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兴戴啊?里边水太深怕你把握不住
今年的315晚会让“老坛酸菜”一夜之间跌入谷底,与此同时一同被曝光的还有翡翠直播乱象,因为老坛酸菜的“珠玉在前”所以相对被忽视。
那些号称珠宝世家、业内人士的资深直播人,身份是假的公司是假的,发出的货物和展示的更不是一回事。
而所谓的翡翠直播越境交易,从现场的布景到路过的围观群众再到让人上头的现场砍价,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愿者上钩。
为了让这出好戏以假乱真,自然少不了主播一惊一乍地疯狂自刀,几十万的翡翠原石卖一万多也要让利家人,然后假同行出来生拉硬拽,假粉丝则在直播间歇斯底里。
玉石生意漫天要价的背后,也离不开关于玉石的那些诡异的传说。最常见的是,“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辈子。”人和玉气息相通,一旦玉具有了灵性,就能帮主人抵挡祸患。
据说遇到一些意外,人没事、玉碎了,这就是玉在帮人挡灾,“懂玉”的人还会好心提醒你,不要戴不属于自己的玉,因为它并无此种神效。
如果说这些还算是自我安慰的无伤大雅,那有些传闻则越传越邪乎,譬如说戴玉看缘分无缘的话反受其害,譬如说古玉血沁可能会带来疾病和梦魇……
戴什么,怎么戴,这禁忌可也太多了吧?但是其实吧,古人虽然爱玉、崇尚玉,并没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说法,许多忌讳只是人云亦云的危言耸听,但是也和玉的历史不无关系。而把玉和君子之德结合起来观照的方式,则给人以特殊的启发。
01
关于玉的那些事儿,从巫玉、史玉到德玉
礼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内容,孔子在总结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礼制的基础上,将“礼”确立为其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玉和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其实在孔子之前,玉石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1. 史前时期:巫玉传统的兴起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用玉传统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玉器的萌芽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玉器的发展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则形成了用玉的第一次高峰。
在这一波用玉高峰中出现了多个用玉中心,邓淑苹将其概括为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三个源头,即:以红山文化与大汶口及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区”以及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华西区”。
从各自的器物种类乃至玉石原料来看,上述三个用玉传统无疑是独自发展起来的,但也表现出相当的共性,即三个地区的玉器均呈现出礼仪用器与日常生活用器的明显分化,具体而言,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的琮与钺,华西地区的琮与璧均体现出超越一般器物之上的尊崇地位。
玉猪龙,藏品来源:大连文物艺术品收藏鉴赏研究会收藏。
良渚文化在这一方面又表现得尤其突出,不仅出现了琮、钺这样的主礼器,而且它们与至高无上的神人兽面纹形成了稳定的搭配。从这层意义上讲,良渚玉文化堪称同时期三大用玉传统中的最高峰。
玉本是“石之美有五德者”,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生活在石器时代,最容易滋生出“石崇拜”。对各种石料的特性也最为了解,由此对“石之美”者情有独钟并用以装饰自我几乎是人类的本能。
史前时期装饰用器与礼仪用器并重局面的形成其实是古人“推己及神”的具体表现。古代先民自然要把自己眼中最美好的事物贡献给神灵,以满足神灵的各种感官欲望——车马、服饰、音乐、牺牲、粢盛、酒醴和珍玩皆由此而起。而在史前时代,最美好圣洁的 “珍善”非玉莫属,所以玉器成为最早的礼器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事神活动在早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巫。巫者,掌握沟通神灵的手段,其中最主要就是“以玉事神”。
因此,我们不妨称史前的玉礼器为古之巫玉,而以这种眼光审视红山的玉猪龙和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便会发现它们无不充满了史前巫术气息。
2.龙山时代:巫玉传统向史玉传统的转变
伴随着良渚与红山文化的衰落,黄河上中下游的齐家、陶寺、龙山诸文化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均发展出发达的用玉传统。
龙山时代用玉传统的一个显著变化,即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盛行钺、刀、牙璋等显示世俗权力的玉礼器,旧传统的典型器物琮与璧则流行于华西地区的齐家文化,而新兴的石家河玉器传统则充满了巫玉之风。
石家河玉器造型丰富,包括人物形、动物形和几何形等
换言之,在龙山时代出现了新旧两种用玉传统对峙的形象———以陶寺、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玉传统和以齐家、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巫玉传统。
在中国早期社会,巫、史本为一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巫发生分化,形成了“祝宗卜史”四官——祝掌祭祀,宗掌世系,卜掌占卜,而史掌记事。由巫而史,固然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但实际上代表了神权向王权的演变。
巫的主要职责是事神求福,反映了神权在社会生活中仍居于主要地位,而史的职责则如司马迁所说,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即既要通天道,更要知人道。
一言以蔽之,史官的根本职责在于“资政”,因此必然重于人事而慢于鬼神,相应地,作为事神求福的主要手段——祭祀,其主要功能也转变为观射父所说的“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国语·楚语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巫玉传统反映的是神权高涨,而史玉传统折射的是王权的崛起。
3.夏商周:德玉传统的确立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中玉戚与牙璋无疑占据了最为显著的地位。牙璋的出现可谓是石破天惊,这种造型奇特的器类必然是出于某种礼仪需求而特意设计的,因此它只可能来自一个源头而不会是不同区域各自发生的。
就目前材料而言,虽然豫西地区出土牙璋的数量及其年代均居于弱势地位,但有学者坚信所谓牙璋就是夏后氏的核心礼器———玄圭。随着夏文明的强势扩张,玄圭也散布到四夷,如陕北、山东和成都平原。
汤放夏桀,殷商王朝对夏代玉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夏代的牙璋被商代的玉戈所取代。牙璋是夏人的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而玉戈则是商人的玉圭。经过夏商王朝的更替,圭作为主礼器的地位得到继承,但在具体形制上又有创新,这是夏商礼制损益的具体表现。
商代的玉戈
更重要的是,随着玉戈(圭)地位的进一步稳固,玉钺(戚))在商代趋于式微,无论在数量还是体量上,商代玉钺均远逊于同时期的玉戈。不仅如此,商代玉戈似乎已经有了等级差别,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拥有的玉戈体量也越大。
概言之,史玉传统在夏商两代得以稳固与发展,其标志就是玉圭(具体器形即牙璋与玉戈)逐渐成为压倒一切的主礼器;与此相应的是,玉琮这种历史悠久的巫玉在夏商时期则趋于消亡。圭兴琮亡的背后正是王权对神权的压倒性胜利。
玉琮王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为礼器或财富象征,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琮王”。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王克商于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在于殷周王朝的更替,而在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以及由此奠定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礼乐基因。
礼既兴,则礼器作。虽然自夏代以降,青铜鼎彝已经成为贵族们的新宠,但严格地讲,鼎俎笾豆皆是行礼之器,而非敬献给神灵的礼物,事神求福的礼器依然非玉莫属。
最能代表周代玉文化发展高度的是寓玉以德,从而缔造出中国古代用玉传统的最高峰——德玉传统。周人德孝并称,德以对天,孝以对祖,故“有孝有德”(《诗经·大雅·卷阿》)是贯通周代文明社会的道德纲领,也是周代维新在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礼记·聘义》载孔子之语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君子与玉何涉?关键就在于它们各有其德——玉是自然界中最具天地之德的圣洁之物,而君子则是人世间道德的化身,于是玉与君子可以互喻,故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秦风·小戎》),中国玉文化中的德玉传统也由此而生。
孔子曾经感慨,“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礼记·表记》)。就中国早期玉器而言,夏商的史玉传统与周代的德玉传统,均无愧于“至矣”的评价。
而两周以降的玉器与玉文化,或不如虞夏之质朴,或逊于殷周之文质彬彬,因此就总体而言,玉文化在周代以后是损多而益少,再也无法重现三代玉器的荣光。
所可幸者,华夏民族崇玉、爱玉传统得以延续和保存,而所崇者皆系于玉之德,这即是中国用玉传统中永恒未变的因素。
02
玉石是玉还是石,古人那里就大有讲究
一块玉原石,一刀切下去,可能出现成色好的玉石,也可能什么也没有。有人暴富,有人却血本无归,你见过这种惊心动魄的“赌玉”场景吗?
由于尚无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测定矿石里玉的形状、大小等,因而“赌玉”多带有豪赌和运气的成分。
而在界定真玉和假玉的问题上,学者也产生了争议。并且这种划分,有将现代矿物学观念强加给古人的嫌疑。
因此,玉器研究和鉴定在方法上,不能有超出古史研究一般原则,同样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不至于以今人之心来穿凿附会古人之意。
换言之,当我们要肯定或否定一件绿松石或玛瑙器是否就是古人所说的“玉”,只能从古人那里而不是从现代观念中来寻找证据。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
根据文献记载,在先秦两汉时期对玉石的辨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称为“相玉”,并已经有相玉、治玉的专业人士——玉人。
“相玉”是当时诸多“相术”的一种,至少在汉代,这些相术大抵上都已经总结出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了相玉的专书——《相玉书》,不过该书已经散佚。
《说文》玉部共收字124个,首字即是“玉”字,《说文》释之曰:
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
《说文》的释义可以看作是先秦两汉时人对“玉”的权威解释,由此揭示出玉在当时是被视为具有“五德”之美石这一事实,也就是说,“五德”是区分玉、石的标准,有之为“玉”,无之则为“石”,但归根结底“玉”只是“石”之一种。
《说文》释“玉”所提及的“五德”,如果抛开其中所附会的儒家观念不论,它其实反映的是玉石的物理特征:
“润泽以温”形容玉之润泽有光;“理自外可以知中”形容玉之整体细腻;“其声舒扬专以远闻”形容玉之清脆坚硬;“不挠不折”形容玉之韧性;“锐廉而不忮”形容玉之无柳无裂。
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时期,相玉是从玉石的色泽、质感、致密度、硬度和韧性等方面来着手的。
先秦两汉时期相玉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目测,二是耳听。玉石的光泽、质感、纹理结构和瑕疵的有无都是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而玉石因质地和纹理结构的不同,在敲击时必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故“玉德必征于声,于古尤然”。
但是由于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所以古人相玉大抵依赖相玉者的个人经验。而近代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要晚在清代咸丰年间才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因此,要真正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玉”的内涵,尚需要矿物学家对出土资料进行大量的检测和研究才有可能逐渐达到。
03
一入“玉”门深似海:古人痴玉的故事
中国人对玉的痴狂由来已久,其中最为今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慈禧太后与翡翠白菜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得到了一块极佳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闻心动之。于是假借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借口,想要夺得和氏璧。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但当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识破秦王并没有交换城池的想法,借口和氏璧上有瑕疵,顺利拿到玉,并以毁玉要挟秦王。
蔺相如以时间换空间,在秦王斋戒之时,令人将和氏璧连夜安全送回了赵国。玉在大国邦交间,竟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翡翠是慈禧最喜欢的玉石,“翡翠白菜”就成为慈禧太后最喜欢的摆件。“翡翠白菜”虽然品质不算上乘,但雕工了得, 整颗“白菜”浑然一体,雕琢而成,没有拼接其他材料。
与此同时,“翡翠白菜”寓意聚财、摆财、守财,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寓意吉祥、形象栩栩如生,深受当权者慈禧太后的追捧。于是很快翡翠身价不菲,引发收藏浪潮。
此外,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那玉看上去五彩晶莹剔透,竟是女娲补天时的一块遗石,因通了灵性,拜托一僧一道将其携入红尘。本无材补天,又成了富贵闲公子贾宝玉的命根子,因宝玉发狂还扔砸了几次。
特别的是,贾宝玉的“宝玉”与薛宝钗的“金锁”构成了“金石姻缘”,也成为书中极强的暗示。通灵宝玉成为串联全书的一个线索,可见其重要性。
##20220620
本期活动
让小北看看还有多少玉石爱好者?你们是如何看待玉的历史和传说的?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让我们一起聚焦中国精神的玉之品格。
著名考古学家关于上古玉文化的系统探索!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王钰莹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玉汝于成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