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20本新书,陪你度过漫长的夏天
转眼间,2022年已经过半。时间来到盛夏,窗外的烈日、蝉鸣,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关于夏的气息。
在这种时候,若能沏一壶茶、捧一本好书,悠哉悠哉慢读一个下午,也不失为一种善待时光的好途径。
值此年中盛夏,小北精心挑选了最新出炉的20本好书,内容涵盖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各个方面。
既有外文大家的最新译作,也有国内学者的思想呈现;既有严肃耐读的理论研究,也有轻松愉快的访谈游记。
在这套书单中,关于法律类的书籍小有可观。《普通法简史》《洋为中用: 中国法政知识考古》《律师职业的起源》带我们了解了律师行业以及经典法律的发展演变;《合同的完美设计(第5版)》《所有权的终结 数字时代的财产保护》则聚焦于具体议题,为现时代的法律实操提供指南。
历史类书籍里,《黑金:咖啡秘史》《大地之泣:印第安战争始末》《海洋的子民》为外文译作,通过一段段鲜有人知的历史揭开西方社会的面纱;《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和《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分别剖析了隐藏在玉器和丝绸之路背后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内涵。
此外,《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的最新力作,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鲜有人注意的基建来重新思考近代亚洲的城市变迁。
文学类图书中,既有轻松愉快的“七零后”旅行游记《浪游记》;也有孔庆东教授在《人间呐喊》中同你一起重读鲁迅经典著作。
电影类书籍也是本次书单推荐中的一大亮点。著名电影评论人、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电影理论博士开寅带来新书《电影的宿命:擦去符号的印记》,将电影理论与其独特的个人感受相结合,重新讲述电影艺术之美。
思想类书籍中,既有宗教哲学著作《启示哲学(上卷)》和《中西印哲学导论》;也有中国禅宗哲学梳理《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孔子的智慧》一书依托《论语》,用平易近人的讲述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读者在重新思考孔子的同时,思考自我、思考人生。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收录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在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期间,对学生提出的近两百个问题的详细解答。《精英的兴衰:基于理论社会学的考察》则收录了意大利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有关精英理论的两篇长文。
01
《中西印哲学导论》
作者:张祥龙
“面向21世纪的哲学,洞晓三大文明精神特质。”
自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开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哲学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中国哲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本书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02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作者:葛兆光
“著名思想史家关于禅宗历史的新探索。”
作者葛兆光是当代著名思想史家,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探索深入而透彻,所述《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等,都是广受学界、普通读者好评的经典著作。
在本书中,他将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
03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作者:林毅夫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的答疑解惑之作。立足百年变局,回望千年历史,面向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详解关于中国经济的近两百个关键问题。”
林毅夫教授自1996年起在北京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中国经济专题”课程。该课程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兴衰,近代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遭遇的挫折,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而且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收录于《解读中国经济》一书中)。
本书是与其配套的答疑解惑集。全书以问答交流的方式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期间,对学生提出的近两百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一以贯之的逻辑,对众说纷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辩驳。本书可以作为“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及《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补充阅读材料,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阅读。
04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博雅英华”系列又添新著,一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重磅作品。”
荣新江教授在中外关系史、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方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国宝级学者。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05
《洋为中用: 中国法政知识考古》
作者:王人博 等
“王人博教授领衔的一场中国宪制文化知识考古。”
本书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对中国宪制主要概念、术语进行概念史与观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作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过宪法上的几个关键词、核心概念来阐释和理解宪法。这种研究方法既能通过概念阐释的方法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又能管中窥豹了解宪法的意旨,兼具规范分析、语义建构和历史考据,成为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本书即以晚清以来中国进入世界的大格局为语境,对人民、共和、宪法、国体、民主、民权等宪法上的八个词语进行细致入微的概念史与观念史考察,并详论其中西古今的转换、改造及其复杂性,生动展示出宪法概念、术语在塑造我们的宪法文本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宪制文化和宪法学术。
06
《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作者:孙庆伟
“著名考古学家关于上古玉文化的系统探索。”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07
《人间呐喊》
作者:孔庆东
“就算你读《呐喊》百遍,这本书也能给你新的启发。”
你或许还记得字缝中透出“吃人”二字,但你注意没,狂人最后也去“吃人”了?你或许还记得“茴”有四种写法,但你注意没,意象“掺酒”指向“薄凉”?本书以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就算你看《呐喊》百遍,这本书也能带能给你新的启发。
作者用鲁迅般的敏锐,对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所有作品,或逐句分析,或就某一作品的某一问题(如意象等)进行深刻解读。孔老师用异想才思,将鲁迅小说创作背景、深刻思想、创作技巧等娓娓道来。解读同时或揭露人性,或直面困境,可以说孔老师的解读也同样是“为人生”“为人间”的解读。从鲁迅的文字中,孔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找到一条坚定的人生道路。
08
《孔子的智慧》
作者:王立新
“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本书作者王立新深耕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数十年,有多种成果出版。作者采用适合大众阅读的生动通俗的文风写作,形式新颖,以平易近人的问题导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本书从学习、处世、交友、孝道、为人等方面着手,以《论语》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试图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人生经验。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信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书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实际展开论述,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抒发作者个人见解和思考,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09
《浪游记》
作者:王恺
“自在、乡愁、尘间、味道、温度、遇见、阅世
共赴一场山川间、江河旁、城市中的豁然闯荡”
这是一场与远方的“纸上相逢”:在后疫情时代,为现实所束缚,自由自在的随心旅行已成一种奢念。如何排遣心中对自在旅行的渴盼,本书为向往远方的读者,提供了一次与远方“纸上相逢”的机会。
本书由三位作者合作而成。他们都是“七零后”,也是生活中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热爱旅行,他们用敏锐的细腻笔触无所掩饰地记录着行迹所至的所思所感所悟。不仅关于彼此的旅行,也关于各自人生的旅程。沉淀下来,我们能从中读出光阴荏苒之后对生活细微点滴的耐心与从容,以及他们这一代人对朴素美好的本真热爱。
10
《电影的宿命:擦去符号的印记》
作者:开寅
“当代华语世界重要的电影评论人、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电影理论博士开寅,讲述电影思想与艺术的多元脉络。”
本书内容超越普通的电影评论,将电影与理论做了简明有效、深入浅出的嫁接,对于想要提升电影认知的影迷读者,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同时本书又以敏感的触觉去体味每一部作品中浸透的动人情绪和细腻变化,去感受电影记忆带来的宝贵感官体验,形成了兼具学术研究和个人情感思索,将宏观视角和微观体验共熔一炉,以创造性的挑战意识颠覆常规认知并以犀利观点进行批判的独特文风,从中我们得以窥见一条延伸至外部世界的的电影思维之路。
11
《启示哲学(上卷)》
作者:[德]谢林 著 王丁 译
“汉译“谢林著作集”又一力作,展示了谢林对宗教哲学的独到理解。”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最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刚教授主编的“谢林著作集”之一种。该系列以谨严的译笔和可靠的学术水准,近年来已得到学界的肯定。中译本《启示哲学》分为两卷,本书为下卷,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从神话到启示的过渡;2.对原初逻各斯的讨论;3.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生存-历史哲学解构与重构。
12
《所有权的终结 数字时代的财产保护》
作者:〔美〕亚伦·普赞诺斯基
〔美〕杰森·舒尔茨
赵精武 译
“网络平台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攫取商业利益,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收益?”
本书结合时事热点,聚焦“在数字时代里,如何保护自己的数字财产”这一核心议题,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易忽视的侵犯个人财产所有权行为条分缕析。当技术革命正在逐步消融传统的所有权概念,数据无法被排他性地占有,注册、付费、订阅等产业服务模式推翻了数据所有权的实践基石。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种“所有权终结”的趋势呢?
於兴中、龙卫球、张平、高圣平、宋华琳五位教授联合作译推荐,一定会带给你一些关于新时代数字经济的思考。
13
《普通法简史》
作者:[英]哈利·波特
武卓韵 译
“哈利·波特”施展“魔法”,一卷讲透普通法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一部以普通法为“主角”的传记。
普通法犹如英国政体的脊梁。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因普通法而强大,而普通法亦被视为“英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之一”。从诺曼征服之前,到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的逐步发展成熟,直至光荣革命之后,普通法走过的历程串联起了整部英国史。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源于特定历史文化的孕育,经由波折不断的青葱岁月,终于呈现出今日的成熟从容。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完整清晰地呈现了一次关于普通法历史的知识溯源。
14
《精英的兴衰:基于理论社会学的考察》
作者:[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李立丰 译
“奉献‘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的睿智哲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思考精英现象的佳作。”
本书收集了意大利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有关精英理论的两篇长文:《精英的兴衰》和《意大利的议会体制》;以及由瑞典社会学家泽特伯格撰写的导言。
《精英的兴衰》一文细致阐发了帕累托本人的精英循环理论。他通过五个部分,论述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帕累托从理论社会学角度观察社会的流动机制,并颇具创造性地分析了宗教、理性对于这种流动现象的作用。《意大利的议会体制》是精英理论的具体应用。帕累托以意大利议会为考察对象,夹叙夹议,文风生动。
帕累托的这两篇论述篇幅不长,均为数万言,但在他的众多著述中,是具有代表性且流传较为广泛的佳作,简洁明了、层次清晰地陈述了他颇具影响力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较强的可读性。
15
《黑金:咖啡秘史》
作者:安东尼·怀尔德
赵轶峰 译
“一部揭秘咖啡黑暗面的全球史,有料又有趣。”
当下很多人每天都要享用的咖啡,通常被视为石油之外有价值的合法贸易商品,然而围绕咖啡业的惊人资本剥削和殖民主义往事却鲜为人知。本书讲述了咖啡近五百年的历史,讨论了咖啡的全球供应以及咖啡贸易对英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影响,包括许多有趣的话题,比如拿破仑与咖啡、革命与咖啡馆、中国茶叶与咖啡的比较。作为一名咖啡贸易商兼历史学家,本书的作者安东尼·怀尔德抽丝剥茧,揭开了过去五百多年间蒙在咖啡之上的,由炼金术、政治、科学、诗歌、奴隶制等线索编织而成的神秘面纱,将咖啡灰暗的殖民地时代的往事与其在当今世界上充当的发人深省的角色联系起来,使围绕着咖啡业的令人震惊的资本剥削和殖民主义运作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16
《大地之泣:印第安战争始末》
作者:[美]彼得•科曾斯
朱元庆 译
“全面呈现了‘一段美国官方刻意淡化甚至试图抹去的历史’!”
本书是美国当代非虚构历史写作大师、独立学者彼得·科曾斯关于印第安战争的力作,全面记录了19世纪后期北美大陆西部广袤区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印第安战争”。
19世纪美国向西部开疆辟土的历史,全程伴随着与印第安原住民激烈的武装冲突。这些规模大大小小持续数十年的武装冲突,被后世总括为"印第安战争"。
本书以充实的史料,客观的视角全景式记录了“印第安战争”的缘起、发展、高潮与落幕,从中可以看到印第安原住民明知无济于事但为保卫家园而不得不进行的悲壮残酷的抗争故事。被《泰晤士报》评为2016“年度历史图书”,被史密森尼学会评为2016“年度历史佳作”。正如书名所言,大地之泣,读来令人动容。
17
《合同的完美设计(第5版)》
作者:〔德〕苏达贝·卡玛纳布罗
李依怡 译
“德国法学教育实践‘合同设计’的简明教程,所涉内容用作法律实务培训颇为恰当。”
“合同设计”这一概念源于德国法学的教育实践,是德国“预防性法学教育”的核心部分。所谓“预防性法学”,即指当事人事先通过一定的行为(如“合同约定”),以预防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目前,无论是“预防性法学”还是“合同设计”,在中国法学学术界和实务界都罕有提及。但是,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合同设计”终究是一个绕不过的课题。
本书涵盖:合同设计导论、合同谈判、一般交易条款的设计、动产取得的合同设计、债的担保的合同设计、不动产取得的合同设计、赠与情形的合同设计、劳动法中的合同设计和公司法中的合同设计等内容。语言平实易懂,且有丰富的典型案例、合同草案予以辅助,通过理论概述与示例分析,阐述了合同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读者了解“合同设计”这一主题提供了很好的入门知识。
18
《海洋的子民》
作者:[美]克里斯蒂娜•汤普森
李立丰 译
“贾雷德·戴蒙德的名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与西蒙·温彻斯特的经典《太平洋》的完美混搭!”
本书是一部兼具历史通识与科普新知两大特点的大众读物。
在遥远的过去,波利尼西亚人来到太平洋偏远的岛屿群,广为分布,展开了一个北抵夏威夷、西至新西兰、东到复活节群岛的广阔三角形。在欧洲探险家的船队到来之前,他们曾是住在那里的唯一人群。最早的波利尼西亚人是如何找到并扎根于这些辽远广布的岛屿?没有书写或金属工具的人们,如何征服世界上最壮阔的海洋?这个难题,即是在十八世纪出现的著名的“波利尼西亚起源之谜”。众多航海探险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围绕这个疑问,三百年来讨论不休。
本书作者通过详尽的研究与调查,精采地融合了历史、地理、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和航海学知识,将波利尼西亚之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19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
作者:曹寅
“一本精美小书,带你揭秘亚洲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曹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多年来思考近代亚洲城市变迁,用生动细节剖析西方基建带来的亚洲社会剧变,以及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全新重塑。在本书中,他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20
《律师职业的起源》
作者:黄美玲
“一场耗时数年的研究,追根溯源地去了解何为‘律师’。”
律师职业的起源可溯及古希腊。对律师职业起源和发展进行制度史考查,不仅是为了描绘律师团体甚至是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历史,同时也希望借此梳理权利辩护的历史和诉讼程序的历史,彰显法律职业、诉讼机制与市民权利之间的联动关系。
从法律史的角度分析律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罗马时期的社会政治史和法律文化史,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反观我国的独特视角,为对律师学理论展开体系性思考寻找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从而把握律师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深化律师制度改革贡献历史才智,并为当下司法改革和国家治理中的法律职业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本书的主旨决定了研究的出发点必须是一手的原始文献,作者选取了卷帙浩繁般古代希腊罗马的法律、历史与社会的文本,通过翻译和整理后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将其中的重点片段附录在书后。
##20220618
本期活动
本次年度好书中,有没有你读过或者感兴趣的书呢?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由其任选赠出书单中的一本。
当当
文轩天猫
5折起
全店满300立减80
京东
每满100-50
当当优惠码:A3J28A ,使用门槛:400-60,有效期:6.13-6.20,数量有限用完即止。
-End-
编辑:欣悦 黄泓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夏日炎炎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