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接地气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值得学习!

2016-11-11 环卫科技网
点击“环卫科技网”关注我们

  金华的农村垃圾分类经验,个人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地气”,“会烂的”和“不会烂的”,用老人和孩童都能听懂的语言去做垃圾分类。说真的,城市里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连专业人士都是一头雾水,遑论普通市民。

  欢迎加入环卫科技网微信群请添加微信号133 2511 5891验证信息注明加群”


 ◆ ◆


  11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金华市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现场培训会,来自全国31个地区的代表到金华参观学习农村垃圾分类经验。金华究竟做了什么?竟然吸引全国各地的代表来参观?


  在金华的乡间,家家户户门前的绿色垃圾桶正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这是一只可分类垃圾的桶,大桶里面有两个小桶,会腐烂的剩饭剩菜倒进绿色的桶里,不会腐烂的则扔进灰色的桶里。

  正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掀起了金华农村的“绿色革命”。正如市委副书记陶诚华所言,金华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不是做单独的“盆景”,而是做处处可学、可做的“风景”,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个问题农村垃圾该往哪里去?


  在去年消灭垃圾河大会战中,全市河道流域共清理出垃圾50多万吨。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这些巨量垃圾不仅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道民生考题: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大量农村垃圾往哪里去?

  金华农村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金华市本级每天产生约900吨生活垃圾,其中540吨来自农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按照十八里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还有5.8年时间将全部饱和,在现有条件下,在市区范围内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选址非常困难。而垃圾焚烧则会增加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对金华这样一个地处盆地的城市来说,增加垃圾焚烧量也不是最佳选择。

  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2014年5月,市委、市政府以农村为突破口,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探索。“之所以选择农村试点,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市农办副主任邵旭东说。

  为提高说服力和可复制性,市区选择了工业主导、农业主导、城郊接合部三个不同类型的乡镇进行试点,其他县市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若干乡镇进行试点。

  不到一年的时间,垃圾分类试点就从最初的3个乡镇扩展到如今的99个乡镇。截至目前,全市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已遍布各县(市、区),共1819个行政村,受益人口上百万,半数农村人口参与其中,垃圾同比减少近七成,金华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垃圾分类减量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新路子。

  4月14日,我市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一个样本农村人居环境大变样


  垃圾分类,城里至今没有做到的事情,农村是怎么做到的?

  后余村是金东区澧浦镇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走进村里,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踪迹。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都说,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是最好的见证。“过去,垃圾都是在自家房前屋后乱堆放的,每到夏季蚊虫乱飞。”村党支部书记余进飞说,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后,给村里的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家每户都发了一个带编号的分类垃圾桶,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并进行二次分拣。”

  琐园村因明清古建筑群远近闻名,可村民随处乱丢垃圾的习惯曾让住在村口的徐寿媛很是头疼。“以前门口很脏,一天要扫好几遍,现在好多了,大家都会自觉把垃圾扔到分类垃圾桶。”说话间,70多岁的村民宋彩花走了过来,一边吃着甘蔗,一边把甘蔗渣攥在手里,然后扔进门口的分类垃圾桶,“现在村里都这么干净,不好意思扔地上了”。

  “以前有领导到我们村检查工作时,我都要提前把地扫干净,实行垃圾分类后,随便什么时候来我们村,地面上基本看不到垃圾。”后余村保洁员张小凤说。

  “我们亲身感受到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是垃圾分类最大的受益者,自然会用行动支持,现在扔垃圾前我会先想一下,到底该放进哪一个桶,分类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东张村村民刘爱芬的话道出了垃圾分类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一种算法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2014年下半年,作为永康市垃圾分类试点镇,花街镇6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处理。经初步测算,该镇实行垃圾分类后,一年可减少垃圾1.2万吨,节约垃圾清运费30万元,节省补贴支出24万元,节约河道保洁承包款20万元。

  “农村垃圾分类的好处不光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市农村践行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作为垃圾分类的亲历者和实践者,金东区委副书记陈峰齐直言。

  经济账是可以算出来的,生态账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邵旭东算了三笔生态账:一是垃圾减少了,据环卫部门统计,市区竹马、澧浦、洋埠三个试点乡镇去年上半年垃圾量分别为714吨、8184吨、1600吨,下半年分类后分别减少到246吨、2784吨、600吨;二是延长了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据测算,如果市区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每年可减少垃圾14万吨左右,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5.8年延长到10年;三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一年减少14万吨垃圾,可产出有机肥2.8万吨,减少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土地板结,提升了土地肥力。

  在金东区塘雅镇的铁路沿线,一排多格式小房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该镇党委书记王新勇说,这是该镇8个邻近村联合建设的太阳能堆肥房,“堆肥房选址比较敏感,8个村联建,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30%,节约土地资源70%,也方便管理。”

  太阳能堆肥房是垃圾分类减量的终端处理设施,全面推广是否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邵旭东说,垃圾分类需要财政投入的主要有两笔钱。一笔是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分类垃圾桶、垃圾车等设施,这些是一次性投入,平均每个村大约需要11.2万元,目前市、区两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每个村10万元建设经费,加上有些村采用合建统筹等形式,建设资金基本可以满足。另一笔是保洁员工资、堆肥房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市、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保洁员的工资也基本能够保证。

  邵旭东介绍,在看到财政增加开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节约开支的部分,如市区农村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按照减量70%计算,原先用于垃圾转运和处理的费用七成可以节省下来,大约每年在4100万元。


  一套做法简单易学可推广


  常听到有人议论,垃圾分类好是好,可怎么分类是一门技术活,城里人都做不好,农民怎么能做到呢?

  我市在总结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农民日常习惯,以“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为标准,将垃圾分为两类,农民对这种两分法容易接受,且简单易操作,每家每户基本都能够做到。

  在实践中,金东区农村垃圾分类办副主任王瑞良总结了一套做法。“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语言。”农民都知道,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碎末等“会烂的”能堆肥,塑料、玻璃、金属等“不会烂”的不能堆肥,“会烂的,扔到绿色的桶里;不会烂的,扔到灰色的桶里。”只要这样讲,大部分农民都能听得懂记得住。

  农户分类是源头,要达到真正可以堆肥减量的效果,保洁员二次分拣必不可少。岭下镇柿树塘村垃圾分拣员陈桂仙每天都要拿着铁夹挨家挨户地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她还经常上门示范具体操作,并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在金东区的很多村庄,为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村口大多设置了“笑脸墙”和“荣辱榜”作为激励和督促。金东区农办主任傅得芳表示:“农村是个熟人社会,谁家上了‘促进榜’会觉得难为情,下次就会努力整改。”

  堆肥是垃圾减量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农村可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能发酵的堆肥房,另一种是机器发酵的堆肥站。

  太阳能堆肥房投资省,运行成本低,不足之处是出肥慢,堆肥过程中会产生蚊蝇和臭气。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春节前,市治水办在后余村试点,利用浙江大学研发的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大大缩短了堆肥时间。在后余村太阳能垃圾堆肥房,经过40多天的发酵,堆肥池里的垃圾已经变成棕色的有机肥。

  浦江县郑家坞镇则在人口集聚的12个村采用机器发酵集中堆肥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经过设备发酵后,一周就可以转化为有机肥。”该镇党委书记陈炜说。

  垃圾分类的效果不仅让试点村尝到了甜头,也让一些尚未纳入试点的村为之心动。婺城区箬阳乡因地处偏远,垃圾运输较为不便,当听说垃圾分类可以就地消化时,立即挨家挨户动员,让村民加入垃圾分类行列。

  婺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是我市垃圾分类的先进村,村里垃圾分类减量可以达到90%。该村党支部书记姜宝钗认为,金华农村垃圾分类的做法服农村水土,只要宣传到位了,激励措施完善了,不仅能做,而且能成。


  一系列制度体制机制保长效


  每天一早,金东区塘雅镇塘二村调解主任黄朝阳都要骑电动自行车在村里转一圈,去自己联系的居民家中看看垃圾分类是否到位。作为塘二村第三网格组组长,今年他又多了一项日常工作,对村里30户100多人的垃圾分类进行宣传、指导和监督。

  自金东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以来,塘雅镇创新性地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推出以“镇、村、片、组、户”为单位的“五级联创”工作法,将责任层层分解、层层监督。“我们对镇里48个村进行了充分摸底,然后以村为单位,划分出管理片区,建立网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农户,进行挨家挨户的宣传和监督。”该镇党委委员傅得余说,任务分解后,网格图张贴在各村村委会办公楼,谁家垃圾没分类、不到位,就找网格长。#p#分页标题#e#

  在这场全市农村的“绿色革命”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掀起“比美”浪潮。金东区以考核为抓手,探索建立了针对乡镇、村、保洁员、农户、党员等不同群体的六项制度;义乌市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把生活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纳入“五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金华开发区通过“小手拉大手”,动员在校学生争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婺城区建立农村卫生费收缴制度,营造了“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东阳市则采取不定期暗访督查,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常态化……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好,废物也成宝”……而今,在我市农村,关于垃圾分类宣传的标语随处可见。这背后是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变、村民卫生意识的大幅提升和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