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过去了 春风到底能不能度玉门关?
首席不胡说 | 第04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是唐代边塞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后两联诗人更借助春风杨柳之意,道尽了征夫戍边回不了故乡的哀怨。眼下,春的脚步已走过了大半中国,如今再读这首诗,你可能忍不住要问:春风真的吹不过玉门关?
玉门关几经变迁也是气候变化缩影
要看春风度不度玉门关,首先还是要从位置说起。
玉门关历经千年,位置也几经变迁,对此,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但得到最多认可的说法是:玉门关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前后,建关在嘉峪关石关峡,而后历经几番西进东退,最西曾迁至敦煌西北一带;待到北宋仁宗景祐三年,约公元1036年,整个河西走廊被西夏占领,玉门关销声匿迹。大致算来,玉门关真正起作用的前后时间长度约1100年。
玉门关西进东退的过程,既是西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博弈与融合,其背后也有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对比历史研究发现,在气候偏暖的西汉时期,玉门关西移;而在气候偏冷的东汉、五代和宋,玉门关东撤。
玉门关的第一次西进是在西汉的太初三四年左右(即公元前102至公元前101年左右)。整体来看西汉时代气候相对较暖,尤其是西汉前期,甚至24节气立法都因气候变暖而调整。《礼记注》写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惊蛰在正月、雨水在二月也充分说明当时气候之暖。在这个大背景下,西汉太初三年,李广利攻打大宛后,开始渠犁、轮台屯田,这也成为玉门关西进的重要保障。
进入东汉时代尤其是两汉之际,也就是公元前45至公元30年前后,气候骤寒,游牧于青海地区的西羌部落侵扰更加频繁,并开始威胁河西走廊地区,东撤成为之后河西走廊各要塞关隘的主流趋势,玉门关也就在这个年代开始东撤到瓜州。据《居延新简》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年前后),汉军撤离居延塞(今酒泉金塔县)。
到了整体气候偏暖的隋唐时期,尤其王之涣作《凉州词》的727至741年之间,正是气候最为温暖时期。有记载,开元年间(公元727-741),河州敦煌道仍能“岁屯田,实边食……”所以那时候的玉门关成为了唐代农牧交错带的分界。
玉门关的最后一次东移,是在五代宋初。从唐朝后期到五代前期,我国进入寒冷期。这个时代的寒冷记载很多,如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冬大雪,富春江东合旬日乃解”。气候变冷,战乱不断,玉门关作为宋朝瓜沙归义军和回鹘的分界地,最终回到了嘉峪关石关峡。
由此可见,玉门关的变迁既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交锋博弈的结果,也是气候对西域文明影响的存证。
▲从上图可见,在气候明显偏暖时期,也是西汉、隋唐等国力强盛时期,中原农耕文明在与西域游牧文明的对抗中也更多占据优势地位。(图片来源: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地球科学进展》月刊,中科院地理所.)
春风到底度不度玉门关?
从诗人王之涣所处的唐代以及目前的玉门关遗址来看,它都在现今敦煌附近一带。我们不妨以敦煌为锚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 春风是否能“度”玉门关,先来看气温。按照现代气象学的标准,连续滑动平均气温5天达到10℃以上,算是进入气象学意义的春天了,如今的敦煌已在3月25日就入春了。而在王之涣写《凉州词》时,正是气候偏暖的盛唐之时(约727-741年),按照竺可桢先生对中国5000年的气候描述,当时气温甚至比现在的平均气温还要高。
▲按现代气象学入季标准,敦煌已入了春,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过了玉门关。
此外,记录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过“瞿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乏水草,多热风……”它描述了当时和田地区的气候生态,说的是从玉门关再向西,依然是雨水稀少,气温较高。由此可见,气温的角度来看,春天的脚步是能跨过玉门关的。
🌿 如果细究诗人所说的春风,那结果则有所不同。古人将东风作春风,故有东风送暖之说。但敦煌的东风并不明显。从我国气候分布特征来看,中东部地区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风主东南风,因此春风也多为偏东风或偏南风,而河西走廊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风难以触达,因此东风并不明显。另从近年来的风向统计来看,3-4月冬、春过渡时节,敦煌的主流风向也是西风,而非东风。
🌿 除了气温和风向,诗人眼里的春风,更可能是物候景观的表现。常年来看,3-4月敦煌累计降雨量仅仅只有不足5毫米,而关内的西安可达45毫米。所以春天到来的时候,气温虽然温暖了,但由于降水偏少、空气干燥,玉门关也难见郁郁葱葱的景象,难觅花红柳绿的典型春色。
▲如今的玉门关。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图片作者:袁博/视觉中国)
总之,玉门关当然是有气象意义上春天的,但对王之涣以及他之后的诸多文人而言,这里与中原的巨大景观差异,让玉门关的春天缺失了故乡的色彩与韵味。
西北暖湿化背景下 玉门关未来如何?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包括河西走廊也呈现了变暖、变湿的特征。
研究表明,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3℃,要明显高于全球的每10年0.12℃、全国的每10年0.23℃的增速,可以说西北地区的变暖更加明显。同时,西北地区降雨总体也出现了增加趋势,甘肃中西部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5.4毫米。这些气候变化都有可能改变着西北地区的气候。
不过,这个变湿趋势仅仅是量上的一点变化,还不足以改变西北地区的基本气候状态,我国西北地区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仍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气候。
但或许,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春季,玉门关也可以趁着春风,染上真正的春色。
策划:胡啸 朱茜
设计:陈玉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中国气象史》《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等
-End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