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轮银行监管的核心问题

2017-06-12 企业家联盟
金融乱象的监管整治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规避监管和信用扩张不受控制的整治;二是对银行同业负债扩张及同业套利资金空转乱象的整治;三是对通道及委外等业务的规范;四是对期限错配和杠杆风险的控制。


原标题:监管进程参考指标和另一种变局可能 ——二季度机构路演问题反馈之二
来源: 微信公众号文涛宏观债券研究 黄文涛 顾韡


摘要

金融乱象的监管整治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规避监管和信用扩张不受控制的整治;二是对银行同业负债扩张及同业套利资金空转乱象的整治;三是对通道及委外等业务的规范;四是对期限错配和杠杆风险的控制。

总体来说,以上四部分的相关指标应能参考观察监管进程。当前监管进程仍在推进过程中,如广义信贷、LCR和同业负债等指标消化过半,而穿透后的监管是未来更值得注意的——对表外业务、通道业务等的监管仍处开始阶段。

但从本质上说,金融的独自繁荣并不完全是金融体系自己的问题。金融监管的进程即使结束,解决的也仅是从根本问题中衍生出的第二层问题,而并非根本问题的本身。

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在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面临资产回报率低、优质可投资产匮乏的局面,因此资金从银行直接投资实体有限,而另辟蹊径所致。

从“资产荒”到“负债荒”,看似监管解决了前期滞留在金融市场内的富余资金和资金空转的问题,其实更多的则仅仅是负债端的变化,是对负债扩张的逆转,而没有解决资金空转的根本问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低、优质资产匮乏的问题现在仍未出台有效举措和突破点。

监管在抬升金融行业成本的同时,也抬升了现在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的金融体系的利润其实也并没有让利给实体经济,反而也在加剧实体经济的成本负担。

因此,未来监管还有一种比较大的可能——当实体经济显著地表现出违背本轮金融去杠杆脱实向虚的本质目的时候,当面临需要金融为实体经济加杠杆的信号出现,会出现本轮监管的转折。


正文

路演中有一个大家都很关心普遍提及的问题,就是监管什么时候结束?有何参考指标?

要解答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就要首先解答这次金融监管的核心是什么(即这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能解决完毕?

一、本次监管的核心问题

首先,这次金融监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2016年,国内金融业占GDP比重已达8.35%,但对比金融行业非常发达的美国该比例也仅为7.3%。特别在2015、2016年,中国金融业的扩张使得金融行业占比相较美国呈现显著的上升并真正超越。

但反观实体经济,以金融与工业同比数据看,本轮金融的抬升和实体经济存在较大的背离,金融的扩张并没有能够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体系的确呈现出了独自扩张的繁荣景象——正所谓“脱实向虚”。

金融体系独自自我的繁荣具体呈现为了各金融机构的激进扩张。

就银行来说,主要的问题有:资产端:通过各类嵌套结构及发展表外理财来规避表内监管腾挪资产到表外、利用委外下沉信用风险加大杠杆加大投资收益,负债端:在表内表外则通过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弯道超车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

非银方面表现为:各渠道的通道和定制委外业务规模的持续高增;通道可能多层嵌套,涉及风险权责不明、流动性风险以及拉高进入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问题;定制委外委托资金集中度过高则非常考验基金的风险防控能力;另外,从全市场看,杠杆率和回购成交量则显著高企。

总结来说,金融乱象的监管整治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规避监管和信用扩张不受控制的整治;

二是对银行同业负债扩张及同业套利资金空转乱象的整治;

三是对通道及委外等业务的规范;

四是对期限错配和杠杆风险的控制。

二、监管措施、进程与参考指标

就第一个问题,今年以来,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的MPA正式开始考核,这意味着原先商业银行通过表外途径的信用扩张开始受到管控,MPA考核对商业银行的表内外信用扩张速度有了一个总体的限制。

在有容忍度T值的情况下,商业银行13%左右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所对应的广义信贷增速限制在15%-21%这个区间内;在T值取消后(当前是部分农商行收到取消通知),广义信贷增速限制会降至11-13%的范围内。

今年以来,各银行广义信贷均有所下降,根据央行的信贷收支表数据,各银行不含表外理财的广义信贷同比增速都已经降到了不取消t值的监管范围以下;同时,根据理财年报,今年理财同比增速也从前几年的40、50%以上大幅降至18%。而由于是同比增速的考核,意味着在今年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三四季度的广义信贷压力将大大减轻。因此,总的来看,若T值取消,则各银行的资产投放增速还需进一步降低,若不取消T值,则广义信贷增速压力已逐步接近监管目标。

但就信用扩张的监管来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在执行层面现在还没有得到落实,即表外理财实质刚兑如何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他实质刚兑的表外业务的回表问题。在监管协调下,未来穿透程度大大提升,穿透后如何实质调整,有待正式监管文件和细则落地。

就第二个问题,去年末开始,资金成本显著上移后,同业套利利差已经消失;同时,近期多项银监检查剑指同业负债和同业套利,要求自查是否纳入同存后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超出三分之一,同业负债比例将受到控制,监管调整银行负债结构。

当前同业存单量开始回落,4月单月发行量从3月的2.07万亿下降为1.26万亿,5月发行量1.24万亿,净融资额也开始急剧下降,从2月创新高的单月净融资额0.95万亿下降至4月的0.12万亿,5月更变为负值-0.32万亿,显示同业负债正在消解,负债结构正在调整。

但这仍处于过程当中,当前如上市银行中的浦发、兴业、上海、杭州银行等其比例仍然较三分之一超出较多;同时,由于LCR监管对融出资金方意愿的限制,叠加部分银行仍然存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套利链条中的负债续发压力同业存单融入方需求还存在结构性的分化,因此供需存在矛盾,当前同存利率仍未走低,根据套利利差消失时间推断同存真正消解时间应在今年四季度。

第三,通道和委外业务,会由监管的穿透、对银行实质承担风险的业务的占用资本的要求、对委托资金集中度的规定、嵌套层数的规定、委外杠杆率的规定、委外信用资质的规定、委外期限错配的规定等,得以防范其中滋生监管不可控的风险。

2016年各非银机构通道业务增长迅猛,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和信托公司通道产品规模分别达到12.38、7.47以及10.07万亿,占比71.5%、71.7%及49.79%,占比非常大,对通道业务的监管也将极大地考验监管智慧,对消化时间的要求也将较高。而穿透后按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来占用资本,也就意味着大量通道规避监管的功能失效,特别对于一些类信贷资产回表,会带来资本金压力以及新增资产投放额度的下降。因此,后期通道业务的监管还需关注,或可以观察通道业务规模和比例下降的进程。

第四,加杠杆的风险则通过对资产端杠杆率的规定以及负债端同业负债比例的规定能得到规范,期限错配的要求在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上如非标资产投资等方面会有较多体现。

就对资产端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的控制来说,首先资产端的杠杆率基本稳定在央行资管新规内审稿对公募产品杠杆率140%的要求内。但期限错配特别是非标资产投资的期限错配虽然已有相应的监管提法,但落实层面实际上还没有拉开帷幕。

总体来说,以上四部分的相关指标应能参考观察监管进程。

当前监管进程仍在推进过程中,如广义信贷、LCR和同业负债等指标消化过半,而穿透后的监管是未来更值得注意的——对表外业务、通道业务等监管仍处开始阶段。

三、金融去杠杆的探讨——监管结束的另一种可能

虽然金融体系独自繁荣、脱实向虚的问题的确应该受到监管整治,但从本质上说,金融的独自繁荣很难说完全是金融体系自己的问题,金融监管的进程即使结束解决的也仅是从根本问题中衍生出的第二层问题,而并非根本问题的本身。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另有其他——分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在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面临资产回报率低、优质可投资产匮乏的局面产生的问题。

3.1金融空转的本质——非金融体系单一问题,来自实体经济的不同寻常

在2015年,央行5次降息5次降准,虽然基础货币有压力,但货币乘数提升,货币环境实际宽松,但在这样的宽松背景下,实体经济却没有起色,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面临失效。

宽松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是本轮经济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能受力资金杠杆的点,资金传导出现问题。

观察此前08年金融危机后的放水篇章,可以看到09年后实体经济可加杠杆的迹象逐步出现,坏账开始好转,制造业亏损企业占比显著下降,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的放水是可以有效作用于实体加杠杆的。

然而,反观当前15年这一轮宽松篇章,实体经济呈现出了不同寻常:坏账并没有出清见底,而以制造亏损企业占比来看也反而呈现上升态势。这些站在投资方角度,都意味着实体经济优质资产的缺乏,风险加大,而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假设投资者为理性人,则这一轮的货币宽松释放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必然受到阻碍。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持续宽松的确产生了可稳定套利的利差,在上述背景下金融机构才终于嗅到了套取利益的可能,纷纷参与其中。

在优质资产匮乏的局面中,大行控制风险不愿资质下沉,出让一部分利差给中小银行而仅享受诸如同业存单等享有同业信用背书的收益(同业信用资质高于企业信用资质);而中小银行则委托给非银机构下沉信用资质扩大可投资产范围、加杠杆以及期限错配去获得收益;此收益中的一部分又作为业绩分成或者管理费用出让给非银机构。

相比于没有中间环节的资金直接投资于实体,此时套利链条中的成本层层提高,对实体经济融资不利。

但省视套利链条,本质问题正是因为可投资的优质资产的匮乏,资金从银行直接投资实体有限,而另外各取所需导致。

3.2 监管的本质效用——解决衍生的金融问题非根本问题

从去年末开始,金融去杠杆的监管大幕已经拉开。

监管首先通过提高资金成本,使依靠低廉资金供给而非回报提升带来的套利利差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前期的负债资产的期限错配导致资产无法消解,银行存在负债续发续命的压力,此时又同时叠加监管对银行负债的限制,同业负债比例、LCR监管等都使银行不得不开始收缩同业负债,去年末以来由于外汇占款压力基础货币投放也存在缺口,银行一般负债上同样面临压力。因此一方面是没有消解掉的资产规模,一方面是收缩的负债资金,整体负债存在缺口,局面就从前期的资金富余资产欠缺的“资产荒”,转变为了现在的“负债荒”。

但从“资产荒”到“负债荒”,看似监管解决了前期滞留在金融市场内的富余资金和资金空转的问题,其实更多的则仅仅是负债端的变化,是对负债扩张的逆转,而没有解决资金空转的根本问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低、优质资产匮乏的问题现在仍未出台有效举措和突破点。

因此,在当前经济局面下,更重要的是实施金融去杠杆其实没有相应支撑,或会反向拖累实体经济。监管在抬升金融行业成本的同时,也抬升了现在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的金融体系的利润其实也并没有让利给实体经济,反而也在加剧实体经济的成本负担。

随着监管的进行,今年债券发行利率大幅上行,同时大批债券取消发行,企业融资受阻,或还面临偿债危机;而信贷利率方面,据我们调研了解,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已经有基准利率上浮的情况,而当前上浮已经是普遍现象;而就企业贷款和非标的议价能力来说,年初至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年初,企业对银行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如果银行不能给出基准利率甚至以下的价格,企业就不要这笔融资,但现在,随着信用债融资成本的大幅上行,贷款利率开始低于债券融资成本,同时非标受监管控制也较为严厉,企业开始青睐于银行贷款渠道,银行对企业贷款定价能力有显著提升。

因此,虽然基准利率没有上调,但在当前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传递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必然提高,只是上升传导较慢,但下半年预计会更多地显现出贷款、非标等利率的上升。在考虑风险成本等因素下,国有、大型企业的融资能力还是显著高于民营、中小企业,因此将更对中小企业民间经济受到打击。

最后,从历次信贷和实体经济的周期来看,过去每一轮信贷收缩都建立在通胀和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但本次实体经济却仍处于探底的过程中,通胀当前也开始继续走低,信贷收缩的基础大为薄弱,换句话说,此轮金融去杠杆并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出清金融杠杆的实体经济层面的基础。当前的监管实际上已经让银行进入了信用收缩的进程,但很显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不能承受过大的信用收缩和负债成本上移的过程,上文所论述的坏账未出清以及企业亏损的实体经济的问题也将会变得更为严重。因此,仅仅金融去杠杆的监管并不能达到扶持实体经济的本意。

因此,除了达到文章第二部分所探讨的的可基本算作落幕信号的指标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在存量业务新老划断、缓慢消化的思路带来的长期监管路途中,监管并不会走到终点才可结束,而可能会在中途面临转折。这也是一种非常可能的本轮去杠杆终止的信号——当实体经济显著地表现出违背本轮金融去杠杆脱实向虚的本质目的时候,当面临需要金融为实体经济加杠杆的信号出现,会出现本轮监管的转折。而实际上,就当前的政策意图来说,其实对实体经济判断也属谨慎,也并不希望贷款利率上升,这从其屡次调整市场利率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就可看到。

分析师:黄文涛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0120015


研究助理:顾韡

guwei@csc.com.cn

010-65608233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交流、合作、投稿等事项请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bankziguan02,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添加请备注机构+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