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南夜读】那时清名桥

江南晚报 2020-08-31
来自专辑
小南夜读


每周日晚9点30分|小南与你说晚安


文|秦礼生
原文刊载于2020.6.30江南晚报乐龄·悦苑

小时候每当农历新年时,天刚蒙蒙亮,便会被门外的爆竹声惊醒。

于是我们穿上父母早已备好的新衣新鞋涌向门外,在放过爆竹的地方乐此不疲地捡一些尚未点燃过的零星小鞭炮。父母一再催促,我们才极不情愿地回家吃一顿新年特殊早餐——糕丝圆子(年糕意味着节节高,丝即面条,意味着健康长寿,圆子意味着一家欢乐团聚)。吃罢早饭,我们便在姐姐们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长辈们拜年,希望能讨得他们的一时高兴,得到一两角压岁钱。经过邻居家门口,我们也会“叔叔阿姨”叫得响亮,他们也会高兴地从家中抓出几把长生果、南瓜子、西瓜子以及几颗糖果来,把我们的小口袋塞得满满的。


那时家住南长街的小弄里,离清名桥不远。清名桥当时也是南门外的商业发达之地,沿河三岸街道虽不宽敞,但店铺众多,是居民们聚居、开店做生意的理想之地。短短一二百米竟开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商店。过了清名桥门诊所,商店逐渐多起来,有杂货店、自行车行、茶馆店……当然,铁匠弄里的铁匠店也是吸引我们的地方,那炉中熊熊的火焰将铁件烧得通红,然后老师傅叮叮当当地就打成了菜刀、火夹等生活用品。镇塘弄口有一家公益组织,石库门横梁上刻着“镇塘弄救熄会”的字样,库房内放置着一两部手掀水泵(俗称救火洋龙),是当时挺先进的消防工具。

走进商业区,沿街道两旁开满了衣帽店、布店、百货店、药材店、药房等。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东西两家南北货商店,店堂内靠墙处,十几个匾斗里装满了桂圆干、荔枝干、胡桃仁、柿饼、蜜枣等。当时因为生活条件所限,这些高档食品我们小孩子只有看的份。过了清名桥旁的界泾桥弄,虽然还有一些商店,但只是香烛店、米行等。

△清名桥东堍小店,1959年 摄(图源:无锡史志)

沿着清名桥拾级而上,桥面两旁开满了用木板搭成的小商店,他们大多经营铅笔、橡皮、文具盒、练习簿之类的文具用品以及一些小玩具,生意倒也不错。过了桥,桥下便是有名的清和楼饭店。店门口的街道上摆满了肉墩头、鱼摊头和各种蔬菜摊头。沿伯渎港的河面上停满了从南门乡下进城的各类农船,有卖农副产品的、有作为交通工具的班船。每当吃饭时,清和楼饭店内坐满了顾客,他们大多是进城办事和做生意的农民。吃过饭,清名桥旁的书场茶馆内坐满了茶客和观众。说书先生身穿长衫,手拿一块惊堂木,他们大多说的是“三侠五义”“彭公案”一类,每当说到高潮处,书场内想再挤进一个人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图源:无锡史志)

清名桥街头最热闹的要数一处调龙灯、调狮子的场地了。每当舞龙队和舞狮队出来演出时,街道两旁站满了人。十几个青壮小伙,扎着鲜艳的头巾,身穿统一服装,合力举起一条二三十米长的龙灯,在一只“夜明珠”的引导下,或伏地而行,或上下翻腾……引来阵阵叫好。

这些热闹场景,都深深印在当时小小的我们的脑海。

责编:小南
来源:江南晚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