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甲骨文:“非典型”学术出版的崛起与腾飞

2017-09-19 占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说起近年来崛起势头最猛的出版品牌,无疑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的甲骨文。在出版圈、历史学界和品牌控读者眼中,甲骨文已然鼎鼎大名。然而,如果我提醒各位——四年前,甲骨文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或许大家会感到惊诧。甲骨文从无到有,从初期的摸索、到成长、到壮大、到辉煌,全部在短短四年间,这个经历,可谓传奇。


甲骨文书系“全家福”


 

传统体制内出版社孵化的“奇葩”


甲骨文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的一个小小的独立编辑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贵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名社,以高端学术出版著称,同时,它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旗下的一个“传统”的体制内出版社。一个“高端”的体制内出版社怎么会出现如此“接地气”的出版品牌呢?社科文献如何孕育出这么一朵奇葩之花的呢?


甲骨文品牌创始人董风云

 

甲骨文品牌创始人董风云如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不是我们的品牌“接地气”,而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有趣、有料的轻学术阅读有需求。


甲骨文的读者主体是年轻人,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居多,也有一些大学教授、学者和相当数量的文化行业从业者。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他们需要以一种目光更长远、更有深度的方式看世界。甲骨文则顺应了这种阅读的潮流,通过以更熟悉的文字、更好的装帧设计,将之前不为国人所识的,对世界、对历史的感知与认识传递给中国读者。这其中,不只有世界史的内容,还有欧美、日本关于中国史研究的东西。


目前,甲骨文的读者群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读者——不仅是有志于深度阅读的普通年轻人,还包括非历史圈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界的诸多名人,如袁腾飞、梁文道、蒋方舟等——加入到阅读甲骨文的潮流之中。可以说,甲骨文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学术圈、历史圈的范畴,开始辐射到各行各业。

 


做出新、有趣、有料的书


“虽然出版过程中永远会有错漏和遗憾,但甲骨文力求在内容和装帧上精益求精。我们注重开拓新的社科阅读领域,致力于发掘未被国内读者认知的主题和内容。”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印加帝国的末日》和《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

 

有读者说,甲骨文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历史中不为中国读者所知的冷门知识塑造成热点。从《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到《金雀花王朝》,再到新近出版的《印加帝国的末日》《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甲骨文一次又一次引领国内阅读、研究欧洲史、世界史的热潮。


甲骨文能引领阅读热潮是有原因的。甲骨文的几乎每本书都大有来头:其中有知名读书媒体的年度好书,《冰雪王国》《午夜将至》《野蛮大陆》是《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最后的十字军东征》《摩登时代》是《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有荣获权威学术奖的历史著作,如《天国之秋》获得2012年全球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坎迪尔奖,《世界的演变》荣获德国最高学术奖——莱布尼茨奖及汤因比奖;有的图书作者大有来头,如甲骨文最新作品《九月的十三天》即为普利策奖得主劳伦斯•莱特的最新非虚构作品,《印加帝国的末日》和《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的作者金·麦夸里是四次获得艾美奖的纪录片制作人;更有登上国外畅销宝座的纪实佳作,如《冰雪王国》和《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曾荣登亚马逊历史类年度畅销榜榜首……诸如此类的title不胜枚举。


曾荣登亚马逊历史类年度畅销榜榜首的《冰雪王国》和《阿拉伯的劳伦斯》


2016年第十二届文津奖图书奖推荐奖获奖图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和《世界的演变》

 

对国外读者来说,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兼具有趣和有料的精品佳作。但是,对国内读者来说是否亦是如此呢?纵观引进图书市场,在国外畅销而在国内反响平平的图书比比皆是。但是,水土不服的情况在甲骨文的出版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从国内媒体圈、出版圈的不俗反馈中可知: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世界的演变:19 世纪史》荣获2016年第十二届文津奖图书奖推荐奖;《野蛮大陆》荣获2015年度“引进版优秀图书奖”;《失败的帝国》《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入围《新京报》2014年年度好书;《天国之秋》获得2014年《经济观察报》“年度十大好书”的称号……



学术书做得好看也有错?


有人说,甲骨文的成功,40%得益于其封面设计。对于此观点,笔者不置可否,但至少说明了一件事:装帧在甲骨文取得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所占的比重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甲骨文新书《最后的十字军东征》,采用大胆的撞色设计,内文彩插也极为精美

 

传统的历史社科类图书或沉重、或素雅。甲骨文则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利用色彩、图片和抽象图形,显得尤为突出。这在经常逛书店的读者那里得到了印证。有读者评价,走进一家书店,第一眼看见的、最能勾起阅读欲的肯定是甲骨文的书。无他,封面的“颜值”着实太高了。


然而,年轻、时尚的甲骨文,却因“颜值”引来了不小的争议。


甲骨文给自己的定位是轻学术读物。既然是轻学术,底子还是学术的。有些人认为甲骨文“花里胡哨”的设计不应该是一本学术书该有的样子,学术书籍的装帧应该更庄重一些。

甲骨文书签也颇为“时尚”

 

对于这种批评,甲骨文交出了亮丽的答卷予以反击。这份答卷不只体现在销量的急剧增长,更多的体现在读者和学界的综合反馈。


台湾知名设计师、后浪的设计总监陈威伸曾在澎湃上撰文,在谈到甲骨文的封面设计时,他是这么说的:


“甲骨文出版的书籍封面,就是大胆地将文字做不规律的破格式设计,弱化文字的可阅读功能,去做视觉化的编排,封面元素也高度视觉化。有人认为这会令老读者感到困惑,但更大的回馈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以及带来更多新读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绿茶书情》主编绿茶也曾如是评价甲骨文:


“在我收的所有出版品中,甲骨文书架是最独特的,他们装桢看似不一,却呈现出整体的视觉冲击,几乎是看一眼封面就知道出自甲骨文。他们的logo其实在书封上很不突出,但嵌入的恰到好处,这就是品牌的魅力。当然,一个好的品牌不单单表现在装帧,主要还是看内容品质。……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些每一本都是好书样子的书。”

据董风云说,甲骨文的每一本书都是按照“最美的书”的标准进行设计的,装帧好,才能体现出书的个性,才能吸引读者,才能告诉大家,甲骨文出版的不是简单的学术书。

甲骨文从来都不只是将书当成一本书来看,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产品。既然是产品,就需要以最好的形态展示给顾客(读者)。

 

甲骨文,辉煌之路还能走多远?



2017年7月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发布了题为“甲骨文,四年半,一百本书”的微信文章,这标志着甲骨文书系出版图书突破100大关。在大半个出版业朋友圈都在争转相庆之时,董风云对此却轻描淡写:


“四年多的时间,冷暖自知。”


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是的,冷暖自知。四年间,甲骨文虽是一路疾跑、极速前进,但其间有多少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又有谁知道。



“读历史怎么能不知甲骨文!”


甲骨文2017年的口号隐隐有些狂傲,却是甲骨文目前的一个真实写照:甲骨文的死忠粉越来越多,并争相在微博、微信等各大平台安利;甲骨文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露脸”越来越频繁;在全国各地的独立书店,你都能看到甲骨文的主题陈列和单品码堆。得益于此,甲骨文新书的首印量从2017年之前的10000册上涨到现在的16000册甚至是20000册。


有人说:“甲骨文创造了一个新局面,它让人们知道,原来世界史的书也是有人喜欢的,中国人也是关心世界史的。”也可以这么说,是世界史造就了现在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不等于世界史,也不会将视线局限于世界史的范畴。在甲骨文未来的出版计划中,会有国内原创精品佳作,会有国外经典的历史小说;甲骨文还会和单向空间、战争史研究等合作,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的好书。


目前,甲骨文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编辑团队,还只是中国诸多出版新星中的一颗,但是,在思想的疆域中驰骋,是董风云对甲骨文未来的期许。“甲骨文好比游牧民族,可以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董风云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微信ID:ssapcn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阅读原文进入微店甲骨文图书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