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了三年“故事”,阿里系在阿里影业赚了多少钱?

2017-02-24 杜冬东 企业家联盟

上位近3年,阿里影业亏损持续扩大,仍未寻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阿里影业的“去影视化”经营,已使之从传统“影视公司”转型成为“互联网票务公司”。


纵使公司亏损加剧,但依靠对阿里影业制作全流程均注入时髦的“互联网+”概念,以及围绕“互联网+”的频繁资本运作,阿里影业股价保持坚挺,赢的明显优于同行的市值表现及融资能力。


阿里系“画饼充饥”的市值管理模式,持续向资本市场传递阿里影业“未来创造现金流的能力”,阿里影业也成功变身阿里系资金募集的中介。这种经营运作套路使之财富魔术般地增长,阿里系赚得盆满钵溢。不过,阿里影业的主业始终难见起色,“故事”是在讲,“饼”也还在逐步画、逐步填,但最终能否实现还需拭目以待。


2017年2月17日,阿里影业(01060.HK)公告称,公司2016年度将录得净亏损介于人民币9.5-10亿元之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旗下的线上售票平台淘票票取得更多市场份额,而投入了更多的市场推广支出。


事实上,自2014年6月阿里系跨界影视圈以来,阿里影业先是被注入两项阿里集团资产、巨资竞购票务公司,后是又重金收购粤科软件、博纳影业、大地院线等资产。不过,一系列大手笔的资本运作,似乎无助于阿里影业走出亏损的泥潭。


阿里影业的经营为什么一直无法扭亏?亏损之际,阿里影业却又何还要重金砸向淘票票?为理解其投资逻辑,我们从阿里影业年报中揭晓谜底。

 

深陷亏损泥潭


2014年6月,马云豪掷62亿港元跨界影视圈的消息引发市场轰动。在马云的光环笼罩之下,阿里影业的经营业绩一直颇受外界关注。时至今日,马云入主影视圈已近3年时间了。俗话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那么,马云的跨界成绩如何?


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6月至今,阿里影业的营业收入、总资产指标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年中入主之时,阿里影业的营收规模仅有0.6亿元,到2016年上半年,该项指标达到2.75亿元。虽说阿里影业规模依然较小,但已足足翻了近4.58倍。同期的总资产也从64.35亿元,增长了2.94倍至189.22亿元。虽说资产负债率指标逐年上升,但其最高值仅有16.4%。这些指标似乎告诉我们,阿里影业的体量正在徐徐上升,马云的跨界事业蒸蒸日上。


不过,阿里影业的盈利指标令人堪忧。Wind数据显示,自马云入主以来,阿里影业营业利润全部为亏损,并且亏损数额逐年扩大,2014年上半年为-2.29亿元,2016年同期进一步增至-7.08亿元。至于2016年底的数据,如前述盈利预警公告,阿里影业的营业利润亏损必然进一步扩大。


净利润指标显示,阿里影业于2015年底实现了入主以来的唯一一次盈利4.66亿元。不过,该笔盈利并非源自主营业务。其当期的业务收入2.64亿元,扣除销售及服务成本约2.89亿元,毛亏损约0.25亿元。并且,主业毛亏损之外,阿里影业在2015年还有包括管理费用、市场费用等近4亿元的支出。


2015年6月,阿里影业向6名投资者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净款项121亿元。由于阿里影业当期账上储备了大量现金。该笔现金依靠汇率变化赚差额、利息收益为阿里影业赚取了一笔大额收入。阿里影业当期的财务收益为8.94亿元,其中1.66亿元是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另外7.28亿元来自于汇兑收益。也就是说,上述收益掩盖了阿里影业的巨额亏损,并余下4.66亿元为净利润。剔除该项影响,阿里影业的净利润实际也是亏损状态。


总的来讲,经过三年的经营运作,阿里影业的利润持续为负,并且亏损数额持续扩大。换句话说,阿里影业至今仍未寻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构建起造血能力。

 

“去影视化”经营


为什么阿里影业为什么会一直持续亏损呢?我们不妨看看阿里影业的业务结构变化数据(表2)。Wind数据显示,阿里影业2014年度的影视剧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0.55%;2015年度,阿里影业的该项收入仅有0.56亿元,占比降至21.21%,2016年中进一步下滑至0.86%。与此相反,2015年底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收入的占比则高达51.51%,到2016年中期该项指标进一步提高至82.49%。



上述数据至少说明两点:一是静态地看,阿里影业的营业收入结构中,内容制作板块收益占比很低,而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占比很大。二是从动态的演变趋势看,阿里影业对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越来越器重,该项收入占比从5成提高至7成;对内容制作业务的依赖从90.12%日渐将至0.78%的低点。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公司的营收结构,阿里影业的主营收入并非源自于影视内容制作板块,其收入结构存在严重倒挂的特点。


事实上,阿里影业3年来推出的新作着实寥寥无几(表3)。截止目前,阿里影业仅主导推出了《摆渡人》唯一一部作品。该片原定在2014年开拍,但直到2015年1月12日才正式启动,最终于2016年12月2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耗时近3年。



虽说该片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担任监制,“国民暖男”张嘉佳担任导演,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大鹏、杨颖等知名影星主演,上映之前颇受各界关注。尽管该片上映数日收获了2.59亿元票房,但因投资成本较大,张嘉佳表示“需要10亿元票房才能保本”。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片上映之后的差评声音不绝于耳,令观众颇为失望。据悉,《摆渡人》的豆瓣评分一度仅有3.8分,成为2016年最低评分的国产片之一。甚至由于该片评分过低,豆瓣和猫眼的打分系统还尖锐被批“恶意差评伤害电影产业”。


除此之外的影视项目,阿里影业均充当配角,与之主业定位相去甚远。如,阿里影业参与投资了《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投资出品《碟中谍5:神秘国度》、金秀贤主演的《REAL》等国际电影项目。由于并非自身主导,参与上述项目为阿里影业带来的收益自然有限。如,《碟中谍5:神秘国度》为公司带来的收入仅有6870万元,与时下影片动辄数亿票房的收入差距很大。


从产业链看,内容制作属于影视产业链上游,而互联网宣传发行属于产业链下游。阿里影业的在内容制作方面的能力存在很大缺失,自然使之难以分食影视产业链前端的巨额“蛋糕”。这种营收结构直接制约其盈利能力。


相比之下,2015年9月起,腾讯公司相继成立的“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二者专门负责影视内容制作,偏重向外拓展传统的影视市场。成立不足一年半,腾讯影业片单“惊人”,正在以及准备开发的电影超过31部,涵盖主控电影、电视剧及动画电影。数据显示,腾讯公司主导的2部影片《捉妖记》、《夏洛特的烦恼》票房分别高达45亿元、14亿元,该成绩在BAT阵营一骑绝尘。


从互联网发行业务板块来看,目前主要依靠巨额的现金补贴取得市场份额。2016年上半年年报显示,阿里影业互联网宣传发行收入2.12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近80%;亏损则高达4.66亿元,这也是因为淘票票的市场推广及补贴力度猛增所致。发力互联网发行业务,意味着持续的巨额投入。


归纳而言,近3年时间的业务整合,阿里影业造血能力的持续恶化,与其倒挂的业务结构息息相关。阿里影业尚未构建起自身在内容制作上的核心能力。并且,上述收入结构的变化轨迹也反映出阿里影业的经营业务的战略重心正向互联网发行业务转移,无意于强化内容制作板块业务。这让人不禁觉得,近3年时间“去影视化”经营,阿里影业已从一家“影视公司”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票务公司”。

 

“输血”淘票票之谜


2017年2月17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公司2016年度将录得净亏损介于人民币9.5-10亿元之间,而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为淘票票投入的市场推广支出。为淘票票“输血”,阿里影业不惜巨亏10亿元,此举对外界像是个谜团。


淘票票前身是阿里影业旗下的淘宝电影,于2016年5月16日正式更名而来。早在2014年底,该平台已上线运营,目前已成为内地最主要的电影线上售票平台之一。据阿里影业官方声称,“淘票票是本集团在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中的主要运营资产”。据悉,淘宝电影更名为淘票票,旨在将业务定位从线上售票平台,扩展为线上线下的双向宣发能力的营销平台,业务范畴由电影扩展至演出、体育等泛娱乐业。


从市场格局看,整个在线票务市场形成了猫眼电影、淘票票、微影、百度糯米电影等少数几家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期,猫眼电影、淘票票、微影、百度糯米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21%、18%和14%。时间推移至2017年2月,上述4家的市场份额逐步演变成33%、30%、16%、6%。这意味着,阿里影业在全力争抢BAT旗下另外两家票务平台的市场份额,阿里影业的市场占有率在持续攀升。如今,淘票票与猫眼2家平台,占据了63%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在线票务市场或进入淘票票与猫眼、微影等少出几个平台的激烈厮杀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猫眼电影前身为成立于2012年的美团电影,在在线售票行业曾一度拥有70%以上市场份额。此后由于BAT相继加入,猫眼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眼下,随着淘票票与猫眼在市场份额上旗鼓相当,几方的寡头厮杀也将变得难分胜负。2014年5月成立的微影时代由微信团队创立,并由腾讯公司实际控股,其旗下涵盖微信钱包“电影票”、QQ钱包“电影演出票”和“微票儿”App等购票端,目前链接的影院超过4500家。


为分食在线售票市场,各方均进行了融资及资源储备。2015年12月17日,腾讯出资合并了格瓦拉以及微票儿,微影估值超过100亿元。2016年5月猫眼电影从美团分拆,引入光线传媒(300251)的47亿元投资,估值达到83.33亿元。同月,淘票票也完成融资,获得鼎晖投资、蚂蚁金服和新浪等A轮17亿元投资,估值达到137亿元。


综上所述,市场各方势均力敌,持续的厮杀及竞争不可避免。从现有的市场格局来看,阿里影业能否从中胜出尚难预料,但持续的市场厮杀意味着持续的资本投入。依靠淘票票的持续投入,阿里影业构建互联网宣传与发行业务的盈利能力,或会遥遥无期。

 

马云的故事逻辑


马云为什么对淘票票这般看重呢?为理解马云的生意经,我们先看看影视产业链的布局。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影视产业大致包括影视剧本挖掘、影视项目融资、影片拍摄制作和影片发行销售4个环节。


阿里系的战略布局中,阿里文学负责影视剧本挖掘,通过娱乐宝推动影视项目融资和影片拍摄制作,而通过淘宝电影和粤科软件的注入打造影片发行销售。也就是说,阿里集团通过整合旗下资产,染指了几乎影视产业链的全部环节。阿里影业不惜巨亏,为之“淘票票”持续输血,实则通过互联网手法,在影视产业链下游的“票务宣传发行”环节谋求市场份额。


阿里影业声称,公司的定位“不仅仅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和国际级的技术和人才去改造影视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在阿里系的“故事”里,阿里影业影视制作全流程均注入时髦的“互联网+”概念。围绕“互联网+”故事,阿里影业展开了一系列频繁的资本运作。


2015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旗下的娱乐宝和淘宝电影注入阿里影业,该消息直接刺激公司股价上涨超过36%。同月22日,阿里影业又以8.3亿元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宣称进一步强化其影片发行销售环节。


此后,为推进影视发行的O2O战略深化,阿里影业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并购整合,将其票务业务向线下延伸。2016年4月,阿里影业出资8600万美元,参与Bona Film Group私有化,获得其8.94%股份。2016年8月,公司旗下的天津阿里影业以3900万元收购了杭州星际60.94%股权,同时向其注资6100万元,最终获得杭州星际80%股权。


为继续提振市值,阿里影业还陆续对外发布一系列“自愿性公告”。如,2016年11月,阿里影业公告称,公司与上海戏剧学院、复星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将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打造为模式创新平台,培育影视行业高级人才。2016年10月,阿里影业自愿公告,公司与Amblin Partners,LLC达成战略合作,公司将与之联合制作及投资电影、进行电影营销,将收购其少数股权,并进驻该公司董事会。


与惨淡的基本面形成鲜明对比,阿里影业与众不同的市值操盘手法,使其股价始终保持坚挺,从而赢得明显优于同行的市值表现及融资能力(表4)。2015年6月,阿里影业按2.9港元/股(较市价折让19.89%)的价格向6名投资者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净款项121亿港元,用于一般运营及传媒领域的投资商机。该次融资价格估值较之2014年6月入主之时的0.5港元/股,增值超过4.8倍。



进一步地说,对阿里影业所持股权市值实乃阿里系最大的利益体现,如何实现该笔股权市值的极大化远比公司的扭亏更为重要。阿里影业的市值表现,更使阿里系获得了巨额回报。


在阿里影业的互联网“故事”的包装之下,2015年12月,原属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电影和娱乐宝两项资产被注入阿里影业。彼时,上述2项资产的交易对价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36亿元。不过随着对淘票票的运作,2016年5月15日,淘票票获得鼎晖投资、蚂蚁金服和新浪等A轮17亿元投资,按此计算,该O2O平台估值达到137亿元。在阿里影业的资本运作之下,阿里系仅所持的淘票票1项的股权估值已超过120亿元,增值约84.64亿元。


在淘票票估值上涨等因素的支撑下,阿里影业的市值表现稳定。尽管公司持续亏损,但阿里影业市值一直维持在300多亿港元之上,最高之时高达800多亿港元。按照阿里系持股50.84%计算,其持股市值约152亿港元,较当初62.44亿港元的投入获益近百亿港元。这大概也是马云钟情资本市场的动力所在吧。


总结来说,借助火热的互联网概念,马云“画饼充饥”的市值管理模式,持续向资本市场传递阿里影业“未来创造现金流的能力”,阿里影业也成功变身阿里系资金募集的中介。这种经营运作套路使之财富魔术般地增长,阿里系赚得盆满钵溢。不过,阿里影业的“故事”是在讲,“饼”也是在一边画、一边填,以期充实整个影业产业链,但距离“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的定位尚有相当距离,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还需拭目以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