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马秋风大散关:大小70余战,陆游笔下的这座雄关苍凉如血

2017-10-09 八卦历史课 历史千问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六十二岁了。这个在古代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大诗人(86岁卒)一生大概执着于两件事:一是感伤已故前妻唐婉,二是报效朝廷收复失地。


这一年的某个时刻,陆游悲从中来,于是一口气写下了五首《书愤》,其中一首堪称传世: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中的瓜洲渡是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遭到痛击而殒命的地方,这部分在前文《风雨采石矶》中已有所提到,而后半句中的大散关则是陆游很可能曾亲历过的“塞上长城”。

散关,最早是周朝时位于大散岭的一个小国——散国的关隘,故得名,这里连通着巴蜀和关中。关中有四关,南面武关,连通南阳盆地。往北就是函谷关(东汉以后改称潼关),镇守“八百里秦川”。再往西北是箫关,控扼西北,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关中的西南面,就是大散关,这里是川陕的咽喉之地。 

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和主帅共谋进兵长安。他们的军队曾一度渡过了渭水,在大散关与金兵发生遭遇战。战果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想来有些小胜。不过遗憾的是,第二年王炎就被罢官了,陆游又一次不得不继续去“书剑飘零”。只是当他十多年后再次想起这个地方,仍然激动不已,十年饮冰,还是难凉热血。

 

大散关和陆游也许只有一面之缘,但对于另一个南宋将领来说,却是真正的生死攸关。他就是镇守四川的名将吴玠。建炎四年(1130年),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收拾残兵,退到了大散关外的和尚原。既无粮草,又无援兵,几乎是将自己置入了必死之地。


 有人向吴玠劝说,不如移屯到汉中,那里有粮,又有险隘,可以驻守。吴玠的回答铿锵有力,他说:

“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宋史·吴玠传》)


吴玠的判断没有错。次年五月,金军将领乌鲁、折合率军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合力攻宋。吴玠则利用山多路窄的有利地形,限制了金军骑兵的战力。又鼓舞士气,和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终于将其一举击溃。


接着,金兀术不甘心失败,又亲率十万大军来攻。吴玠则调整部署,率军死扛,用“驻队矢”迎敌,又出奇兵断其粮草,前后三十多次拉锯战,终于,金兀术中箭败退,宋军惨胜。

 

此一战,是南宋转危为安的关键性一役。


如今,大散关依然屹立于宝鸡市南郊的秦岭北麓,而“铁马秋风”已经远去。当我们踏足此地,是否会想起古人曾经在这里洒下的热血和热泪?

 

不仅仅是陆游吴玠,还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刘邦,也是从这里由巴蜀进入关中,和楚霸王项羽去争雄。还有“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北伐,第二次的时候,他也是从这里出发去围攻陈仓,结果却无功而返。


还有许多许多,大散关前后共经历了大小七十余战,真正的古雄关,苍凉如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