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南夜读】“叫哥哥”

江南晚报 2020-08-18
来自专辑
小南夜读



每周日晚9点30分|小南与你说晚安

文|戴亦勤

原文刊载于2020.6.30江南晚报乐龄·悦苑



我们方言里的“叫哥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蝈蝈,叫这么一个名字,大概是因为蝈蝈和哥哥的读音相若之故吧。

黄梅季一到,东门亭子桥堍就来了卖“叫哥哥”的人。我在这儿住了二十年,每年这时,总能看到他们挑着担子,上面挂着好多小竹篓,一个个小笼里,是一只只“叫哥哥”,有绿色的,也有墨绿色的,“呱呱呱”地叫个不停。看到这些“绿衣歌唱家”,我便会想起儿时养“叫哥哥”的那些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只“叫哥哥”卖5分钱。每当街上有人叫卖时,我们这些孩子坐不住了,心早就飞到了绿色虫儿那边去了,非要缠着大人去买一个。
买“叫哥哥”时,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那虫儿会不会叫,要是买到个“哑巴”,心里就不好受了。因此我们睁大了眼睛,紧盯着那些“叫哥哥”,看哪个在叫。长大后才知道,其实它不是在叫,而是公蝈蝈的前翅互相摩擦,发出了清脆响亮的“呱呱”声,母蝈蝈就不会有这声音。
拿着“叫哥哥”高高兴兴回家后,就把竹笼子挂在大门口或客厅里,然后期盼着那悦耳的叫声。有时“叫哥哥”换了新的地方,会有适应的过程,好长时间不叫,此时我们别提有多焦急了。直到听到了“歌唱家”的鸣叫,悬着的心才放下。那时,这单调的鸣叫不仅没让我们厌烦,反而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气,我们常常会在那鸣叫声中进入梦乡。
“叫哥哥”是杂食性昆虫,菜叶、小颗粒瓜果都能吃,米饭、毛豆是它最喜欢的食品,也很容易得到。我们总会在吃饭时放几颗饭粒进竹笼;家里买了毛豆,总是留下几粒喂它。听说它喜欢吃丝瓜花,我们就向种丝瓜的人家要一两朵。黄色的丝瓜花与绿色的“叫哥哥”,给老屋带来了生机。整个夏季,“叫哥哥”陪伴着我们,我们也陪伴着这个心爱的“宠物”。
夏天慢慢过去了,秋风吹来,有了一丝寒意。“叫哥哥”的鸣叫声变弱了,感觉敌不过天井石缝里的蟋蟀。为了让它的寿命长一些,我们用旧棉絮把竹笼包起来。这些小虫在冬天来临前走了,我们还会为此而流泪,毕竟,它与我们相处了100多天啊。
这几天,“梅姑娘”变身“梅超疯”,不过,雨后的傍晚,又看到了那些卖“叫哥哥”的人。我与其中一位老人交谈,得知他们来自河北保定,那里盛产蝈蝈。我说,你们千里迢迢,还带着这些蝈蝈来到这里,真不容易。老人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坐着火车来,这些蝈蝈是快递过来的,现在物流方便得很,他们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
望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卖蝈蝈者,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牵着奶奶的手,走向卖“叫哥哥”的摊点。一阵“叫哥哥”的鸣叫,把我拉回到眼前。如今斯人已去,我也步入老年,但那份童真童趣、那段陈年往事,却永留心间。
责编:小南
来源:江南晚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