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国之乱诛晁错:当两个急脾气的人在一起,情况有多糟糕?

2017-11-09 八卦历史课 历史千问

汉初的三次大动荡,似乎都和“七”这个数字迷之相关。白登之围,发生在汉高祖七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日七夜,差点小命没丢掉。后来,为江山永固,刘邦又亲手剪灭了包括韩信、彭越在内的异姓诸侯王,一共也是七个。


只是他没有想到,就算是同姓的刘家诸王,依然掀起了“七国之乱”,差点颠覆了自家江山,打破了统一的局面。如果结果真是那样,恐怕汉朝又将是另一个短命的秦,西汉四世而亡……七国之乱的风暴,主要是两个急脾气的人引起的。

 


一个急脾气的臣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春天,一辆华车停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府门前。晁错穿上朝服,整好衣冠,登上马车,准备前往宫中觐见汉景帝。不料马车却并没有驶向长乐宫,而是直接奔赴了东市的闹市口。在那里,晁错被腰斩而死。前一刻还是国之重臣,下一刻却身死法场,没有审问,没有宣判,晁错就这样如儿戏般的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通刑名之学,又有远见卓识,和极高的文学造诣。连鲁迅都说他的文章是“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然而,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当论及他的为人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对人苛刻、城府很深,这一性格倒也颇符合一个法家学派的人设。不过,文景之世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一个法家酷吏,在这样的时代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事实也是这样,晁错几乎把当时的朝臣都得罪光了。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都与他有公仇私怨,虽然他们甚至基本上都同意他的削藩政策,但是他那急功冒进的行为,和谁都不顾的作风,让他们十分不爽。

 

没错,临死前的晁错是汉景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是一个孤臣。

 

当七国之乱爆发,已经被晁错打击得贬为庶民的袁盎,通过窦婴见到了景帝,并且像他提出了“诛晁错”的建议。因为叛军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如果晁错死了,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进攻的理由。

 

景帝沉默了片刻,对袁盎说:“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因为这一句话,晁错的命运来了360度大逆转。

 

 

一个急脾气的君


慌乱之中的景帝,急匆匆下令处死了自己的老师,然而晁错死后,七王就停止进军了吗?并没有。虽然最终由周亚夫等人领军平定了叛乱,然而回顾这场弥天大祸,始作俑者,却是汉景帝他自己。

 

景帝也是一个急脾气的人。苏轼论景帝有一段极精妙的论述:

“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晁错始与帝谋削诸侯,帝违众而用之,及七国反,袁盎一说,谲而斩之东市,曾不之恤。”

 

苏轼说景帝是个“忌克少恩”的人,可谓一针见血,不过从事后景帝后悔杀晁错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更多还是因为性格中急躁冒进的成分。

  

 

因为削藩的政策并不是晁错最早提出的。在文帝时,贾谊就提出了削藩策,文帝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没有采纳。而当晁错也提出削藩时,景帝迅速采纳了其建议,并且迅速开始实施。在短期内先后削除了楚国的东海郡,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赵国的河间郡和胶西王治下的六县。逼得七国大起恐慌,只好扯起大旗造反。

 

而当祸事来临时,景帝又归罪与人,匆匆杀掉了晁错,抱着侥幸心理希望七王能够退兵,实在是太天真了。好在周亚夫最终率军击败了叛军,帮他度过了这场危机。

 

两千年后,一对同样急脾气的君臣一样匆匆将希望最后压在了袁世凯身上,却不料他转身就出卖了自己。戊戌变法在匆匆开启百天后又匆匆以失败收场,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出逃,六君子被斩于菜市口。

 

当两个急脾气的人结成互为知己的君臣,情况竟是这样糟糕。


好文推荐


鸿门宴放走刘邦,又弑杀义帝,项羽犯下这些错误因为有勇无谋?

 在秦末的诸侯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了。大小数百余战而无一败绩,最后在垓下之围中,四面楚歌,兵尽粮绝,遂拔剑自刎,了断在了乌江水边。




赏心亭与辛弃疾:心酸!两次北伐都大败,把栏杆拍遍无人懂?

从隆兴北伐,到开禧北伐,辛弃疾从壮志青年到接近古稀之年,经历了两次相似大败的辛弃疾。在病榻之上,不知道会不会遥想起自己二十九岁那年,意气风发,壮志勃勃,在建康赏心亭还写下了另一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铁马秋风大散关:大小70余战,陆游笔下的这座雄关苍凉如血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六十二岁了。这个在古代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大诗人(86岁卒),一生大概执着于两件事:一是感伤已故前妻唐婉,二是报效朝廷收复失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