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茅盾先生亲笔手札入藏无锡博物院,这字写得好牛!

江南晚报


茅盾,不是矛盾

今天小编先要做回文学“科普”

为纪念这位中国近现代文豪

中国最高文学奖项

就命名为“茅盾文学奖”




但你知道吗?

茅盾先生的书法也相当了得

无锡博物院今天刚刚获赠

他的两封亲笔手札


4月3日上午,无锡市工商联副主席孙银龙先生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了两封茅盾的亲笔手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两封日常回信,但是通过手迹,还能看出茅盾在书法上功力,极具艺术价值。



这一手毛笔字

属于行草

结构大气、字形俊丽

茅盾致杨郁的第一封信


茅盾致杨郁的第二封信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其创作以史诗性的气魄而著称。



捐赠者说:书札为老师遗物


“茅盾先生所写的这三页手札,是给我恩师、原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杨郁的,是他关于俄罗斯文学翻译问题请教茅盾的两次回函。”孙银龙告诉记者,恩师杨郁1950年被保送到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俄文,毕业后,到南京师范学院执教“俄译汉”及“汉译俄”课程,研究茅盾译术等。2013年末老师过世了,他遵师母所嘱整理其的遗物时发现的。据他回忆,当时老师房间里的纸质资料特别多,一叠又一叠,几乎放满了整个房间,这三页纸放在一个袋子里,与所有的文件袋放在一起,若不是自己细心,很有可能会错失这份重要的手札。

    

提起与恩师的感情,孙银龙表示,杨郁曾被分配江阴农村中学,上世纪八十年末,他成为了自己高中的老师。从小就酷爱文学的孙银龙,对于这位老师十分喜爱,九十年代初老师回南师大工作,也一直和其保持联系,时常交流文学,也帮助老师整理和搜集一些文学资料工作。


书札起源:茅盾连回三封信


杨郁在《纪念茅公逝世三周年感言》一文提到,1962年,他曾就翻译问题致信茅盾请教,对于能否接到茅盾回信,作为一个无名小卒不敢妄存奢望,而茅盾则先后给杨郁写了三封回信,让杨郁十分感动与喜悦。后来这三封信全部收录于《茅盾全集》“书信卷”中。遗憾的是,孙银龙先生在整理杨郁遗物时,只找到其中的两封。


孙银龙告诉记者,最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四十卷《茅盾全集》中,找到了那另一封书信,非常开心。


书札更丰满地还原茅盾先生


两封茅盾致杨郁书信,均手书在当时德文资料的背面,显示出茅盾勤俭节约品德。写信时间都在 1962年。一封日期是当年的7月8日,共一页。在该信中,茅盾肯定了杨郁 “从外国的汉学家的译文中学习汉译俄”的方法,建议他可以 “集合同好,成一小组,交流经验,促进翻译工作”。


另一封信写于当年的10月16日,共两页。在这封信里,茅盾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翻译作品以及所写过的各式各样的论文(报告)不打算收入《文集》,这体现出茅盾对创作的态度。在谈及翻译的规律时,他表现出对“信达雅”原则的推崇,并认为要做到“信达雅”,关键在于翻译者“把握中外文之程度如何,以及对原著理解力如何”。作为文学评论家,茅盾一生也曾翻译了诸多作品。在这两封回信里,茅盾清楚表达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后人研究茅盾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肖炜坦言,由孙银龙捐赠的这两封茅盾致杨郁亲笔书信,填补了无锡博物院相关藏品的空白,对于丰富该院近现代名人手迹收藏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年的大师真不是吹的

光凭这手好字

就秒杀多少现代人……


END


记者:马晟

责编:沛青

来源:江南晚报

晚报君近期精选推荐(戳链接)

独一无二!故宫天灯、万寿灯落户无锡!你将在这里看到它们~


都是童年回忆!这些老无锡景点的门票,你还记得多少?


最新排名!无锡2家医院跻身全国地级市医院100强

孙银龙先生的捐赠

为无锡又添文化珍藏,点

↓↓↓

Modified on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