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垃圾分类以人为本到底有多重要
垃圾分类是一个火热的话题,从去年习总讲话,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推进垃圾分类。但是垃圾分类怎么推?为什么下功夫不少却总是不见效?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垃圾分类最需要的是什么?
欢迎加入环卫科技网微信群,请添加微信号130 0659 0068,验证信息注明“加群”。
垃圾分类问题说了多年,各式各样的垃圾桶换了好几拨。但是,能将垃圾分类坚持下来的小区却并不多。最近,有市民向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反映:都知道垃圾分类是好事,但为何执行起来却这么难呢?
新垃圾桶带来新问题
从去年开始,有些小区出现了一种新式的垃圾桶,它在原先的分色垃圾桶外,加了一个流线型的铁皮壳子,将垃圾桶密闭起来,居民们扔垃圾的时候,踩动下方的踏板,铁壳正面的盖子就会打开,居民们便可将垃圾按照原先的分类,投入对应的垃圾桶内。
起初这样的设计大家觉得不错,垃圾桶密闭了,比以往美观、卫生,且避免了老的塑料垃圾桶总是盖子大敞的情况。可时间长了,问题随之而来,铁皮外壳反而成了垃圾桶的负担。首先,居民们发现,扔垃圾时,这个垃圾桶的盖子正对着人脸,盖子打开后,异味扑面而来。其次,垃圾桶的盖子是向内侧开的,当清运不及时,里面的垃圾太多时,盖子就卡住打不开了。再次,铁壳子的盖子在关闭时,会发出很大声响,几乎全楼都能听见,有人觉得扰民。
这高大上的分类垃圾箱脱离实际,不符合居民的使用习惯
记者体验时发现,这样的设计的确不符合居民扔垃圾的习惯。平时人们扔垃圾,都是出门时随手带下去的。有的厨余垃圾,垃圾袋上不免有油污,大家都是捏着塑料袋的“耳朵”,到垃圾桶旁一撒手就完了,油污沾不到手上。可现在这种垃圾桶,得上手把垃圾袋推进垃圾桶里。
由于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批看似“先进”的垃圾桶,反而让人们望而却步了。不得已,有的小区物业在铁皮壳子垃圾桶前,又放了一个以前使用过的塑料垃圾桶。结果呢,塑料垃圾桶里的垃圾堆得小山一样,就更别提分类了。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北京有部分小区,到现在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对此,八里庄东里的居民就挺有意见。有居民反映,八里庄东里51号楼共有八个单元门,楼前有两个灰色的垃圾桶,其中一个已经破损。居民们说,一直以来,小区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垃圾多得装都装不下,还怎么分类啊?”
垃圾分类误区不少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么多年了,北京的“垃圾分类”似乎一直在围绕着这两个点做文章:垃圾桶的形式,以及让颜色和标识更加醒目;一再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记者走访了多个社区发现,尽管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垃圾分类。比如,在厨房削个苹果,苹果皮算厨余垃圾。而在厨房剥花生,花生壳就不算厨余垃圾,属于其他垃圾。垃圾分类看似简单的事,可要学的东西却很多。
“咱老百姓又不是专业人士,老说什么可回收资源、厨余垃圾,哪儿分得清楚啊?”居民们的话不无道理。想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不可能靠宣传口号和摆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办到的,还有很多配套工作需要做。
市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垃圾分类的源头,不在垃圾桶上,也不在百姓需要转化的意识上,而是在分类方法的制定上。垃圾分类没有更人性化的分类办法,人们就很难去执行。
将垃圾分类简单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环卫集团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称之为“e资源垃圾智慧分类综合服务平台”。
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居民们正在试用这种新方法。记者在小关街道的一些社区看到,居民们下楼时拎着些垃圾,其中带汤汤水水的湿垃圾算一袋,依照旧习,可以在不沾手的情况下,丢入厨余垃圾的垃圾箱。旧报纸、废瓶子则打捆扔进了旁边的铁皮柜子。厨余垃圾的垃圾箱上有个刷卡的地方,居民们手里打捆的旧报纸上,还贴着二维码。
居民们在“e资源”注册账户以后,会拿到一张卡和一些不干胶二维码,扔垃圾时,在厨余垃圾的垃圾箱上刷一下卡,可以得到积分,贴着二维码的废品,则由环卫工作人员负责扫码,根据重量,居民们同样可以得到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大家的积极性也有了保障。
记者询问,说起注册账户、二维码这样的事,老人们是否会头疼?居民们的反映则是还好,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由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来解决的,大家比以前要多做的事,就是往垃圾袋上贴个“码”而已。“我们能分清哪些垃圾是带油带水的,哪些是废品就行了,这比原先老提什么‘可回收、再利用’强多了。”
环卫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居民家里有比较重的废品,带下楼比较费劲,他们还会主动上门回收,居民们也不用担心垃圾分类不够细致,大致归类就好,因为工作人员每天在清运垃圾时,还会再分拣。“一天清运两次,清运量如今也有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目前居民们也有不少建议,比如,为什么不将这些垃圾桶的标识,就改为干垃圾、湿垃圾、废品,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呢?再比如,废品回收的柜子入口有点高,能不能再调低点呢?工作人员称,目前这些垃圾箱是“e资源”的第4代产品,在今后的研发中,人们的所有建议都会考虑进去。
垃圾分类要让百姓得实惠
记者在和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聊起“e资源”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这项服务目前已在北京8个城区800多个小区推行。
“将垃圾分类的概念尽量简单化,并尽快付诸实施,在不占用空间的情况下,尽快回收垃圾,而且还能让老百姓从垃圾分类中得到实惠。”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说。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景一鸣 陈圣禹
关于垃圾分类,我们需要做的三个检讨
作者:郑振涛
北京晚报给我们讲述的这个关于垃圾分类的事例告诉我们,抓垃圾分类,以人为本究竟有多重要,任何一个细节的考虑不周,都有可能导致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降低。
“都知道垃圾分类是好事,但为何执行起来却这么难呢?”
首先我们要检讨,我们制订的垃圾分类方法真的具备可操作性吗?我们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是否考虑到了与本地的垃圾末端处理方式对接?如果没有,那么垃圾分类注定是要失败的。就像目前常见的“干湿两分”,如果不具备湿垃圾的处置能力,“两分”有何意义?必然导致“居民分类,环卫混装”,这种现象对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具有极大杀伤力,同时还落下了政府不真心搞分类的口实;
第二,我们仍要检讨,垃圾分类设备设施的设计、选材和制造,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考虑到了他们的使用者——居民和一线环卫工人在投放和收运垃圾过程中的便利性,从这篇文章,以及笔者日常的观察来看,我们做的并不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我们还要检讨,垃圾分类依靠积分奖励还能走多远?北京也在试行积分奖励制度,这制度其实并不新鲜。但正如上海市容绿化局总工程师唐家富所言,“愿意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即使没有积分和奖励,也会参与。而更多的市民对奖励没有太多兴趣,给更多奖励似乎也不能提升积极性。”积分奖励已经走到终点,其实,当前垃圾分类最需要的是将生活化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动员纳入到依法实施的轨道上,通过强制依法实施以使居民及物业等个体与单位形成垃圾分类习惯。立法难,执法更难,但垃圾分类需要迎难而上。希望今年将出台的垃圾分类强制制度能够带来突破。
看了北京晚报的新闻,有感而发写了几个字,不全面之处,欢迎各位大咖留言交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