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定要做的事,别再问孩子“好不好?”

2017-06-28 赢在起点能力早教


文/叫我企鹅大人

转自:企鹅爸比(ID:babiq2016)


我们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习惯把希望孩子去做的话语后面加上问号,除了口语习惯之外,其实是带有尊重的意味。企鹅爸比相信这么做是因为很多爸爸妈妈都遵循“孩子跟大人一样,都是独立个体”的基本概念,所以询问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同理他的心情并倾听他的心声。


但这种做法如果成为习惯,也会有问题。企鹅爸比看到一篇台湾爸爸“泽爸”关于这件事的分享,特别有道理,特地分享给大家(下文中的“我”都是泽爸)。



泽爸认为,爸妈对于孩子牵涉到身体健康或是会影响他人的行为等,必须予以规范的事情,就不能问好不好,这样反而让孩子有讨价还价的空间。遇到必须禁止的事,就请用直述句,别再用询问句了。


亲子情境爸妈追着孩子喂饭

泽爸举了个例子。和朋友聚会,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少爸妈端着盘子,夹着菜给孩子吃。


“宝贝,你吃一点青菜好不好?”一位朋友问他的孩子。

“我不要。”孩子大力地摇着头。

“吃一点就好了,你最近吃太少绿色青菜了。”

“我不喜欢吃。”孩子持续抗拒。

“拜托,吃一口就好了。”朋友使出哀兵政策。

“我不要,就是不要吃。”孩子说完立刻跑走了。

“回来.....”朋友追逐他的孩子去了。


待朋友放弃追小孩之后,我问他:“你是否希望他可以把青菜吃下去?”朋友点点头:“是啊。”“既然这是你觉得他一定要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问他?这不是给予他拒绝的机会吗?”我看着他反问。“嗯......”朋友不知该如何回答。


换个角度想询问反而给孩子拒绝的理由


“饼干明天再吃可不可以? 你刚刚已经吃很多了。”

问了可不可以,但内心是不淮孩子现在吃饼干。

“要不要戴上安全帽呢?”

问了要不要,但内心是觉得一定要戴安全帽。

“你的蛀牙这么严重,要不要去看医生啊?”

问了想不想,但内心是认定蛀牙太严重,一定要去看医生。

“后面有人在等著荡秋千,我们去玩别的好不好?”

问了好不好,但内心是希望孩子可以马上下来,换其他人来玩。


当听到“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想不想”的问句,回答当然有同意与拒绝两种。然而,爸妈却不想听到孩子回答“我不要”这类的拒绝答案,一听到就生气地对孩子说:“什么不可以,就是可以!”“为什么不要?”“已经蛀得这么严重了,还说不想去!”接下来开始一连串的说服,直到孩子百般不愿地点头答应为止。


只可惜孩子听不懂反话,因此他们脑中肯定有著大大的问号:“不是你问我的吗?我说出了我的想法,为什么你要再问一遍、骂我或不断地说服我呢?”


亲子对谈中,把希望孩子去做的话语后面加上疑问句,除了口语习惯之外,其实是带有尊重的意味,因为遵循“孩子跟大人一样,都是独立个体”的基本概念,所以询问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同理他的心情并倾听他的心声。


然而,有些家长很容易在后果发生后,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他便秘,谁叫他都不吃青菜。”“我也不想让他的蛀牙这么严重,是他不想要看医生的。”


孩子就是孩子,是个“尚未成熟的人”,需要爸妈的教导与引导,太过于尊重就是放纵,太过于自由就是放任。所以对待孩子的教养与态度,要给予有规矩的自由,务必做到“尊重而非放纵、同理而非溺爱、倾听而非顺从”。


这样说就解决了给孩子直述的肯定句


踩在规矩之上的行为,不要再问孩子了,请给予直述的肯定语句即可。


“因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给你的青菜吃完。”

“刚刚已经吃过很多饼干了,明天再吃吧。”

“如果你不戴上安全帽,我们就不会出门去玩。”

“你的蛀牙又在痛了,我们一定要去看医生。”

“后面有人在等,我们从秋千上面下来吧。”


与安全健康相关、是否影响到他人权益等,只要是夫妻俩讨论出来且一致的规矩,当孩子碰到了,我们的对谈方式要先给予直述的肯定语句,也就是“我们希望你怎么做”+“原因”。


不过,我们一说出肯定句,孩子不见得就乖乖听话照做,他还是会说:“为什么?”或是“我不要”。此时,切勿跟孩子说“没有为什么!”或是“我没有在问你要不要,给我去做!”,而是要与孩子进行下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如果是有讨论空间的,让孩子知道我们会“给予缓冲,但目标不变”;假使是没有商量余地的,那就请“转移目标,但坚持到底”。


给予缓冲,但目标不变:

“因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给你的青菜吃完喔。”

“我不要吃青菜。”

“至少要吃两大口,没吃完就不能出去玩。”

“后面有人在等了,我们从秋千上面下来吧。”

“我不要,我还要玩。”

“那麽我们再荡十下,如果你还不下来,爸爸一定会抱你下来。”


重点在于让孩子以看得到的目标来慢慢接受,而非一次就强迫他接受。


转移目标,但坚持到底:

“刚刚已经吃过很多饼干了,明天再吃吧。”

“我不要,我现在就想吃。”

“不然你吃海苔好啦,但就是没有饼干。”

“你的蛀牙又痛了,我们一定要去看医生。”

“为什么? 我害怕去看牙医。”

“只要你看完牙医,我们去吃你爱吃的寿司。”


换个可以接受的事物来替代,或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来转移念头,引导孩子一起坚持地朝着目标前进。



父母育儿方法谨记“三应三忌”

育儿,其实是“由内而外”的育己

胡可为什么能教育出人见人夸的安吉小鱼儿

从婴儿到学龄,妈妈会经历的所有困难汇总

不在这3个时间点陪孩子,将来你用再多的时间陪他都没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