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默剧展 | “不是所有的话,都要说出来”

水晶 爱丁堡前沿剧展 2023-06-05

这些美好的戏剧作品,抽离了语言,却拉近了人心,让我们可以在剧场里更欢快、更轻松地与家人并肩同坐,聆听人类共同的无声语言。


策展手记 | 不是所有的话,都要说出来

文|水晶


今天中国舞台上的很多戏,废话太多。

 

自100多年前由日本进入中国的“文明戏”,后来演变成今天的话剧,以至于在创作者和观众心目中,“话”剧,主要就靠说话,而且特别喜欢说话。普通生活中的人物,到了舞台上,个个哈姆雷特似的,大段独白,海量台词,仿佛话不多、词汇量不大,就不足以证明编剧的水平和演员的功力。可是被舞台腔与僵化表演所挟持的戏,说得越多,越令人烦燥,演员越努力,观众的心离舞台越远。

 

大概2002年左右,英国O剧团的《三个黑故事》来中国巡演,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的小剧场里看到没有任何语言、以形体表演为主的作品,《关于蒂布尔先生的梦》、《阿米莉.萨斯的不幸遭遇》和《弗朗克的衣柜》,三个既荒诞又现实的小故事交织在一起,笑声与忧伤不期而遇。那个戏当年在北京和上海的戏剧界颇引起了一些反响,间接激发了当时观众席里的年轻人赵淼,他放下读不下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开始投身形体戏剧的学习和创作,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剧团“三拓旗”,在2003年的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推出了首部作品《6:3》,专家们的反应是:“怎么能这么演呢?怎么能不塑造人物,故事也没讲出来?看不懂!”

剧目《三个黑故事》


彼时,国人对于默剧、哑剧、形体剧的概念,大概还停留在1983年王景愚老先生的喜剧小品《吃鸡》或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出演的默片那个时代,但全世界戏剧领域对于语言之外的综合表演手段探索,却没有停息,而是已经走到了非常远的前沿。1977年,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新型戏剧节之一,伦敦国际默剧节(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简称LIMF)在伦敦诞生,它聚焦于发掘最新的、独具特色的当代剧场视觉艺术作品,“默剧”这种从上世纪60、70年代起由法国形体大师Jacques Lecoq孕育、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已经被全世界的戏剧工作者推展至包括新马戏、舞蹈剧场、成人木偶戏、形体戏剧、即兴表演等多种非传统形态的剧场作品。很多新而独特的剧目以及创新的艺术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默剧”也开始进入伦敦以及各大城市的主流剧场和观众视野。

 

但真正震撼到我的,还是2010年来自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堪称首席的形体剧场代表剧团,将170多年前果戈理的俄罗斯短篇小说,改编成一个现代工业感的城市故事,充满欲望与野心的年轻人,在拼搏和追爱的道路上,用灵魂与魔鬼交换,获得了一件众人仰慕的“外套”,穿上外套,俘获芳心,但也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舞台上有7国演员,8种语言,其中有一种语言是演员们自创的“外星语”,而且演出故意地没有字幕——导演阿米特(Amit)的独特用意在于:忽略语言,关注身体和行动。


他说:“语言是有欺骗性的,而身体不会。”


剧目《外套》


我到现在都经常会在脑海中“放映”一遍这个戏,它的每一幕场景,在无声中展开,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语言可以被这样“无情”地抛弃,原来身体与行动可以这么有表现力,原来戏剧舞台还可以这样讲故事。

 

再到2011年,我看到了来自西班牙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这部戏与《外套》相比,走得更远,她连那些装饰性的语言和发声都舍弃了,自废“语言”这项武功之后,演员们还在脸上戴了大头罩,把五官严严实实地遮起来,连“眉目传情”的辅助手段也不能用了,就靠形体和非常微妙的动作,讲了一个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我们带着这个戏,在中国演出了10轮,超过100场,被媒体称为“温暖了小半个中国”。

剧目《安德鲁与多莉尼》


默剧,对于中国戏剧创作和表演方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戏剧团体都改行演“默剧”,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默剧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什么呢?我想,首先是破除掉对语言和文本的迷信,创作者和观众通过观看一些优秀的默剧作品,可以看到、并且相信——没有语言,或是不需要太多语言,也可以创作出一部好戏。相反,太多的语言,太多的废话,只会毁掉一部戏和观众的耐心。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工具,“语言”应该在舞台上被非常节制、慎之又慎地使用。

 

其二,在语言之外,创作者和表演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手段,可以被合理地运用,必要、甚至是非常急迫地需要去学习这些手段,比如对于身体的控制,形体的设计,无实物表演、舞蹈训练和与其他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特殊装置)相配合的设计与训练,都是开始和创造新型舞台作品的必经之路。我们引进过一部德国和加拿大合作的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这个戏看起来很简单,只有一个演员,但经过复杂精心的设计,这一个演员与多媒体和舞台装置的配合,演化出万千风景和奇迹。

剧目《反转地心引力》


演员夏雨在北京东宫影剧院看完这个演出后,特别激动,跟我聊这个戏,我知道他喜欢极限运动,身体条件也非常好,就问他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这个戏。他认真地想了想,说“我演不了”。是的,这个戏,对于演员的体能、技能、表演能力和精准的身体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非常高,如果没有专业和长期的体操、舞蹈和新马戏训练,无法呈现。所以这个戏在全世界演出了快一千场,但也只有三个演员能演。可是这种戏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长红”之作,可以一直演下去。


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一个戏,需要一点“独门功夫”,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则是如何达到一种语言与其他表演手段的平衡。当创作者和表演者仍然依赖“语言”这种手段和创作方法时,尝试减少“语言”的用量,而代之以其他方式,也许是一种探索的方式。这一次,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作品《我心深处》,堪称教材级的典范。在这台灵感来源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戏剧作品《室内》的戏中,我们看到的主人公们,仍然是以非常接近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方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但他们的声音以及室内正在发生的一切声音,都被“消音”了,观众仿佛隔着玻璃窗在“偷窥”一家人客厅中正在发生的故事,故事之外的陌生人以旁白和“说书人”的身份出现,提点一些关键性的人物背景,评点一些正在发生的场景,也预言将要到来的命运。

 

这种创作方式,像是一种“沙场练兵”,将演员和观众们拉至“无声”的险境,却又用“旁白”的安全带,轻盈地将戏拉回一步。


这种观看体验,就像是看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他在学步车里跌跌撞撞地行走着,某个时刻,学步车保护着孩子;终有一个时刻,他会在学步车里独立前行。

首届国际默剧展开幕作品《我心深处》


《我心深处》首先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纯正的戏剧作品,它的演出团体英国消失点剧团,也并非一个默剧剧团,但这一次的创作,却为“语言”的退场和形体的替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你看到了语言是如何被“省略”与被“替代”的,一部戏是如何兼顾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与形体戏剧表现手段的。作为首届“国际默剧展”的开幕演出,中国的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们在这个作品里,会看到一条新而可行的道路,一种值得学习也可以习得的创作方法。

 

我们每一次策展,都有非常鲜明的动机和主题,“爱丁堡前沿剧展”是“新而多元”,力图把最新的国际前沿之作第一时间带给国人;“表演艺术新天地”是为了“挑战空间”,让观众和业界打破传统意义上对剧场和表演空间的认知,把任意一个空间改造成表演艺术空间;而这一次的“国际默剧展”,则是对表演手段的颠覆,在语言之外,形体、面具、偶、泡泡、电风扇,一切你可以想象或无法想象的手段,都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共同为你展现出一个新而神奇的舞台。

 

首届国际默剧展,是一声“集结号”。


来自英国的形体戏剧《我心深处》、来自苏格兰的舞蹈剧场作品《极度》和《虎生·虎生童话》、西班牙面偶悲喜剧《安德鲁与多莉尼》、法国创意物件剧《在云端》、美国形体剧《空气动力秀》、墨西哥互动默剧《也许,也许,也许》、英国偶剧《小狗英戈的二战》和德国加拿大联合制作的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这9部作品代表了第一梯队的冲锋阵容,它们将向大家集中展示——在全世界范围内,“默剧”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

 

国际默剧展,是献给那些不想听太多废话的观众们的,以及那些想带着孩子、爸爸妈妈一起来看戏的观众们。这些美好的戏剧作品,抽离了语言,却拉近了人心,让我们可以在剧场里更欢快、更轻松地与家人并肩同坐,聆听人类共同的无声语言。

 

国际默剧展,更是为了中国像赵淼这样的年轻创作者们,让他们在未来的默剧创作道路上,不再孤独,不必再被老专家们质问:你们这是啥?

作者:水晶

金融学博士,社会学博士,艺术节策展人

距离首届国际默剧展开幕

还有 1 天


首届国际默剧展开幕大戏《我心深处》

即将上演


关于人性的剧场作品 

大千世界苍凉百态的微缩图景


演出:消失点剧团(英国)

演出时长:80分钟(无幕休)

少量英文对白,中文字幕

演出时间:2018年10月24-25日 19:30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

票价:80/160/280/380/500

购票二维码

为保证良好的观演环境,演出开始后,迟到观众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有序入场

剧情简介

冬日里最长的寒夜。玻璃窗内,温馨的房间,一群朋友正在聚餐。灯开了,每个人都很开心。餐桌旁的对话开始,故事慢慢铺陈开来。欢笑、调情、玩笑、吃饭、跳舞……随着窗外一个陌生人的突然造访,悲伤不期而至……

 

一窗之隔,一些微小的瞬间被瞬间放大,个体的、私密的悲伤被涂上史诗般的色彩。

一窗之隔,我们虽然凝视观察着他们,其实也在照镜子—对照着舞台上的角色,辨认出那些隐匿的小确幸、恐惧和渺小的个人悲剧。

 

英国消失点剧团的《我心深处》创作灵感来源于诺贝尔奖得主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剧作Interior 《我心深处》是一部屡获大奖的国际知名作品,极具感染力、戏剧张力,引人入胜。

媒体评论

完美的演出.……就像在某个夜晚,观众透过一扇点亮的窗户,窥探着房间内的聚餐晚会。一个老人走进来,然后是他的孙女,又来了5位客人……他们围坐在桌旁,对话开始了,我们却听不见他们说什么。然而这个演出不是无声的,舞台外面传来的声音为我们厘清了他们的对话 ——《意大利晚邮报》★★★★★

 

迷人的戏剧作品,感伤、有趣,同时挥洒着令人心碎的博爱观……弦外之音波涛暗涌,绝不亚于契诃夫的经典作品 ——《英国卫报》★★★★★

 

一种华丽慵懒的神圣气氛,与舞台上被放大了的动作完美融合,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大千世界苍凉百态的微缩图景 ——《英国先驱报》★★★★★ 

特别支持

《我心深处》本次巡演受到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大力支持。

一切精彩不言中

首届国际默剧展亮相上海大剧院


近年来,随着伦敦国际默剧节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增加,以《安德鲁与多莉尼》为代表的默剧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和认可。为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领域的创作多样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学术指导,中国知名艺术节策展机构北京柒零柒恩剧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剧院共同主办,于2018年10月-12月联合推出首届“国际默剧展”,上海大剧院将作为本届国际默剧展的“主场”,将为观众带来9部无语言或仅有少量语言的戏剧、形体剧、默剧、舞蹈剧场、创意物件剧、新马戏等作品。这些剧目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艺术手段丰富,更是适合全年龄段观众观看、无语言障碍的世界级优秀表演艺术作品,将对国内该领域的表演艺术作品创作和中外合作创作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首届国际默剧展文艺合作伙伴

-猫王收音机-

猫王收音机由音响行业资深从业者、中国第一台商品化胆机的设计者曾德钧和一群有趣的嬉皮青年共同创办。以“创造声活乐趣”为使命,坚持“反主流、经典格调”的价值观,致力于为人们打造有趣且与众不同的“声活方式”,以人文精神启迪科技创新,用情感态度诠释“声活美学”。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猫王便一跃成为消费升级与新零售时代下炙手可热的现象级产品,猫王也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有趣生活方式的独特标签。

猫王小王子系列,以“小王子”之名,致敬纷杂世界里的天真与爱,以及不变的初心。身材娇小可放进任何一个口袋。主体外壳采用北美胡桃木,纹理充满质感。涵盖FM、蓝牙、AUX三种输入源,加上10小时锂电池超级续航,未知的旅程从此由它一路陪伴。

点击图片,轻松享受音乐惊喜。

推荐阅读

策展手记|我心深处,《我心深处》

伦敦默剧节 用想象力照亮伦敦的寒夜



我们是·文艺连萌·成员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阅读原文|点击购买《我心深处》上海站演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