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精读 | 我们清楚世俗,却不意味要适应它

小法桐 扬州大学法学院 2022-10-06
扬州大学法学院
yangdafaxue
关注




我们都一边碎念着世俗

一边走在世俗围城的边缘

却不料自己已被世俗围住

与其说是围城

不如说是一个个局

一个个生活的方块

一张张活着的脸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围城》以方鸿渐这个时时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广泛地触及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抨击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际间的基本关系、人的基本处境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并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阐释。《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光这个题目就会让人有一种局促与困顿感,好似笼中之鸟,少了一些自由。对围城后来的附注也如是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真是再形象不过!人生如围城之处又何止婚姻和职业,只是这二者,在短暂的人生中占据了太多的篇幅,说是主旋律并不为过。

——夏志清






读者感悟

第一次读《围城》时,大概十七岁,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没有看完就放弃了阅读,因为读不懂,没有兴趣。第二次读《围城》,我已经二十五岁,有了生活阅历,也有了感情经历,开始读懂了一些书中的讽刺与无奈,还有,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越来越明白,原来每一本书都有属于它的阅读时间。读不懂,可能是因为时候未到。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围城

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海市蜃楼

是不存在的

人们需要持续的努力

拥有自己、拥有人生

让别人走进你的人生


 /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专家点评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翻译家力冈



读者后感

初次见到这本书,简略看简介,一直都以为“复活”的人是卡秋莎,书的开端便是褴褛苍白黯然的她面临着牢狱之灾,后面铺陈开的是她如何步步堕入深渊。后来才明白,“复活”的不只是卡秋莎,更是那个致她入渊的肇事者诺维奇,小说中大篇幅提及他精神与兽性(大环境)的博弈,原本他也是个朝气热诚单纯的少年,步入军队才过上了推杯换盏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慢慢统治他的灵魂。作为陪审员的他见到当初被他诱奸的少女因他命运急转,良心发现,开始弥补,并且思考和观察社会和人生,沙皇制度的腐朽,重拾本已泯灭的人性。读到这本书,我也开始了自身的思考……


游走于市井长巷

游走于内心与邪恶念头的交叉点

我们一步步与自己拉扯

清醒地看着围城庞大的存在

一次又一次自我复活

我们清楚世俗

却不意味要适应世俗


END

—往期回顾—


法学院寒假社会实践 | 忆瑞金故事,续红色精神


学生返校!直击疫情防控下的报到现场!


法学院寒假社会实践 | “还宝鸡蓝天 对雾霾说不”


-yangdafaxue-

德法兼融·知行合一

素材:张炜祥,网络

编辑:朱小雪

审核:戎晨、顾泽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