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夜深了,是谁,在悄悄“emo”……
夜幕降临
一声声“唉”的长叹划破夜空
是谁,在悄悄“emo”
走红的“emo”一词
似乎能海纳千言万语
可是,少年的光
只要追逐,就不会熄灭
火苗再小,也可以反复点燃
“emo”只是一时
未来的道路都是恭喜
师大人都应秉持着希望
勇敢坚定地向前
EMO新兴网络黑话来袭
“emo”究竟是何物
作为emotional的缩写,“emo”翻译成中文为情绪硬核(一种独立的摇滚乐风格)。现在被具体延展成:颓废、抑郁、消极等情绪。简言之,“emo”是一种负面情绪。
当代大学生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的“夹击”,不时会发出“emo”的感慨。特别是在深夜这种安静的私人时间段,这种情绪尤为凸显。
“emo”现象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同学或多或少有过“emo”的经历。
(图示一:你认为自己是一个
多愁善感的“emo”人吗?)
然而,“emo”先前作为较为中性的词语,仅仅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绪波动,并没有特别地与何种性质的情绪挂钩。但随着人们的接触和应用,“emo”与“丧”的关联越来越大,这类失落、忧郁、伤感的情绪就逐渐简化为一句“我‘emo’了”。而这种与“网抑云”同质化的词语,呈现出当代大学生复杂多样的情感生活。
存在是有原因的
深夜“emo”彰显了什么
(图示二:关于 “emo”的时间段
是否会集中在深夜?)
据调查,约六成的大学生会在深夜时间“emo”,但他们深夜“emo”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小智来说,思乡的情绪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是她“emo”的主要原因,设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感时时影响着她。这种迷茫、无力的情绪也更强烈地体现在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身上,来自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小洪就表示,产生“emo”情绪常常是因为对于人生价值的不确定。
(图示三:关于 “emo”的原因)
在多数人看来,产生“emo”情绪不仅由于自身思想的敏感,还由于现实生活种种不确定的状况。白天我们常常为学业、工作等事务奔波忙碌,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和需求。不同于白天的忙碌嘈杂,深夜的人们处于四下无人且寂静的环境,往往思绪万千,于是这样的深夜,成了为数不多独属于自己内心的时间,也成为了我们忙碌生活里疗愈内心的最佳时间段。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美国耶鲁大学曾提出一个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的心理学概念,即“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续关注自身消极情绪的状态”。当消极情绪在独处的夜晚袭来,我们的大脑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挑出不愉快的过往反复回味,而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抑郁情绪,深夜“emo”恰恰是这一思维的表现。
而关于“emo”的利弊大家也是各有看法。一种观点认为,“emo”虽然是负面情绪,但是会反映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去反思,继续追寻前进的方向,从而加快前进的脚步;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间的“emo”容易降低对生活的热情,并可能会把不良情绪传递给他人。不过,更多人对此没有明确的看法,由于个体的调节能力不同,对悲喜的感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评判“emo”好坏的标准还得视情况而定。
“emo”上头
我会这么做
“emo”作为一种情绪,有其利弊,一定程度上还带着不可控的特征。据调查,超八成调查对象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深夜“emo”的情绪。
正因如此,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情绪消化方法应运而生。
(图示四:如何有效化解“emo”情绪)
近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将自己“emo”的感受分享出来,因为通过分享有时候可以得知他人相似的经历,双方相互开解也能更好地使内心获得慰藉。所以,每到深夜,总会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起“emo”,或是在“网易云音乐”——翻阅着歌曲的评论区。手中的电子设备忽似吊瓶,耳机线作输液管,歌声如同营养液源源不断输入身体,试图通过大家的评论找到抚慰内心的“良药”;或是在“Tape提问箱”——留言板似宣纸,以键盘“泼墨”,双指在屏幕上的快速跳跃让情绪得到充分释放。而有的人会选择将“emo”经历分享给身边最亲近的人,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敞开心扉,和他们一起咀嚼世界的辛酸苦辣。
小洪表示,自己一开始“愿意给别人分享”,到现在只发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分享一次失望一次”。于是她决定选择性分享,即只将内心情绪分享给有相似经历的人。而有的人会选择在深夜无人时,将内心的情感或含蓄或直接地表现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这类举措恰恰反映了身陷“emo”的人容易出现“抱团取暖”的心态。
(图示五:外化情绪的选择)
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悄悄地将深夜的“emo”情绪写进本子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内心有多坚强,只是不愿意向大家“贩卖焦虑”罢了,所以,一部分人往往会选择自己内化“emo”情绪。
“自己心情不好就应该自己解决,如果告诉别人会让对方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来自文学院的大一学生小灯通常会采取听音乐、写日记的方法自己消化情绪。而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大一学生小智则表示:会“遁入”自己的小世界,看一些动漫自我治愈。自己消化情绪当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当情绪无法自我排解时,也许对外寻求帮助会更好地减轻自己的负担。
(图示六:内化情绪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似乎已慢慢成为常态。每个个体都在逐渐成为独立、具有成熟人格的大人,思想和情感需求也随之悄然改变。无论是每一次分享后得到回应的释然,还是每一次与自己的握手言和,都能使自己更加成熟。
天亮了
“emo”该何去何从
尽管深夜是“emo”的高频时间段,大一学生小戴和不少受访者都表示:情绪不过夜,第二天起来自己还是“没事人”,时间还在继续,生活仍在正轨。
无论是面对难解提问时的瞠目结舌,还是解不开高数题时的抓耳挠腮,抑或是不理解高深理论时的心烦意乱……正值芳华的我们,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挑战要去应对。不少人会在深夜感性地“emo”一下,但当第二天看到新的日出和亲切的面孔,踏上熟悉路途的我们便又能开怀拥抱这新的一天。
往期推荐
图片 | 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影像部
文案 | 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 周衠缘 赖祖妍 李静婕 黄野
编辑 | 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 范欣妮 邱吉松
校审 | 青年融媒体中心青通社 郭林屹
责编 | 黄佳淑
听听别人的深夜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