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诸大建:上海垃圾问题正处在关键节点

康恒环境 环卫科技网 2021-05-30


验证信息请注明“加群,姓名-单位-职务”

(微信同手机号13325115891



诸大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以下为演讲摘录

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共有17个,其中第12个是“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直接面向全球日益突出的垃圾问题,可见垃圾围城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今天,我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谈。

 

垃圾问题其实存在两个全生命周期,一个是狭义的废弃物的全生命周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到处置。目前,上海市颁布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是针对垃圾处理的这些具体环节展开的。另一个则是广义的物质的全生命周期,物质从开采使用,原材料提取,制造成产品,消费使用,到最终作为废弃物被扔掉的过程。我们关注垃圾分类之余,也应该思考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减少垃圾的可能。

解决中国目前的垃圾问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我对全球排名前四的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进行了综合比较,比较范围包括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土地稀缺性、民众生活习惯、垃圾结构等各项指标,最终发现,东京作为上海的对标城市最为合适,两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东京的垃圾处理经验可以带给上海一些启发。

 

衡量城市的垃圾与经济关系,有一个垃圾生产率的概念,也可以称为垃圾的经济密度。2018年,上海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人均垃圾产出高于1公斤,已跨入高收入高垃圾的行列。对比东京在人均达到2万美元时,人均垃圾产出也达到了1.6公斤的高位,这时,垃圾革命开始,人均垃圾产出出现了拐点。经过30余年的努力,目前东京的人均垃圾产出仅为0.8公斤,进入高收入低垃圾的循环性社会。目前上海也站在GDP 2万美元这个关键节点,我们应该对垃圾处理问题进行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思考。

 

那么,东京是如何完成人均垃圾产出锐减一半的垃圾革命的?

东京垃圾革命的初级阶段是1960-1970年代。在这一阶段,东京以垃圾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当时,东京的全部垃圾都送到江东区等海湾地区进行填埋,江东区的民众发出了反对声。东京都政府、各区政府、老百姓共同参与制定了一项规定:23个区各自处理自己的垃圾,采取焚烧模式,再由东京都政府统一填埋炉渣。从那时起,每个区都开始建造焚烧厂,迄今为止,东京都23个区共有21个焚烧厂。目前,上海的垃圾处理还是以填埋为主。


1980年代,东京从垃圾混合走向垃圾分类。但是当时的分类非常简单,只分成可燃垃圾与不可燃垃圾两类。其中可燃垃圾是焚烧处理,不可燃垃圾以填埋为主。上海也走到了这一步。2019年1月,上海颁布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垃圾分类标准,实行生活垃圾四分法。中国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和经验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湿垃圾处置方面还有待检验,干湿垃圾分类可能存在两个难点:一是群众在分类投放上的难度,二是湿垃圾分类处理的投入产出对比,如果投入的成本高于回收利用价值,那么干湿垃圾的分类将难以持续。另外,国内外目前没有大体量处理湿垃圾的成功先例,如何找到厨余垃圾处置的中国模式,对干湿垃圾分类是一个重大挑战。

 

此后20年,以可燃、不可燃垃圾分类为起点,东京开始进一步区分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现在,日本的生活垃圾是五分法,即除了有毒有害垃圾外,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大件垃圾,这是多个发展阶段累积而来的结果。

 

东京垃圾革命的高级阶段是2000年以后。这时,日本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概念,目标是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率、降低处置量。从物质流的全过程减少垃圾量,解决垃圾分类之前的垃圾源头减量问题。 

目前,上海站在垃圾革命的起点上,我们确立了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未来结构,垃圾分类也在全面推进中,下一步,如何从广义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待垃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文章来源:康恒环境


· END ·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