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外从幼儿园就开始训练,中国很多成人都分不清、整不明白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起点

2017-08-30 檩子、编程随想 鲁直

关注本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字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事实与观点搅不清,主观和客观混淆眉毛胡子一把抓,

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被洗脑和操控的根源。


鲁直按:

中国的很多问题,归根结蒂是人的问题。既然是人的问题,于是大家归结为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众口一词的大学教育问题。

但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大学教育,也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幼儿园教育就没做好!

曾经有一个故事,讲记者采访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先生们,问他们取得这些成就最应该感谢(还是最重要)的是哪里的教育和老师,结果出乎意外的是,很多老先生说,最重要的不是麻省哈弗,而是幼儿园——在幼儿园我学会了不要说谎、对人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分享、吃饭上厕所要排队等候、要遵守规则……

看看,我们多少中国人看了要汗颜,有多少成人能一以贯之做到这些?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很多乱象是不是就终结了、我们这个国度会好很多呢


无独有偶,我学《法理学》之前,曾以为都是些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后来学了才发现,那些原则、准则、规范,立法的初衷,那些厚厚的法典和冗长的条文所规定的,居然也都是类似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该学到和知道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从幼儿园就没教好不算是偏激吧。


当然,国外幼儿园所教的重要内容,除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一些我们自古以来就缺乏的,比如批判性思维,比如最基本的事实与观点的分际……


为什么国外孩子从小学习怎么区分 Facts & Opinions?因为这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想起一位小花生网友曾经告诉我的一件事儿。他说,他家小孩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经常做一种练习,叫:Facts and Opinions ,给小孩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让他们区分,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 (这是一个观点)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


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

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观点)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事实)

在海里会感到害怕(观点)... 



这张给小朋友做的海报特别能说明问题:


Fact(事实):

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Opinion(观点):

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之前我们专门介绍过 critical thinking - 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基本要求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


帮小朋友学会区分 Facts and Opinions,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为什么要区分呢?因为很多时候,观点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国外学校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和论文写作的时候,特别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文章中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


在我们的文化里,也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


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009ov9f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小视频,说明什么叫事实,什么叫观点 ... 


我们来看看国外小朋友是怎样去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的 ...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这个阶段,会让小朋友区分简单的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比如:


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实)

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观点)


还让孩子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比如: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在一所学校的一年级,老师用《三只小猪》这个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例子,让孩子分辨这个故事里,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这些练习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道理却不浅。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大灰狼是坏蛋,感觉事实就是这样,根本不用多想,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观点,并非事实。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 ...),或比较级形容词的(best, worst, greatest ...)的,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


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 ... 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儿(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专门学习 Persuasive Writing,直接翻译为“劝说性写作”,比较像咱们这里的 “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撑他们的观点。下面这种练习纸用的很多。


  •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 开篇句子 (Lead Sentence)

  • 原因(Reason)

  • 证据(Evidence)




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我们说话、写文章、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这都是最最最基本的出发点。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随便选了一天的《纽约时报》,问学生们这些问题:


1、你怎么确定这篇文章是新闻,还是观点?

2、所谓新闻 (news),和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到底有什么区别?

3、有哪些文章把事实和观点混起来了?

4、你觉得区分事实和观点容易么?

等等 ... 


学生们后来发现,其实把什么文章放在什么位置,《纽约时报》可是大有讲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实成分和观点成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区分。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最近的热点是美国大选,这是一所高中让学生做的一个练习:请仔细分析那些总统候选人说的话,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配合一些相关研究,来判断这些候选人的可信性。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PBS小游戏:Binky’s Facts and Opinions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在线小游戏,小朋友可以跟着这个游戏做一些 Facts vs. Opinions 区分练习,非常简单,但能帮孩子树立最基本的概念。游戏地址:http://pbskids.org/arthur/games/factsopinions/index.html



怎么样,这个概念是不是既简单又复杂?


从幼儿园到中学,一个小孩如果能一直有意识地去辨别别人的话里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是主观的看法,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不会更加清晰呢?


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你看,其实也一点都不难,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处处找到和孩子一起锻炼这种思维习惯的机会。


转自小花生网 作者檩子





批判性思维扫盲: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引子


  近期发了两篇博文《每周转载:关于雅安地震的种种乱象》《为了地震灾民——多些"监督问责",少些"煽情感动"》,引来不少读者留言。某些网友甚至在博客留言中吵了起来。据俺观察,有些参与口水战的网友,不善于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而区分这两者的能力,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之一。所以,今天花点时间,扫盲一下这个话题。

★为啥要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


  批判性思维的其中一个要点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
  但是质疑的方式,会因对象而异。不同的信息,你必须采取不同的质疑方式。甚至有些信息(比如某些"观点陈述"),你是无需质疑的(后面会介绍为啥)。
  但如果连"观点"和"事实"都经常搞混淆,又如何能进行正确的质疑呢?所以,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非常重要。

★啥是"事实陈述"?


  顾名思义,"事实陈述"就是把客观事实说出来。
  比如——俺这个博客是09年1月份开张的——这就是一个事实陈述。
  那么,什么才算"事实"捏?关键看它是不是具有客观性。不具有客观性的东西,不能算"事实"。

★"事实陈述"有啥特征?


◇无"对错"、无"好坏"


  前面说了,"事实陈述"就是把"事实"说出来。而事实本身就不存在所谓的"对错"与"好坏"。所以,如果你去评价某个"事实陈述"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会显得很荒诞。

◇有"真假"


  虽然"事实陈述"没有"对错"与"好坏"的概念,但是有真假的概念。这个应该好理解。符合事实的,就是"真";反之就是"假"。

  这里要提醒大伙儿注意了(尤其是搞理工科的同学)。很多人喜欢用"非真即假"、"非黑即白"的眼光看问题。在某些理工科领域,或许可以这么干。但是在社会学领域,最好不要这样。因为社会学领域的某些问题,会涉及到"灰色地带",无法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判定。

★"事实"的可验证性


  这里的"可验证性"既包括"证实",也包括"证伪"。

◇可验证,并且显然的


  有些事实属于很容易验证的,并且不易引发分歧。那么,针对这类事实的陈述,很容易就可以判断"真假"。比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可验证,但不显然的


  比如某人声称自己拥有多少总资产。这个陈述不是很显然,但如果非要查实,多花点力气还是有可能验证的。

◇不可验证的


  还有一些事实,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上,是无法验证的。
  比如发生在久远年代的历史事件细节(除非发明时光机,或者当时正好有外星人到访并留下记录,否则无法验证)。

★哪些"事实陈述"值得争论?


  刚才提到的三个类型:第一类,通常不需要争论;第三类,即使争论也不会有结果。
  所以,今后你如果要跟别人争执某个"事实陈述"的真假,先看看是不是属于第二类的。如果不是第二类的,还是省省吧。即使是第二类的事实陈述,也要看是否值得争论。只有性价比足够高的论题,才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争论。

★关于"事实陈述"的可信度


  要判断某个"事实陈述"是否可信,办法之一是你亲自去验证。
  但是这么干,比较费时费力。而且有的事实陈述,你是不可能亲自去验证的(比如对历史事件的陈述)。
  当你无法亲自验证的时候,就得换种方法——分析事实陈述的依据,由此来评估其可信度高不高。

◇依据的分类


  事实陈述的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手资料
  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就是说这个"事实陈述"是通过陈述者的感官直接获得信息。
  比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第N手资料
  所谓的"第N手资料",就是说这个"事实陈述"是从其它途径得到信息,然后再转述的。
  如果被转述的对象是第一手资料,那么这个陈述就是"第二手资料";以此类推。

  下面分别介绍两种依据的可信度问题。

◇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


  有句老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多人受到这句老话的误导,以为第一手资料就是可信的——其实未必。

  认知的偏差问题
  所谓的"认知偏差",就是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导致的偏差。
  比如当你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虽然是亲眼所见,但看到的依然是假象。因为魔术师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诱使你产生认知偏差。
  关于"认知偏差"的种类和成因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引申阅读《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里面提到了"选择性失察"和"首因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

  陈述者的诚信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导致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下降,就是陈述者本身的信用问题。
  假如某个人是个老骗子,那么此人陈述的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就要打个折扣。

◇第N手资料的可信度


  评价第N手资料的可信度,需要同时考虑两方面:
  首先,第N手资料需要依赖于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如果被依赖的第一手资料有问题,那衍生出来的第N手资料也好不到哪里去。
  其次,信息转手的次数越多,信息的衰减通常会越严重。

★啥是观点陈述?


  简单地说,就是陈述自己主观的一些东西。
  "观点"和"事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观点"受主观影响的,而"事实"不受主观影响。

★"观点陈述"的分类?


◇无需思考,得出的观点


  这类观点陈述,比较常见的有:感官体验、价值观偏好。
  感官体验,直接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得出这类观点是不用经过大脑的,类似于条件反射。
  价值观偏好,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等。一旦形成了某种价值观偏好,就如同思维定式一般。作出评价也是不经过大脑的。

  举例:
  今天很热(感官体验)
  喜欢喝XX饮料(价值观偏好)

◇经过某种思考,得出的观点


  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
  最不靠谱的,就是完全靠猜测(拍脑袋),然后得到某个主观臆断。
  好一些的方法还有:
  依靠归纳法,总结出某个结论。
  依靠演绎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某个推论。
  ......

★"观点陈述"有啥特征?


◇对于"感官体验"的观点


  完全不存在"真假"、"对错"、"好坏"。
  比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人会觉得温度高,有人觉得温度低。你不能说某个人是对的,另一人是错的。

◇对于"价值观偏好"的观点


  如果"价值观偏好"纯属私人领域,就跟"感官体验"类似,也没有"真假"、"对错"、"好坏"的说法。
  比如喜欢什么颜色的服饰、喜欢什么口味的食物、等等。

  但是,对于涉及到公共领域(比如政治领域、道德领域)的"价值观偏好",就会有"好坏"之分。
  如果某个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中,都得到赞美,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是"好"的;反之,都遭到批评就称为"坏"的。
  不过捏,能称得上"好的"价值观不多,能称得上"坏的"价值观也不多。大部分公共领域的价值观,都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这些价值观,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或某些文化中被赞同,而在另外的历史时期或另外的文化中,被排斥。比如"性取向"的问题就属于这种中间的灰色地带。

◇对于经过思考得出的观点


  这类观点,也会有"对错"之分。因为思考的过程是有可能出现偏差和谬误的。
  比如,用演绎法进行推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推理的逻辑谬误。
  比如,用归纳法进行总结的时候,样本的片面性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还有很多种谬误,恕不一一列举)
  

★哪些"观点陈述"值得质疑和争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大伙儿应该比较清楚了:对于"感官体验"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偏好",质疑是没有意义的、争论是没有结果的。
  可惜的是,很多天朝的网民非常热衷于这类争论。比如:不同明星的追星族会互相争论、不同球队的球迷也常互相争论、甚至不同品牌手机的粉丝也会互相争论。

  对于"经过思考得出的观点",这方面是可以进行质疑和争论的。但要注意两点:
  1. 要考虑性价比——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质疑和争论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
  2. 反驳别人的观点要讲究境界

  关于第二点提到的"境界",大伙儿可以去读一下保罗.格雷汉姆的文章《How to Disagree》。考虑到某些同学不喜欢读洋文,附上如下的中文图解。

作者:编程随想


本文转自公号 互联杂谈3 特此说明鸣谢





点滴进益,滴水成岩。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发请注明出处。

鲁直 │ 大时代的独立观察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