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个地名,还是有人读错……
“东jiang”还是“东gang”?近日,有读者向网事悉心办反映,此前受字库影响,用“东绛”替代“东鿍”,如今字库更新,但他发现一些新开的商铺依然沿用了“绛”字。对此,小江进行了探访。
报料:
“绛”“鿍”为啥还在混用
读者反映,自己过年期间路过东鿍地区,发现部分商铺、招牌乃至路牌使用的都是“东绛”字样,下方标注的拼音也是“jiang”。为此他查阅了字典和文献,确认“鿍”的规范读音和无锡本地话是一个读音,读gang,是“岗”的异体字。据其介绍,早期的无锡印刷出版物使用的都是“鿍”字,后来使用电脑打印后,因为这个字较为生僻,起初并未被收录,用其他字替代无可厚非。不过前些年,“鿍”字就被收录进了字库,为何几年下来,当地依然“鿍”“绛”混用?这实在不应该。
该读者表示,这种情况并非孤例,早些年宜兴的“湖㳇镇”同样因为没有收录“㳇”字,而使用了同音字“滏”来代替,在字库更新后,当地的路牌、标牌均进行了更改。因此,读者认为,因尽快将“绛”字纠正,这对无锡本地地名传承是一种伤害,特别是新生代的无锡人,只知“绛”而不知道“鿍”。
走访:
“jiang”和“gang”傻傻分不清楚
随后,小江对该情况进行了走访,发现如读者所说,当地的商铺有用“绛”字的,也有用“鿍”的。在一家新开业的药店门头上,就写着大大的“绛”字,也有一些门头较久的商铺,使用的“鿍”字。采访中,有店铺老板反问:“不一直是绛吗?”
采访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颇为有意思的事情。正陪着母亲买菜的市民小刘,在小江询问应当是“东jiang”还是“东gang”时,小刘信誓旦旦地表示读“jiang”。一旁的小刘母亲听了之后拍了一下小刘的背,用无锡话笑骂:“明明是东gang东gang,自己说了二十几年还会读错。”小刘则反驳说,她知道无锡话应当读“gang”,但是“普通话里不就是读jiang嘛!”现场,小刘对无锡话的“东鿍”和普通话的“东绛”进行了无缝切换,尽管老母亲在旁边笑得直不起腰,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之后,小刘告诉小江,她一直以为读音不同是因为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我跟人用无锡话交流的时候,就经常分不清我们东jiang和锡山区的东港,为此还经常吐槽,为什么不用普通话说呢?”小江发现,类似小刘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即使是部分当地的年轻人,虽然知道正确的字样是“鿍”,但在使用中也习惯读成“绛”。
导航软件也是使用“东绛”的重灾区。小江注意到,目前当地很多政府部门已经使用“东鿍”字样,不过在地图上依然沿用的是“东绛”。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东绛”时,显示的便是无锡东鿍地区,有数十个地名,包括学校、公交站、银行等。而当以“东鿍”为关键词搜索时,仅有寥寥四个选项。此外,有的输入法或设备依然无法显示“鿍”字,搜索时会显示乱码,只能以“东绛”进行关联。
回应:
为三级汉字,已逐步整改中
随后,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地名处,据悉,此前也有市民向他们反映这个问题,经过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已经在逐步整改中。
“这是地方上自己造出来的字,带有一定的区域性”,无锡文史专家郁有满介绍,鿍在规范汉字中属于三级汉字,比较生僻,用的也很少。其实历史文献中原先既不是绛,也不是鿍,而是冈或岗,都是指高地的意思。无锡因多水,先民选择高地居住,所以有了“鿍”之名。如黄泥鿍,这样的地名约有几十个。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先为港,到了近代改为鿍,如丁港里改为丁鿍里,实际上也是河岸边高地的意思。“鿍”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由于字库中没有此字,一些媒体或官方就用绛来替代。
类似的还有“军嶂山”,很多人认为军嶂山的军应该有个山字旁,但查阅史料发现,官方文书中,使用的都是军字,直到1949年以后,官方记载中才开始有“山军”。
小江说两句
地名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地名往往与特定的地理、历史、民俗等元素紧密相连,成为地方文化的独特符号。因此小江认为,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地名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演变、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类似“鿍”的临时替用等。
因此,在面对地名变迁时,小江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等途径,深入挖掘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地名传承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暂时替用的地名在字库更新后及时更改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地名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
线索征集:
市行政审批局“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
市信访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江苏无锡)(点击划线文字直达)
江南晚报民生热线:88300000
“江南晚报”微信后台留言
END
晚报君近期精选推荐(戳链接)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