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权威发布2019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5大攻略10大误区! 考生/家长必看

优志愿 2023-09-25

志愿填报准备工作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明确相关问题并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自己在这场上千万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

  

一、明确各项重要时间节点


考试结束、公布成绩后,接下来还有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


家长和考生绝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明确各重要事项的时间节点和查询渠道,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各省份各批次志愿填报时间,点击或滑动下图详细了解:


 各省份填报时间及志愿设置 


扫码查看各省志愿填报设置


二、搜集院校相关资料


一是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家长和考生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公办还是民办)、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二是查询目标院校及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考生们可以通过查询院校官网、省招办或考试院发放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三、了解意向学校


参考一些数据后,确定了几所感兴趣的学校,如果实在无法取舍,不知道该报哪一所,这时你可以选择先去学校参观。刚好最近这段时间,大学都还没有放暑假,你可以提前去感受一下,是不是符合你的心理预期。


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是对成绩的最后一次峰回路转。你周围可能有很多学姐学长,他们经历过志愿填报,但是每个人告诉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不同的学科,你获得的反馈不同。除了听取学姐学长的建议,更多地还是要进行理性分析,用数据来支持你的分析和判断。当然,在分析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家人的想法等。


四、了解兴趣专业


熟悉完规定后,就要对自己所倾向选择的专业,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是了解院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是否为本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二是清楚各专业在本省的招生计划数,近几年各专业在本省招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三是了解目前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同时对未来各专业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四是相关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要求,考生要合理规避限报专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五是明确自己的强项科目和稍弱的科目,考虑相关科目成绩;

     

六是专业收费情况。


七、综合考虑慎重填报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就该填报志愿了。在填报过程中,要结合之前的准备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首先要选好第一志愿院校,不管哪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注意其他志愿院校,在第一志愿院校没有录取时,其他志愿院校就非常重要了;


再次是积极慎重填好服从调剂栏,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最后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即家庭状况、自身情况、经济条件、不同地区院校录取分数的高低,对区域进行选择等。


如何了解大学,选择大学


要具体了解院校的基本情况,考生需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是院校基本信息:包括院校名称,院校类型,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办学水平,科研实力,开设专业,奖、贷、助学措施等。


►二是院校招生政策:包括《招生章程》、招生计划等。


►三是院校录取分数信息: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如院校的调档线、实录线、平均分、实际召生人数以及各专业录取情况等。


 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客观认识院校,理性填报,为此,小编还要为你介绍,了解院校时具体应当从哪着手:


一、了解院校的类型


我国的大学有近3000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按照标准不同可以分类如下:


▶按办学层次划分,可分为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等;


▶按办学体制划分,可分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


▶按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部属高校、省(区、市)属高校、市(州、区)属高校等。


看到这里你是否产生了困惑——

  • 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独立学院怎么区分吗? 

  • 大学和学院有什么区别吗?

  • 又该如何选择院校?


一起来看下吧~


1.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独立学院的区别


▶公办本科,指以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资助创立维持的大学。


▶民办大学,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伙,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于民办性质。


2.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普通本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大学的主要区别是: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在学科专业方面:大学与学院在主要学科及其覆盖专业的设置、学科门类在校生人数的配置、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普通本科专业总数上有不同的要求。


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学院应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而大学应有3个以上。学院的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大学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大学与学院在师资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专任教师数量,研究生、博士生学历教师比例,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正教授职务教师数量等。



▶在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大学与学院都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


而大学还需达到以下标准: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科研水平达到以下标准: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在基础设施方面:大学与学院在校园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称为学院的学校,建校初期其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适用图书数量,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有着大致同样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都能为学生提供满足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设施。


3.院校的种类


✪综合类:这类大学的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偏文的学科和偏理的学科实力均衡,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培养。


✪理工类:大多以工科见长,注重应用理科发展,文科实力较弱,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师范类:强调人才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从主要进行教育学类、文学类人才培养逐步发展到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类等人才培养。现在的师范大学类似于综合大学,文理渗透,办学水平较高。


✪医药类:培养现代医学人才,要求人才有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


✪农林类:从单纯的农科人才培养,发展到农学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林业的新型人才。


✪财经类:以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文学、工学等。


✪语言类:以外国语言文学教育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体育、管理等。


✪政法类:以法学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在政法机构工作的人才。


教育部对于大学和学院在学科、师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硬性规定,可作为学生及家长在选择院校时的参考,但不能仅凭此来简单判定具体的大学与学院的水平高低。


学校的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毕业生就业质量这些软实力同样值得关注,所以,认清本质区别,综合评判,才能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对大学进行分类,从报考角度讲,主要是让考生一定要走对门,千万别走错门。因为不同类别大学的学科特色差别较大,校园文化氛围截然不同。


二、了解院校的办学实力


打开每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在学校简介栏中都对本校的办学情况的介绍,但往往信息量较大, 从报考的角度讲,我们可主要从以下2个角度去了解大学的实力:


★师资力量

主要看院士数、博导数、长江学者数、“千人计划”入选数等,这是大学实力的集中体现。


★学科实力

主要看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其中有无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同一重点学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


一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能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人才的质量。


另外,作为理科生,还要了解大学的实验室


大学实验室是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有国家级的、省部级的。一般来讲,国家级实验室比省部级的实验室档次要高,设施要全。


作为文科生,要了解大学的图书馆:

一是了解图书馆的建馆时间,知道古旧书籍的历史价值;

二是了解图书馆的图书藏量,清楚知识面的扩大;

三是了解图书馆的现代化阅读方式,懂得节约时间。


三、了解院校的社会声誉


包括文化底蕴、文化传承、育人理念、校园氛围等。每一所大学都有她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大学学风自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汲取知识;有的大学学风严谨,学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


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很难在学校介绍的资料上看出来,如果有机会,家长和考生可以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大学文化、触摸大学历史。


专业、学校、地域的四个优先原则


特别是当三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如何取舍?哪个优先?这既是报志愿的重点,也是报志愿的难点。


有统计显示,有不少的学生在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专业。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志愿的选择也随之到了最后的精选确认环节。报志愿就像找对象,专业与大学好比是小伙及其家庭,两全其美最难得,美中不足是常态,纠结中怎样抉择?院校专业难两全,鸡头凤尾怎么选?


大学很重要?


其实,大学就如一锅汤,但是,不同的大学“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只要在这里熬煮四年,这“味道”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无论社会欢迎不欢迎,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不管高考分数是高是低,现在,你可以报考的院校都多到数以百计,此时选择大学的主动权还在考生和家长的手里,千万要珍惜。如果等到被录取后,真的别无选择了。


特别是所选的那几个专业,是否代表了这所学校的名气和霸气?具体开什么课程,是孩子喜欢的吗?同一大类专业里,该校的小方向是什么?(非常重要!)本科就业率,就业去向,考研率、出国率如何等等,把这些事关孩子未来的重要信息,都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抓紧吧!


专业很重要?


专业意味着一种资质,即从事某一特殊行业所必须具备的资格。只有具备了这个资质,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是没有认真学过这个专业的人,根本干不了,也不能干这个专业的工作。


大学所学专业对将来孩子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还需具体分析。你可知道:专业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适合才是硬道理。什么才是适合的专业?


通俗地讲:一是自己想干的,即所喜欢的,能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不给钱也愿意干的。二是自己会干的,即所擅长的,也就是花同样的时间你总是比别人干得好,或者你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干得和别人一样好的。三是能干的,即能胜任的,经过努力也能干得了的,显然这已经是底线了。


虽说专业不等于职业,但是专业与职业密切相关,只是关联的紧密度有所差别。专业性越强的职业,专业与职业的关联度越高,特别是理工科。


大学与专业,哪个更重要?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用标准除了学历门槛外,招聘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业+学校+综合素质,即专业优先(一看专业,二看学校、素质)。显然那些专业性越强的职业,特别是理工科类更是如此。


二是:学校+专业+综合素质,即学校优先(一看学校,二看专业、素质)。那些专业性不特别强,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便是如此。


三是:综合素质+学校+专业,即素质优先(一看素质,二看学校、专业)。很多企业的综合性较强的岗位都是如此,这叫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报志愿就像找对象,专业好比是个小伙,大学好比是他的家庭,当然,两全其美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美中不足怎么办?小伙优先,还是家庭优先呢?请先确定你的“选美”标准。


  • 有的人是只要能嫁入豪门,但要知道,龙生九子各不同,五根手指并不一般长的。

  • 有的人是只要白马王子,管他什么出身。但要知道,家庭背景,即大学这个平台还是不可小觑的。

  • 有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理由:鸡头毕竟是头,凤尾毕竟是尾!

  • 有的人,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理由:凤尾毕竟是凤,鸡头毕竟是鸡!


鸡头凤尾,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这属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你平时是哪种类型的人,喜欢做鸡头还是凤尾,这对你考大学报志愿时在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温馨提示:大学将影响考生发展的广度,而专业将影响考生发展的深度。怎样在大学与专业之间平衡,做出最佳的选择,不仅是对考生,也是对家长的考验。主要根据考生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原则一:职业优先

l  适合职业理想明确的考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职业理想非常明确的考生。例如就是想当老师、或医生、或会计……等等,那么报志愿就应该从这一职业出发。


例如孩子的职业理想是中学英语老师,那么:第一步,找出与这个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即英语专业。第二步,找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学校太多怎么取舍?


一是用分数取舍,即重点关注自己分数有可能达到的院校,包括可上可下的大学,除此之外,与分数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学校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二是分类取舍,例如,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很多,类别有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等,按照哪类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当上老师进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够高,直接报考提前录取批次的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具体见各招生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简章及各省与考生签订的具体协议)。


或者,分数能上“双一流”名牌大学的话,那么,就选你最喜欢的大学,报考与中学课程相关的专业,再努力考过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做教师的综合素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应聘的渠道当老师。


如果分数一般,只能上一本的省属大学,甚至是二本的学校,建议报师范类,这样,离教师这个行业会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孩子所喜欢的未来就业或读书的城市。


第四步,通过优选,进行排列组合。职业——专业——学校——地域;或者职业——专业——地域——学校。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每个学校第二、三、四等其他专业的顺序填表即可。


l  不适合职业理想不明确的考生

其实大多数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脸谱”,那就先选择合适的专业吧。


原则二:专业优先


此原则最适合两类考生——

l  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

例如,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等等。那么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如:专业——学校——地域——职业,再根据孩子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l  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分数只是能考取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说,当你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靠的就是这专业的一技之长了。


原则三:学校优先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专业特长不明显,什么专业都好,或什么专业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实,这样的学生是大多数。


l  成绩优秀,没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秀,能上名牌大学的话,那么报志愿时就要遵循学校优先原则。因为,社会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一个要求,即便不公开提出,也会暗中立下这个规矩。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请认真思考以下这三个问题,之后你就会明白。


第一,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

第二,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

第三,你确定你喜欢学什么、干什么了吗?


这一切,上大学和工作后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l  成绩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这样的考生,什么学科成绩都不突出,没有最强的,也没有最差的。往往什么专业都可以,那就把学校放在首位吧。


原则四:地域优先

如果你在职业、专业、学校等方面都没有特殊要求,那就地域优先吧。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还是就业机会,大学四年绝对会影响你的一生。


难怪莘莘学子对自己理想大学的所在地都有惊人相似的排序,首先是北、上、广、深等国际大都市;其次是直辖市、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的如厦门、青岛等国内中心城市,还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三是不发达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最后才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中心城市。每个考生对大学所在地都要认真对待,综合考量。


温馨提示:报志愿,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当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上述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吧。


两张图看懂志愿填报规则


如果你先选学校,那么请看这张图

↓↓↓↓↓↓


如果你先选专业,请看这张图

↓↓↓↓↓↓


不同分数段考生注意因素


高分段考生

可冲击名校,仍需合理搭配。由于分数优势明显,本科一批次高分考生可首选“双一流”等综合实力强的大学。


但也要注意,一些调档线超过省控线70、80分的名校,其优势专业录取分数可能更高。所以,对专业有要求的高分考生,不仅要参考学校的调档线,也要参考目标专业的录取分。


不属于本科一批次的其他批次考生,在志愿填报上要避“双热”,即热门区域和热门专业。


中分段考生

中分段考生一是人数多,稍不注意,志愿就会撞车,落选危险大,二是“好大学”基本就被高分者们选定,即使平行志愿给了“冲一冲”的机会,但“高就”的机会不多;三是与低分相比,自己成绩要高出20分或几十分,如果选择的学校低分者都可以进入的话,又感觉浪费了成绩,心有不甘,难免又不想将就。


因此建议中分段考生把学校的牌子先放一放,重点放在意向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上。


低分段考生

很多低分段考生会面临选择困难症:是上本批次一般的学校还是主动降格到下一批次上好点的学校?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的观点可以参考:在一本和二本批次中,最好还是以走为先,因为不同批次的学校可能在教学环境、学校师资、培养方向甚至教学理念等都有一些区别,在高一层次的大学接受的教育可能要好一些,这对你的成长或许起到重要作用。


但对于位于本科二批次的低分段考生来说,本批次为本科,下一批次则为专科,办学层次发生较大的变化,一定要慎之又慎。


近期,各地陆续公布2019年高考成绩及控制分数线。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志愿需要注意些什么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针对填报志愿时会遇到的问题,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常见的十大误区,随小编一起来看↓↓↓


对于成绩好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肯定是想选心仪的名校。打算只在重点院校里选择一所学校,其他志愿放弃。


小编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目前除高考改革省份外,基本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行平行志愿,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可以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


第二种志愿模式是顺序志愿,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第二志愿应该重点考虑往年报考人数不足,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或对二志愿有预留计划的高校。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比例在105%以内,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风险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投档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导致无法被投档;还有一种情况,院校定位过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


3.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梯度的风险。


院校志愿梯度要根据高考分数和志愿个数来决定,不能过小,过小会导致没有梯度,造成志愿浪费;也不能过大,过大容易浪费考生的分数,除非在这个区间没有考生适合报考的院校。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再比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示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高考填志愿利器

怎样给孩子填个好志愿?

小编给你推荐一款

志愿填报利器!


只要输入孩子的考分

就会结合历年分数线、位次、线差等数据

采用大数据算法

推荐出适合的院校和专业


在优志愿智能模拟填报系统中,输入考分,系统会智能推荐录取率高的院校和专业,并给出录取风险度,还可以清楚看到历年录取人数,最低分,线差分、位次等作为参考。


在优志愿系统中输入分数给出推荐院校


特别要提到的是,优志愿的智能推荐系统会在更新考试院发布的2019最新招生计划、省控线、分段表等官方数据之后,再一次调整算法,开启高考版后推荐更为精准!考生输入自己的高考分,再结合推荐院校分析历年的分数和位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让志愿填报更科学,更轻松。往届家长纷纷给以很高的评价!



优志愿平台是可以多终端使用的:网站(www.youzy.cn)、优志愿app、优志愿小程序,还是非常方便的。

下载优志愿app

扫码下载优志愿app

快速查找院校、专业分数线!

输入考分,智能推荐能上的大学!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选文章


高考出分后, 这样填志愿让你一分不浪费! 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很重要!什么是位次?如何看懂“一分一段表”?附各省最新数据

最新!教育部发布2019全国高校名单!报志愿就看它啦(快收藏)

买志愿卡点击阅读原文智能模拟推荐入群听课老师微信youzy18
我怎么这么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