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社科文献2017新书目 • 社会学

2017-01-18 文献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01

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美]林南 著 张磊 译

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资本理论(古典资本理论与新古典资本理论)的体系之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介绍了研究计划与研究议程,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进行了理论说明(在对首属群体、社会交换、组织、制度转型和数码网络的论述中)。林南开创性地提出并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你认识谁“和“你知道什么“在生活与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林南,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太研究所所长。


02

中国体验——

全球化、社会转型与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

周晓虹 著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03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一个知识共同体的学科贡献

何雨 著



基于芝加哥学派的历史演变与理论贡献,遵循以“情境化”、“六经注我”为主以及“从描述到阐释”的学术进路,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芝加哥学派的整体性图景。研究脉络分为两部分,前面4章主要是回溯学派的历史演变,而后面4章致力于澄清学派对社会学学科的理论贡献。


何雨,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10年获博士学位,现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


04

黑龙江屯垦史(全四卷)

李培林 张效廉 主编

黑龙江屯垦史研究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和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同志共同确定的重大社科研究项目,《黑龙江屯垦史》是项目的核心成果,全书将从边疆史地学的视角、按照专门史的学术规范开展研究和编写;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在稳疆固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层面考察研究黑龙江的屯垦历史,时间跨度从古代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仅研究有组织、成建制的屯垦,也研究政府引导和支持的移民疆土开发,以及民众自发的边疆土地开发;黑龙江屯垦史各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决策、重要进程都将得到充分展现。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效廉,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05

美国科学在衰落吗?

谢宇 著

本书揭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即科学家的低收入、面临的来自于亚洲的激烈竞争和逐渐减少的开放给博士生的学术岗位。作者认为美国文化中所固有的文化使得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相当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他们不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威胁,而将之视为潜在的机遇,因为可以通过全球化带来的知识传播提高效率。


谢宇,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华人社会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Bert G. Kerstetter'66大学杰出教授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06

学习型社会

[美]罗伯特·赫钦斯 著 

林曾 李德雄 蒋亚丽 等译



《学习型社会》是教育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开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先河。作者无意探讨教育方面的所有问题,只是专注于那些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结束前可望出现的教育问题。那些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是被确切地界定为有争议的主题,只有在必须涉及这些内容才能理解有关世界当代教育的争论时,才会出现在本书中。


罗伯特·赫钦斯(1899—1977,  赫钦斯是美国教育界的传奇式的人物,29岁时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在任长时间长达16年之久。 赫钦斯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1927年至1929年任耶鲁法学院院长,1929年至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1945年至1951年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校长。


林曾,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07

美国社区与居住分异

[美]迈克尔•J.怀特 著  

王晓楠 傅晓莲 译



居住模式是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谁居住在什么样的社区内”这个问题的提出,即意味着探索一个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族群划分及生命周期特征进行社区分类的分类过程。在这由大量不同社区组成的大都市复杂拼图中,怀特发现了其中的主要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基于时间跨度的轨迹追踪,随后向我们展示了大量信息,例如:虽然种族隔离程度已有所下降,但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隔离却延续下来;人口扩散怎样对社区构成产生持续影响。怀特关于城市居住系统的评估同样阐明了塑造现代城市生活的社会力量以及困扰其评估的棘手的政策问题。


08

攀登劳雷尔山——

一个美国郊区围绕保障性住房

抗争及社会流动

[美]道格拉斯 S. 梅西 等著 

朱迪 张悦怡 译



本书对埃塞尔•劳伦斯家园——劳雷尔山决议产生的一个住房开发项目进行了系统的评估。道格拉斯•梅西和他的同事们评估了其对周围居民区和居民、劳雷尔山镇以及埃塞尔•劳伦斯家园居民的影响。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科学家称为居民区效应的理论——该理论表示居民区可以塑造居民的生活轨迹。本书证明修建保障房项目是达到整合以及提高穷人生活状况的有效的、有成本效益的途径,这种途径成本合理,并且对社区整体上没有负面影响。


09

城市郊区:

后郊区时代的郊区地区化

[英]艾伦·梅斯 著



作为城市的外围区域, 郊区经常在有关城市的研究中难觅其踪, 对于郊区的研究也脱离了它们所围绕的城市。郊区研究必须和城市建立某种关系。尽管郊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社区和文化, 但这些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城市郊区》这本书中,艾伦·梅斯把郊区置于城市化日趋激烈的背景中进行研究。


艾伦·梅斯(Alan Mace),伦敦经济学院地区及城市规划课程讲师。


10

城市理论:

对21世纪权力、城市和

城市主义的批判性介绍

[英]艾伦•哈丁 

[英]泰尔加•布劳克兰德 著 



本书通过对繁杂的城市理论进行丝分缕析,对城市理论作出了宽泛的界定,以便于读者能够理解非线性发展的、光怪陆离的城市理论,因为城市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被应用于多个不同的学科、涉及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认识论。通过对城市理论的主要概念框架进行回顾,Harding 和Blokland对城市理论近期的发展、及其引发的争论和批评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11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

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 著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集中探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从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角度上,探讨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的冲突和共生。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现代性与文明的变迁、全球化与自我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和当代中国。对于全球化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族国家、自我做了详细的界定,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苏国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理论研究室主任,2007退休。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旅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夏光,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学术组织,2003年后曾在澳门理工学院执教。


12

社会网络与劳动力市场研究

边燕杰 张顺 著

本书秉承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理念,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对求职者的地位获得、人职匹配、社会网络与人力资本的交互效应、中介机制、正负效应等问题作用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分析,并主要利用多套大型社会调查数据,对研究中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这本著作是近几年两位作者在此领域研究的系统性总结。


边燕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学科领军学者,人文学院院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会会长。


张顺,西安交通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13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张和清 古学斌 杨锡聪 裴谕新 著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生计、旅游、文化、性别、城乡合作入手,通过案例详细阐述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作者既是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又是第一线的行动者,他们的研究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副系主任(社工负责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硕士、博士,从事10年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3年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


古学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伦敦大学博士,在中国大陆从事10多年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3年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与教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研究网络主任。


14

国家动员和社区反应:

泥河村社区治理60年

郭伟和 著

作者选择华北泥河村作为研究田野点,进行详实的个案研究,并扩展开来,分析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对农村社区的影响及其反应。


郭伟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