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吴三桂给父亲的信是真怒了吗?油锅炸了你,我也不会多看一眼丨热历史

2017-09-14 八卦历史课 历史千问

在《见字如面2》中,赵立新老师用略带急促的声音,朗读了吴三桂写给其父亲吴襄的最后一封信。这是一封生离死别的信。

 

当时,北京城被攻破,崇祯帝自杀,作为北京守卫司令的吴襄却投降了李自成,并写信给正在镇守山海关的儿子吴三桂,让他也投降李自成。谁知吴三桂大怒,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地直接给拒绝了,结果是吴家三十八人满门被杀。

 


在这封信中,吴三桂指责父亲“不忠”,并且严厉质问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爸爸不能做忠臣,儿子又怎么当孝子呢)表达了对父亲满满的失望和愤怒,甚至还不惜说出了“贼虽置父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逆贼把你放在油锅旁,我也不会多看一眼)的极端之辞。


看起来,好像是吴三桂是真的怒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吴三桂的这一次“冲冠一怒”真的是出于义愤还是另有目的呢?

 

同样的事,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发生过了。那一次的男主角,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项羽就拿出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还不快投降,不然我就烹了你爸爸),谁知道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从容答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烹咱爸,记得给我分一杯羹)


项羽惊呆了,立刻就想动手杀了刘邦的父亲,却被项伯(又是项伯)谏阻了,理由是先忍一忍,反正刘邦不在乎,你现在杀了他父亲也没什么好处。


这件事情,有人认为充分体现出了刘邦的无赖本性,除了自己,老子什么也不在乎。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汉高祖的救人策略,既然不在乎,那么杀了就没意义,何况还有个万年好帮手项伯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吴三桂面对同样的困境时,他会不会想起了当年刘邦的这一出呢?或者说,吴三桂会不会参考了刘邦的案例,而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救自己的父亲呢?


 

其实,只要仔细一比对,这种看法就能不攻自破。因为刘邦的话,是当面对项羽说的,可以算是急智。而吴三桂,是写信给自己的父亲,是对父亲说,而不是对李自成说的。在写信之前,吴三桂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这一急一缓之间,答案似乎已能判然而别。

 

当然,也可能是吴三桂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出此下策。那么他可以选择投降啊,反正后来也投降了清朝….不不不,历史不应该这样简单解读,一切还得从吴三桂对李自成的态度说起。


 

李自成以前是个放羊的,后来当了个小小的驿卒。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投在闯王高迎祥部下,后来又取而代之。对于这些农民军,明朝的官军大都是很不起的。常常撵着他们打,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彻底消灭。


有一种说法是明军“玩寇”,用追打农民军给自己找军功,谁知道玩到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出身于显赫家族的吴三桂,自然也看不起李自成这样的农民军头目。所以很可能心里一万分的不愿意,甚至于在他看来,对于李自成的厌恶,还超过了皇太极。因为皇太极至少出身女真贵族,他的八旗铁骑也和明朝打了几十年,让明朝吃尽了苦头。

  


在明亡以前,吴三桂早就通过他的舅舅祖大寿(其时已投降清朝),和清军有了接触,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而李自成骤然攻破北京(没想到自己的父亲这么怂),而且还通过他父亲来劝降,大有胁迫之意。可想而知,就算屈己投降了李自成,待遇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进一步说,就算他和李自成联手,一个凋敝的国家经济,一个离心的乌合之众,恐怕也难敌军容正盛的清军。


于是,左右再三,他决定投降舅舅所在的清军,并且在之后的行动中,协助清军击败李自成,亲手杀掉南明永历帝,成为富贵一时的平西王。

 

由此可见,吴三桂对明朝不忠心,对李自成更看不起,恐怕在给父亲回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牺牲一切,为了最大程度的保住自己的富贵。而父亲的死活,他也应该明白,一旦自己投降了清军,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