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震撼首发!
佛 山
从哪里来?
又要往哪里去?
相信读了这10本书
你就知道答案了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今日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 首发!
快去现场看看吧!
直 击 首 发 现 场
盛世修史,资世育人。反映佛山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10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今日上午,丛书首发式暨座谈会在佛山市新闻发布厅举行。与会人士纷纷表示,丛书的出版挖掘、传承与弘扬了佛山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充分展示佛山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佛山市民文化自信,切实提升佛山城市文化软实力。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首发式暨座谈会现场。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的策划、编撰和出版工作,将其作为我市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工程来推动。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担任编委会主任,对丛书出版给予了诸多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多次听取相关工作汇报,了解丛书编撰、出版工作开展情况,鲁毅还特别为丛书作序。
今年8月25日,鲁毅专门听取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的工作汇报,对丛书编撰、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鲁毅表示,编撰、出版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目的是挖掘和整理佛山历史文化中的亮点,用当代人的文化视角呈现佛山文化的独特性,展示绚丽多彩的佛山历史文化图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通过揭示佛山文化的深刻内涵,经世致用,为推动佛山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鲁毅要求,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要进一步契合国家的大政战略方针,进一步围绕佛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谋篇布局,以古为今用为原则,呼应和对接佛山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他特别强调,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和民生实事,要有“长规划、短安排”的系统性思维,对丛书进行中长期规划,把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造福一方百姓和城市发展。
9月7日,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研究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出版工作,进一步强调要以系统持久思维谋划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工作,“长规划、短安排”地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确定在第一、第二辑10卷(种)共计20本书已编辑出版完成的基础上,从2018年到2027年,以10年为期,编制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中长期出版计划,建立丛书课题目录库,坚持每年出版10卷(种),持续10年,再编撰出版100种,至2027年共完成120卷(种)丛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使之成为佛山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富和最具原创性的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种类丰富、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丛书研究体系,努力推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成为传承弘扬佛山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国家级优秀出版精品和研究佛山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今日首发的《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共计10种书目,分别为《西樵山与岭南理学的传承》《佛山北帝文化与社会》《佛山历代诗歌三百首》《明清佛山地方治理研究》《石湾窑研究》《佛山木版年画历史与文化》《佛山彩灯》《佛山纺织史》《佛山武术史略》《佛山古今桥梁掠影》。10种书目以全新的文化视角,从民俗、诗歌、陶艺、木版年画、彩灯、纺织、武术、桥梁等方面,充分挖掘佛山历史进程中的亮点,力求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形象地书写佛山在岭南文明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客观理性地梳理佛山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分析透视其发展机理和文化精神价值,既能彰显佛山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与特色,又兼备普及性与研究性、通俗性和知识性。
座谈会上,文史专家、学者戢斗勇、龙建刚、黄国扬、巫小黎等,以及与会嘉宾、广东人民出版社负责人、部分丛书作者纷纷发言,认为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承与弘扬佛山悠久历史文化、提升佛山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并围绕下一步丛书编撰、出版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期待。
▲嘉宾和学者代表、作者、出版社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交流。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佛山市委党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文广新局、佛山市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单位接受了赠书。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由鲁毅亲自组织策划,市委宣传部指导,佛山日报社具体承担编撰工作,2016年3月正式启动编撰。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对丛书编撰、出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经常与编委会编辑部、编委会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对丛书的出版方向、定位、选题内容、书目、风格、体例、开本、封面设计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编撰工作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给予了有力指导。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代表与丛书作者在首发式上合影留念。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2016年1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辑(10种),今年9月出版第二辑(10种)。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今年 8月,丛书作为广东出版界的重点图书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外参展人员认为这是一套颇具“走出去”潜力和价值的读物。据悉,10月11日-15日,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还将作为中国图书出版业精品产品之一参与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这将是佛山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生动体现。
▲部分丛书作者在首发式现场合影留念。图/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摄
目前,根据鲁毅对佛山历史文化丛书“长规划、短安排”的指示精神,丛书编委会正在研究制订丛书稳定的经费保障方案及专职编撰出版机构,同时积极规划2018--2020年的出版选题,在此基础上对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方向进行总体、系统、科学的长期规划,计划以每年一辑(10种)的速度连续出版,最终达到80-120种书目的规模,为佛山人民、岭南文化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资产。
那么,如此腻害的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
到底书写了佛山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呢?
•
•
•
1 、《西樵山与岭南理学的传承》
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是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另外,西樵山与山西怀仁鹅毛口,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
西樵山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从唐代开始,文人墨客、名士大夫就喜欢在西樵山上设院讲学、探求心性。到了明朝,山中更是文人辈出,科名鼎盛,官商云集,西樵山主峰大科峰与山下的官山城区因此而得名。历朝历代,来过西樵山的名士中最著名的有湛甘泉、方献夫、霍韬、陈白沙、李子长、朱次琦、康有为、林则徐、梁启超等。他们在山上留下许多摩岩石刻、亭台楼阁与书院。最为出名的书院有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三湖书院。文人名士不但给西樵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古迹,还留下极具文化底蕴与岭南水乡特色的评花会、半山扒龙舟等民俗。因而西樵山又有理学名山之称。
近年来,西樵山的理学文化日益受到人们重视。2010年以来,在中山大学的主导下,经过几年的梳理、研讨交流,西樵山作为理学名山的文化脉络与地位正越发为世人所知,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迅速提升。该书的出版再现了明代当地作为全国“思想重镇”的景象,使得西樵山作为岭南文化思想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发扬光大,对西樵山乃至南海的文化地域、区域形象将带来众多深远影响。
(任建敏: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温春来: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2、《佛山北帝文化与社会》
佛山是一个由乡村逐渐发展为城市的居民聚居点。佛山人崇拜北帝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佛山还是以农耕为主业之时,佛山村民就建造了庙宇供奉北帝,民间烟火延绵,传承不息。明清时期,随着佛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佛山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以祖庙北帝崇拜习俗为中心,构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宗教系统,相延成俗、历久不衰,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说,历史上不少崇拜北帝的风俗在佛山已深入民心,并广泛流传,深刻地影响着佛山人。
本书围绕北帝文化展开,介绍了人们崇拜北帝的风俗习惯、佛山祖庙北帝崇拜的信仰体系和区域文化特征,着重分析佛山北帝文化在其存在发展的近千年时间里,呈现出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文化特征和复合变迁模式,论述了“佛山祖庙是享誉千年的北帝神庙宇,也是佛山民众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家园”的意义,说明这是佛山历史文化留给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宝贵财富,也是佛山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罗一星:历史学博士、佛山史专家、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肖海明:博士后、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3、《佛山历代诗歌三百首》
本书是历代佛山籍诗人诗歌经典作品选集,选编了自南朝以来,南海、顺德、禅城、高明、三水籍诗人优秀作品三百首。以地域而言,计南海诗人44人诗作119首,顺德诗人44人诗作152首,三水诗人10人诗作16首,高明诗人6人诗作10首,此外佚名诗人诗作1首。以时代而言,计南朝诗歌2首、唐朝2首、宋朝2首、明朝117首、清朝162首,民国15首。以体式而诗,计有五言古诗29首、七言古诗21首、五言律诗53首、七言律诗70首、五言绝句28首、七言绝句92首、杂言诗7首。
明清以来,岭南诗人诗歌创作自成一格,人称“岭南诗派”。这一诗派有许多有代表性的诗人原籍来自佛山。因此,《佛山历代诗歌三百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属于岭南传统诗歌的精华。书中选入了明清以来多首反抗侵略的诗篇,展示佛山诗人的爱国情怀;也有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什,体现了佛山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描绘具有岭南和佛山景色风物、风俗的诗章,表现出岭南人文风物的特点。本书除基本网罗了孙蕡、邝露、梁佩兰、黎简、黄节等佛山历代名家名作外,更如现在的“海选”一般,也选入胡礼垣《伊藤叹》、康有为游域外诸诗、何淡如的方言作品等佳作,更见佛山诗人之不拘一格。
评注者对诗歌作者的简介,突出要点,既能使读者领略其人风貌,也没有过度的渲染;既赞扬某些人的政治品格,也不纯以政治立场褒贬人物,体现了学术的严肃性。本书的注释也继承古代传统做法,一是博引相关材料,翔实而可信,二是往往就精彩处作简要的艺术赏析,对“诗眼”的阐明尤能切中要害。
(万伟成:文学博士、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
4、《明清佛山地方治理研究》
佛山毗邻广州,历史上虽然这两个城市近在咫尺,但其形成、发展模式却迥异。其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种类型。广州属于“围墙式的驻军城镇”,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华南著名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佛山则是自宋元开始,由一个普通的珠江三角洲乡村墟市逐步发展成为繁华市镇,主要担负着国内贸易的功能,属于“从贸易发展出来的市场和镇”,手工业发达。在明清时期(1840年前),广州、佛山经济互补,一直是带动华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佛山的城市发展模式也与广州不同,其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架构也很有特色,基本特点是民间色彩浓厚,本地士绅、商家实力强大,担负起城市管理的主要角色。
佛山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些官府和民间的管理机构。属于官府的统治机构,有明、清两代都存在的五斗口巡检司、清代的佛山海防捕务同知署、都司署、千总署(一般合称文武四衙);佛山士绅势力控制的机构,有明代的嘉会堂,清代的大魁堂、团防局。在城市管理中,佛山地方民间机构是城市管理的主角,官府起到的作用是支持、监督,属于配角。清末以后,佛山镇的管理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如商会、警察机关,民国还有市政府,其管理体制和职能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佛山市在城市治理中,集中民间智慧、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加强现代社区的管理,会有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赵东亮: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5、《石湾窑研究》
石湾窑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当代石湾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陶都,陶瓷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书以石湾窑的历史、文化与图像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陶瓷文化作了深层研究,系统地记述了石湾窑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窑口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外销传统,以及石湾窑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征。书中在记述陶瓷技法的同时,还记录了石湾窑的传统陶瓷工具、俗语名称,包括文献有记载可考的陶瓷工匠(或称陶塑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具有相当的文献参考价值。
石湾窑代表着佛山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本书还首次从图像学的角度,以“叙事与图式”为题,探讨石湾窑美术陶瓷的视觉图像所具有的形式、意味和意义。
作者在书中试图说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手工艺文化正在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在帮助我们建构着当代的佛山社会,还在帮助我们看到通往未来佛山的社会发展之路。如果社会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佛山自己本土性的现代化路,以及地方性的独特的现代社会运行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纪文瑾: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石湾陶》杂志执行主编)
6、《佛山木版年画历史与文化》
佛山木版年画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始创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至抗战前,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该书通过对佛山木版年画历史文化的深层研究,说明佛山木版年画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佛山手工业、商业兴盛的一个缩影,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佛山社会经济、习俗信仰的状况,进而揭示出佛山人务实进取精神的形成背景。
另外,书中用一定篇幅记述了佛山木版年画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介绍了刻版、套印等制作方法,并附有大量的木版年画配图,还介绍了已被纳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一传统手艺的现状。
本书是在史略性质的《佛山木版年画》(梁诗裕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图录性质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佛山卷》(冯骥才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基础上,对佛山木版年画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层研究的成果,研究方向与已经出版的上述两书形成互补。
(程宜:佛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
7、《佛山彩灯》
佛山彩灯是佛山代表性传统美术之一,也是佛山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俗称灯色,具有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是中国传统民间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承载着岭南民俗文化,堪称岭南汉族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国内外影响广泛,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佛山彩灯造型丰富多样,精致生动,包括大型彩灯和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笼四大门类。佛山彩灯的扎制,全过程都由艺人手工操作,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该书回顾了佛山灯色悠久的历史发展轨迹,并花较多笔墨介绍了数百年来佛山彩灯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展现了佛山彩代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使彩灯从室内装饰走向室外大型彩灯,在佛山当代手工艺中熠熠生辉、独具一格的现状,并总结归纳了“佛山灯色工艺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多亏了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佛山灯色”的原因。
该书是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社课题组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佛山市民间艺术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灯的保护单位,拥有多位佛山彩灯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借助佛山市民间艺术社提供的大量档案资料,书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详实丰富。
对佛山彩灯的研究,过去只在很少的论文和其他文献中涉及一二,至今未见到有完整介绍佛山彩灯的书籍。该书的出版,将填补佛山彩灯这一非遗文化的研究空白。
(关宏: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8、《佛山纺织史》
从古自今,佛山都是岭南乃至全国的纺织行业重点地区,其中以植桑养蚕缫丝业最为突出,中国第一家机械丝厂就诞生于此地。近现代佛山化纤、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等行业,更有过极骄人的成绩。但佛山的纺织史研究长期不受学界关注,现有的相关典籍、研究报告,也多是针对“桑基鱼塘”“香云纱”等局部小范围研究方向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系统的佛山地区纺织史研究,长期空缺。
此外,由于纺织品不像陶器、玉器及其它金属器皿,其材料属性注定了纺织品相对较难长期保存,历代留存至今的纺织文物极少,这使得研究纺织史,更多的是通过其它相关文物进行侧面推敲求证,因而增加了纺织史研究的难度。尽管自汉代以后,各朝代多有《舆服志》这类官方记载,而传统纺织技术仍多为口传身教,这也使得如48克素纱禅衣成为绝响,同样的情形,如今也发生在香云纱身上,由此可见“纺织修史”的迫切性。
本书从两条主线撰写佛山的纺织史,其中一条主线为佛山纺织行业发展史,另一条主线为佛山纺织技术史。可以说,本书是以“发展史”记录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轨迹,从轨迹中寻发展规律,自规律中推演整个纺织行业的未来。另一方面,本书通过对佛山纺织技术史的研究,用文字化乃至数字化的形式,能够将本地特色纺织技术更好地保存下去。此外,书中针对具体的纺织传统工艺进行了相应的现代技术分析,在传承的同时寻求对技术的改进及革新,以为传统纺织工艺今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寻找方向。
(吕唐军: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执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9、《佛山武术史略》
佛山是闻名于世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洪拳、咏春拳、蔡李佛等拳种植根深厚,枝繁叶茂,名人辈出,鸿胜馆、精武体育会等民间武术组织在佛山乃至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武术在佛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以黄飞鸿、梁赞、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名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武术文化作为佛山重要形象标志,更是早已名扬海内外。
《佛山武术史略》在对佛山主要拳种流派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及各拳种遗存手稿编写而成。本书试图探究佛山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集中反映各个拳种的历史源流、传承谱系、技艺风格、主要套路、名师风采和传承现状,并分析佛山传统武术与醒狮、粤剧、中医和民间工艺等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为佛山武术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为便于读者了解佛山武术的渊源与传承,书中配有不少练武的插图和拳谱等资料,对文字描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加深了读者对佛山武术历史的理解。
(张雪莲:文博副研究馆员、佛山市博物馆“非遗”保护部主任)
10、《佛山古今桥梁掠影》
岭南多雨水,交通常为江河阻隔。解决江河之阻以利民生,往往成为古代、现代当政者、好善者的要务、急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佛山民众因地制宜,营建了各式桥梁。他们高超的建桥技术,为中华民族古代桥梁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就是,佛山一些千年古桥,以其年代久远、技艺高超而备受关注。它们因为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社会文化的灌注而有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本书讲述的60多座佛山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桥梁中,蕴含着佛山与皇帝、官吏与家乡、商贸与地域、水乡与村落、战争与守望、民俗与纪念、工艺与技术等众多代表佛山千年水乡历史与文化特征的典故,而佛山的现代桥梁里,一座座代表我国、世界桥梁建设水平的大桥,无不彰显佛山傲立岭南的气势。本书既介绍了佛山众多桥梁的各种历史文献记载,亦重点描述了各桥梁的现状,加上有不同桥梁的众多配图,使书中内容增强了可视性。
(王茂浪:佛山市作家协会理事、顺德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今日精选
① 家里没摄像头,却被偷拍了16G的照片!还用这种方式找到她家电话…
② 佛山中秋最佳赏月时间出炉!还不快收好这个【赏月地图】约人?
③ 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差别竟然这么大!不知道可亏大了
来源 | 佛山日报
编辑 | 夏潇潇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