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南夜读】春之椿

江南晚报 2022-05-15



每一个周日晚上|小南与你说晚安

文|袁佳芳
原文刊载于2022.04.03江南晚报人文周刊

春已来,照例要尝一点香椿头的。前两年,妈妈在楼下空地见缝插针般栽了几株香椿,今春摘下的第一把嫩芽就先给了我,细细柔柔的一簇红叶,很珍稀。绵绵的春雨连下几日,这个周末妈妈又带来一束,却要比之前的蓬勃得多,足足搭配了四枚草鸡蛋来相佐,十分过瘾。


我是工作以后才头回吃到香椿的,那年春天,同事特意从南京老家的香椿树上采摘了许多,带到无锡,她妈妈炒了一大盒香椿鸡蛋,蛋液包裹着清新的香椿碎炒熟,嚼之柔润中带着脆嫩,搭配着同样来自她老家的烧饼,让我们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香椿的美味。果然,就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吃过,便再难忘记。


惊蛰过后,菜市上就能零星见到香椿头了,最早的来自云南,需等上个把星期,本地的才逐步上市,都是用皮筋扎好的一小把,鲜嫩嫩、水灵灵的,虽然每公斤的单价听起来令人咂舌,实际买上一二十元,也算尝到鲜头了,纵然是喜欢的人天天买来吃,也未见得负担很重。


张颖 摄


曾在露台上种过两盆香椿,仅筷子般粗细,早春的梅花才落,就急切盼望它们复苏。初萌的新芽是蜷曲着的,红紫色的细嫩小芽尖,形状像婴儿握起的袖珍小拳头,过几日,小手指们才一个个弹起,渐渐舒展开来,一根叶柄、两侧互生着状如柳叶的叶片,在春风中,摇摇晃晃地招着手。等它们终于有一指长了,便左一片、右一片轻轻掰下,还要留神护着顶部的嫩芯子,好让它继续萌生新芽。这样一叶一叶摘下的香椿吃得格外局促,而那树苗们最终也没能躲过烈日的炙烤,成为了回忆。


香椿之“香”也是见仁见智的,其拥护者们喜欢在这种清香中深深呼吸,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大地的能量,唤醒我们对土地的点滴记忆。


在最近做香椿炒鸡蛋的时候,我发现香椿最生动的气息原来并不在鲜嫩的枝头上,也不在精致的餐盘里,却是料理的过程中。就在从滚水中微微焯起的那个瞬间,叶子褪去了深深的紫红,还原出青绿的质地,此刻锅中的沸水已一片赤红,随着亚硝酸盐的消解,裹藏在叶脉间的充沛香气顿时释放出来,十分大概溢出了七分。香椿之“香”就这样大部分奉献给了嗅觉,大约只有亲自下厨者,才能感受到巨大的美“味”是在鼻尖,而非舌尖,这也算是对辛劳者的一种奖赏吧。


小南 摄


说到香椿,我总会想起似乎与它有近亲关系的臭椿。有那么一阵子,我很想种香椿,在一处桥边看到几株样子很像的树苗,欣欣然奔过去,见那嫩叶与香椿却有差异,还落满了细密的蚜虫,再不敢凑近,看样子连同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应该都是臭椿,于是那段时间,对走那条路总有些逃避。


去年初夏时节,去锡山龙光寺前的小山坡赏绣球花,只见山径上一地细密花雨,空气中则流淌着丝丝奇异的青汁气息。蹲下发现,在青灰的石阶上、在麦冬细长的绿叶丛中,绿豆般大小的落花,点点洒落,金黄中晕着浅绿,灿烂若蓝黑夜空里的星子。拾几颗小小的五瓣花端详,细细的花蕊更似星芒。站在树下的绿荫中,欣赏着掌上无与伦比的小美丽,心头浮起一刹那的惊艳,欣赏到这份落花之美,应是初夏的山林对登山者最好的慰藉了。


幸好有百度,我找到了属于它的名字,正式认识了臭椿,也被叫做“樗”。对,就是惠子找庄子诉苦,说自家那棵大树被认为是无用之材的,就是它。而庄子也仍是另有一番道理,反过来劝惠子不如将此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如此便能“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行住坐卧,天大地大,庄子总能用退一步的智慧教人放下烦恼,何其潇洒。


智慧能够传承,逍遥可以传扬,后来就有个读书人止庵也悠悠然地坐在自家门口的臭椿树下,读庄子,感悟多了索性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樗下读庄》。以“樗”为精神的介质,这是把庄子的逍遥自在融到骨子里了。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说起过另一种椿,“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世便仰仗椿的高寿,以“椿庭”对“萱堂”,伟岸若父,温柔如母。“大椿者”的实物,是接近香椿,还是类似臭椿?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却终无定论。而我更愿意接受神话的解释,如鲲,如鹏,亦如《山海经》里头的种种,不需落到具象,才有更大想象的空间可以遨游,不好么?


草木遵循着天地赋予的秩序,轻易不敢逾矩。香椿、臭椿、大椿,木中尽是春意,文字不再只是象形或表意的符号,更成为一个情感的容器,且没有边际。树们寂静地萌芽、开花、落叶,安安静静,各自美丽,而人也早已了然,一年之春稍纵即逝,不如想法子把日子过得从容且有味道些罢。


香椿头是时新货,新鲜不过半个月,临近谷雨,新叶子就会日趋木质化,再不能入口。有人教我一个保鲜的方法:做一道“油浸香椿”,还是将香椿头焯水、切碎,再起一小锅宽油,倒入香椿碎小煎,略放凉,用玻璃瓶封存起来。随时舀一勺,就又有香椿拌豆腐、香椿拌面了……如此,香椿的“齿颊留芬”还能再绵延许久。


责编:小南
校对:缪敏
编审:丁晴
来源:江南晚报
喜欢小南声音和这篇文章
你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