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寿PK平安,谁才是中国“保险一哥”?

2017-04-01 企业家联盟

保险文化 微信号insculture2013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保险之家关注我们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小白读财

xbducai

保险达人个人交流微信:ibaoxiandr,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哦!


来源:综合自蓝鲸财经、保险文化(ID:insculture2013,作者:邝美娟)、证券时报(作者:潘玉蓉 王璐璐)、慧保天下


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报纷纷出炉,除中国平安净利润同比上涨15.1%外,国寿、新华、太保净利润都出现同比30%—45%的不同程度下滑。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寿险公司,国寿、平安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市场关注。此番年报出炉,媒体纷纷探讨国寿、平安究竟谁才是“一哥”......


2016年国寿平安业绩大PK


年报显示,2016年,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191亿元,同比下降44%;平安寿险实现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18.4%。


表面上看,中国人寿净利下滑四成,而平安人寿利润增长18%,谁喜谁忧一目了然。但殊不知,平安人寿一直引以为傲的“新业务价值”指标——即平安寿险在低利率环境下仍能维持利润高增长最大的武器,正在被国寿赶超。细看“三年转型”后的中国人寿,2016年在新单期交、一年新业务价值以及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这三项重要指标上,已经非常接近于平安人寿。


多年以来,中国人寿一直强调自己“寿险一哥”的地位,而平安人寿则强调自身的业务结构和新业务价值,抢占了“个险一哥”的位置。


2016年,平安人寿实现一年新业务价值508亿元,同比增长32%;中国人寿一年新业务价值493亿元,同比增长56%。二者之间仅剩下15亿元的差距,且国寿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在“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这个指标上,平安同比增长35%至464亿元,而国寿紧逼至460亿元,同比增长60%,二者之间仅为4亿元的差距,巅峰对决可谓来势汹汹。


“个险一哥”的位置,是否即将重回中国人寿?


其实,二者增速看似差距较大,但纵向对比历史数据则发现,从偿一代到偿二代,要进一步探讨该项数据是否进行标准转换,因此,简单将国寿、平安人寿年报数据进行单一对比,并无直接可比性。


首先来看中国人寿的数据口径,中国人寿2016年年报显示,2015年、2016年中国人寿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15.28亿、493.11亿,其中,2015年数据仍是以偿一代口径为准,并未进行偿二代口径换算,基于此,中国人寿2016年该数据同比上涨56.4%。


再来看看平安人寿的数据口径,中国平安2016年年报显示,平安寿险2015年、2016年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84.20亿、508.05亿,而对比2015年年报,则发现数据有所不同,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一年新业务价值仅为308.38亿,对于数据的变动,中国平安在业绩发布会时就已做出说明,中国平安解释称,2016年数据全部基于偿二代口径,因此2016年该项数据同比增长仅为32.3%。


若平安人寿与中国人寿同口径计算,即以2015年一年新业务价值308.38亿,2016年一年新业务价值508.05亿来进行计算,则可发现,同比增速高达64.7%。统一口径后,平安人寿一年新业务价值64.7%的同比增速高于中国人寿56.4%的同比增速,平安人寿胜出。

 

国寿、平安十年PK历程


(1)整体业务PK,平安已超国寿



十年前,平安只是个小弟,资产只有国寿七成,收入和利润仅有国寿的一半;十年后的平安,已高哥半头,资产是国寿两倍,利润是国寿三倍,已不可同日而语。


(2)保险业务PK:平安突飞猛进

 


平安2010年靠收购深发展实现资产的超越

 


但剔除其它业务,单论保险,平安保费收入也在2015年实现开始领先

 


平安的保险业务利润则更早在2012年实现超越

 

(3)公司市值PK:胶着不分伯仲

 


从市值看,十年来,国寿一路领先,多年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寿险公司。但2016年,平安首次实现超越,国寿第一开始地位不保。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数次互超,处于胶着状态。


暗中较劲的背后是人力大战


3月16日,中国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余宏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余宏出任平安人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而据媒体披露,原总经理赵福俊将与其对调,降职为副总经理。


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总经理人选更替实属正常现象,但在同一家公司内,正副职对调的情况却颇不寻常,尤其是发生在平安人寿这一国内大型保险公司身上,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5年下半年,赵福俊名义上为总经理,但实际上,其与时任常务副总经理余宏的职责都侧重业务,只是领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余宏主抓一元事业群,而赵福俊主抓二元事业群。


众所周知,中心城市是平安人寿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到2009年,全国近一半省会城市的头把交椅均已经被平安人寿夺得,但在广大的县域市场,中国人寿依然处于相当强势地位。


针对这一现状,多年前,平安人寿就提出了“二元战略”,即在稳固中心城市市场占比的基础上,投入资源大力推动平安在县域市场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并未改善。



“2016年中国人寿个险新单保费反超平安人寿或许才是最直接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以及平安人寿等传统险企都将个险渠道视为核心渠道,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寿在该领域牢牢把持头把交椅。但由于一度中国加大了对于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而平安人寿始终坚持发展壮大个险渠道,二者的差距不断缩小,2014年,平安人寿个险新单保费超过中国人寿。


这对于中国人寿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在传统大中型险企齐齐转型的当下,这一态势显得格外严峻。于是近两年来,中国人寿不断加大对于个险渠道的投入力度,保费收入与代理人数量出现同步回升,其代理人数量由2013年谷底的65.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97.9万人,截至2016年中期已飙涨至129万人。


根据两家公司的半年报,2016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终于重新夺回头把交椅: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实现新单保费逾600亿元,而平安人寿为550.72亿元。2016年全年数据尚未公布,但据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中国人寿个险渠道确实已经实现了对于平安人寿的超越。


但这显然还不是最终结局,传统险企对于个险渠道的看重,决定了中国人寿与平安人寿有关于个险一哥的争夺战仍将持续,且只会愈演愈烈。据悉,在2017年开门红期间,平安人寿个险渠道的表现就颇为抢眼,其中包括一部分交费期为三年的业务,而中国人寿则坚持没有做该类型业务。


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暗中较劲多年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或将迎来关键的一战。


巅峰对决:2017很关键


截至目前,四大上市险企都已发布2016年年报,具体来看各家公司寿险业务的含金量则可发现,与其他三家上市险企对比,平安人寿成为净利润金额最多,同时也成为唯一一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保险公司。


平安寿险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44亿,同比增长6.3%。而同期,中国人寿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有191亿元,对比2015年347亿元的数字同比下挫45%。新华保险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亿元,同比减少42.5%。太保人寿去年85亿元的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则同比缩水19.3%。


缘何在国寿、新华、太保收紧“钱袋子”的同时,平安人寿却还能释放利润空间?年报显示,平安人寿新业务构成中,以保障型业务为主,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在寿险业务中占比74.5%,而长期保障型产品对利差依赖程度较小,截至目前,平安人寿已从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向提升死差和费差在利源中的占比。


而寿险业务中,真正均衡盈利模式应该是“三差鼎立”结构,即除“利差”产生收益之外,“费差”、“死差”也应实现盈利,这样方能在利率、投资等风险叠加时,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


在此方面,平安人寿过去十年的“利差”、“费差”、“死差”都实现了正收益,利润结构相对均衡。同时,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平安人寿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元。这也意味着,平安人寿有近4000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坚守市场份额第一就是中国人寿的底线。”日前,在中国人寿的业绩说明会上,总裁林岱仁用了“底线”这一个词,来明确国寿不能丢掉寿险老大哥的江湖地位。林岱仁还称:“公司重点是追求业务价值的提升,而不是追求保费的市场份额。”


“相比平安,业务质量不佳一直是国寿的跛足。2017年如能在个险业务上超过平安,将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家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高管表示。也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暗中较劲多年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或将迎来关键的一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寿、新华、太保三家净利润下滑情况下,保险公司纷纷强调近两年的转型,无论是砍掉趸交、专注期交,还是加强保险供给侧改革,去劣存优,回归保障、强调“保险姓保”,都似乎是在走平安人寿的“老路”,早在2002年,平安人寿就开始忍痛调结构。看来,目前致力于提升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指标的平安人寿,俨然已成为同业学习与赶超的标兵。


从传统观点来看, “寿险一哥”主要看业务规模,但在当前新形势下, “一哥”标准似乎不应仅看规模,也应强调业务质量。


挑选基金眼花缭乱,到底哪家基金好?如何挑好基金,关注爱财之家后,阿财告诉你秘诀。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保监会叫停3000亿“万能险”,安邦天安“大出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