穷根  进城入镇一步跨越

昭通市委书记  杨亚林




昭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1379个村(社区)中有贫困村123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91个)、629万人口中有贫困人口185.07万人。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昭通市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领会和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作为决战脱贫攻坚、促进跨越发展最有效、最有力、最根本的举措,全力推动搬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特别是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建成了以靖安、卯家湾为代表的23个进城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全国搬迁规模前5位的安置区昭通就占了3个。


图为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角


第一,紧扣改变人这个根本来定位和谋划,全力探索打破行政区划、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易地搬迁昭通模式。坚持全市“一盘棋”,大力弘扬“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整合资源,构建机制,形成合力,强势推进,切实谋划和解决好搬哪些、搬哪里、怎么搬的问题。一是精准识别锁定对象,努力做到应搬尽搬。2017年底,聚焦“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六类区域,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原则,以贫困发生率高于5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难以适应长远发展为主要标准,精准锁定搬迁对象8.26万户35.4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6.6%。新增易地搬迁安置的22.8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18.74万人,占云南省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数的54.3%。整行政村搬迁3个、整村民小组搬迁836个、搬迁人口80%以上的村民小组699个。二是立足昭通实际,打破行政区划谋篇布局。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坚持全市统筹、整体谋划、同步实施,全面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重新定位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3个,结合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区”的总体格局,在中心城区布局了靖安、卯家湾两个大型跨县区安置区,分别承接安置来自6个县区的9115户4.01万人,以及来自5个县的9100户3.9万人。三是坚持进城入镇进厂上楼,一步到位,实现跨越。综合考虑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就业吸纳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探索提出“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实现搬迁群众由农村生活到城镇生活、由农民到市民到产业工人的一步跨越。全市所有新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采取城镇化安置,其中,中心城市和县城安置占比高达92%,助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四是坚持应搬尽搬与应退尽退相结合,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大规模易地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还竹还果紧密结合起来,为群山减负、让大山增绿、助群众增收,推动迁出区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搬迁群众迁出地140.81万亩“三块地”为重点,在乌蒙山区腹地和境内长江上游核心区域大力发展600万亩笋用竹产业。


图为在昭通市永善县红光安置点,留守在家的老人闲暇之余,在广场上吹拉弹唱,歌声、二胡声、笑声飘荡在小区的上空。


第二,坚持从服务人入手,统筹谋划并切实做好配套、支撑、管理、保障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坚持全方位谋划并实施全过程的严格把控,确保每一个环节步骤、每一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有统有分,各有侧重地走好“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服务管理保障”三步曲。一是奏好建设配套搬家“安居曲”。探索工程总承包、一体化运作模式,用一年左右时间高质量建成了新增集中安置区,同步配套建设的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已基本建成投用。在群众入住之前,提前半年准备搬家事宜,对搬迁对象逐一开展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专项行动和动态管理,做到干部责任清楚,群众心中有底。二是奏好产业就业支撑“乐业曲”。坚持以转移输出为主,积极构建政府对政府、政府对重点企业的长效对接机制。今年以来,在有效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的转移输出,确保了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不降反升。在各安置区规划建设近8万亩农特产业基地、9100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近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5万平方米商业设施。大到昭通市近80万亩苹果、300万亩马铃薯等高原特色产业的三产联动发展,80万吨有机硅的布局落地、70万吨水电铝产业链的逐步延伸,小到安置区内部农贸市场、超市等商业设施的配备,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的规范发展,再到安置区周边工业园区的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等4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入驻以及1.18万个公益性岗位的开发,都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必要的就业创业保障。截至9月30日,全市13.74万新增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0.25%,易迁户“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清零。三是奏好服务管理保障“幸福曲”。以建立落实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为核心,在安置区全覆盖组建5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设立6个街道办事处、成立111个党支部和44个社区的基础上,构建“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谋求新发展。


第三,始终坚持以群众工作为主线,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从搬迁对象的政策宣传、思想动员、精准锁定到安置区的选址规划、公共配套、产业就业支撑,搬迁过程及后续的管理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宣传引导达成共识。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双统领”。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通过“双统领”“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易地搬迁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确保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易迁家庭背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不仅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更为持续的巩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支撑。

今日推荐



来源/@红色扎西

监制/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陈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