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古代汉字从右至左竖着写?什么时候改成了从左到右横着写?

2017-11-28 子曰少怀 历史千问

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变成现在这样从左至右横写,其实是近代几十年前才发生的事,在此之前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人都习惯于使用自上而下从右至左的书写方式。


那么,为什么中国是这种竖写左行的方式呢?又是在什么时候正式改成了横写右行了呢?

 


其实,中国书写方式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他的载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所用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用绳线将一片片竹简连起来,在上面写上字,然后卷吧卷吧,就成为了“一卷书”。竹简书写时一般由右边展开至左边,阅读时也是左手展卷,右手合卷。

 

你可以想象一下,用竹简的书写是不是“从右到左”最舒服?如果从左到右,未卷开的部分总是搁在手臂下面,写字就会变得十分的不便(左撇子除外)

 

这就是中国古代书写从右到左竖着写,而不是从左至右横着写的起始原因。

中国竹简使用的年代,主要是从春秋战国至魏晋这个时期。隋唐则是竹简和纸张、绢帛的过渡期,宋以后,用纸张就成为了主流。竹简使用的这个年代,约经历了一千多年时间,横跨了中国历史从“少年”走向成年的时间,时间也已经长到能足够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基因中了(春秋以前的甲骨文、金文有左行也有右行,而且当时的文字记录还只是极少部分人的特权)。

 

于是,即便是宋以后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人们还是习惯性的按以前的方式书写: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这大概是因为即没有外界的刺激去改变,也可以和古籍保持一致,更加符合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直到1840年广州一声炮响,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外界的刺激以一种更文明、更强大的形态出现,于是近代中国开启了百余年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的层面,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术”的层面,最后到“两个赛先生”的全面学习西方。人们的观念也渐渐发生改变,主动去和世界接轨。

 

具体到语言文字,经历过白话文运动、简化字运动等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古代文言文的书写习惯,也慢慢的开始了向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过渡。

 

1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代初,由郭沫若、陈嘉庚等人提议,将汉语从竖写左行改为横写右行,书写习惯的开始正式定调。

2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又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建议全国印刷品采用横写印刷。

3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各大地方党报开始正式改为横排右行,报面上仅有少部分标题和文章采用竖排。


至此,传统的书写方式才正式发生转变,从古代的从右至左竖着写,变成我们现在从左至右横着写了。


好文推荐


杯中有风云, 走近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鸿门宴(一)

自从诞生的那一刻,酒就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光借助酒席除掉对手的鸿门宴比比皆是,酒也是战场上英雄成色的试金石。


“卧薪尝胆”是假的?夫差没灭掉越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我们常常说的“春秋五霸”,实际上只有三位是比较确定的: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其他两个,一说是宋襄公和秦穆公(《史记索隐》中的说法),一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荀子·王霸》中的说法),而吴越争霸的故事,又显得特别精彩热烈,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卧薪尝胆”了,然而,这个故事其实很可能是假的。




历史上赵匡胤靠“义社十兄弟”起家?还有个“带头大哥”?

在宋初的战争风云里,有一个半公开的社团组织:太祖义社十兄弟,其中的社员包括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延让等,后来他们大都成了大宋响当当的大人物,灭十国,家天下,共同开创了北宋的一片江山。然而,这其中似乎有个人的身份却颇有些尴尬,可以说是既幸运又委屈,他就是李继勋。


“戚继光抗倭”抗的不是日本人?这场“倭患”究竟谁是主导?

公元1529,嘉靖八年,明朝正式停止了与日本正常贸易往来。成为了明朝中后期“倭患”愈演愈烈一个转折点。导致明朝中断与日贸易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方面实在太作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