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神话何以成为美学的“本源”?

姜金元 社科文献 2021-05-20


每日一签

中国旅游日


19

五月

星期三

古人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实,古今中外相似的又岂止是月亮,还有旅人那颗在路上的心,他也许魂牵梦萦滔滔的幼发拉底河,也许迷恋端庄的迪尔神殿,甚至在锡吉里亚峰不小心遗失了。


——《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





神话学(Mythology),是考察神话或者宇宙起源传说、诸神传说和英雄传说的科学。这个词也用来作为一个术语指这些传说本身。因此,当我们说“希腊的神话”时,我们指的是有关希腊诸神、英雄和宇宙起源传说的整体。而当我们说“神话的科学”时,我们指的是解释这些古代叙事作品的尝试,以及由这种解释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体系。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创造,它凝聚着原始先民的生命意识。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美及审美意识孕育于人类最初的意识之中,即孕育于神话意识之中。因此,从美学研究的完整性来说,神话是美学研究的起点。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一切文化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文化形态都需要从神话中获得支持。伟大的“开端”总是蕴含着后来展开了的文明形式的最初萌芽。

原始人类是如何进行文化活动的呢?19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通过对“现代原始人”(在空间上处于偏远地区,保留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居民)的调查、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原始人的基本状况,为我们了解在时间上处于最遥远时代的原始人类提供了参照。朱狄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感到:“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将要在人类文化学的领域中进行。”

人类学美学在探寻审美意识的生发时往往追寻到神话、图腾和巫术。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人类具有某种近乎本能的文化心理模式,它反复出现并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构成一个民族的种族记忆和精神底色。在这种“种族记忆”中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精神原型。

首先,文化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起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与美学领域探究审美意识的缘起密切相关。要了解文学艺术的源头同样需要追溯到神话。

在考古学上,将使用石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并按使用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分别定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因生产力低下,认识能力匮乏,人类产生了自然崇拜,将自然力加以神化,这是神话的产生背景。

在造型艺术方面,因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新石器时期发明了陶器,最早的陶器诞生在距今1.5万年前至1万年前,我国是陶器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在湖南道县发掘的陶釜距今有13000年左右。陶器虽然有少量的纹饰,但基本上是实用器皿。而彩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彩陶是史前社会中最具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它蕴含绘画、舞蹈、宗教崇拜等文化元素。彩陶的出现也显示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它不仅是实用的器具,也是美的艺术作品。我国的彩陶产生于距今5000~800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为代表。其纹饰与图腾崇拜有关。图腾崇拜是原始文化中的普遍现象,其心理机制是万物有灵观,人们将自然界的事物及其组合形态(如龙、凤等)视为保护神加以膜拜。


青海省大通舞蹈纹彩陶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神圣者虽是无形质的,但作为膜拜的对象,神圣者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以图画、纹饰等形式呈现出来。

自新石器时期始,初民在彩陶上绘制大量纹饰,这些纹饰主要是动物形象。为什么早期先民在生产技术和生存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要不辞辛劳地绘上这些动物形象呢?首先,初民在这些动物的身上看到了神圣的力量。“先在宗教中继而在艺术中给动物以重要的地位,是另一个特性,它将最早的文明与史前时代连接起来。在原始人看来,兽的力量是神的力量之标志。”同时,初民赋予这些动物纹饰象征性,是氏族的图腾符号。李泽厚先生认为,许多从动物形象抽象而成的几何图案陶器纹饰,看上去像是一些纯形式的“装饰”或“审美”,而实际上隐含着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图腾崇拜物;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动物纹饰。

蛙作为部落和氏族的图腾标志频繁出现在彩陶上,它就必然被注入了特种的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蛙与人的亲属关系。在原始人的图腾观念中,氏族的成员与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蛙又是多子的动物,彩陶上画蛙纹,自然就有祈求生育、繁衍子孙的象征意义。蛙纹的图案,尤其是程式化、抽象化了的图案,又很像是人的样子。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还首次出现了人形纹。早期的人形纹描绘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了舞蹈纹盆。有人根据现代的观念加以解释,认为是劳动闲暇的舞蹈场面,李泽厚则认为:“把这图象说成是‘先民劳动之暇,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在欢乐地手拉手集体舞蹈和唱歌’,似乎太单纯了。它们仍然是图腾活动的表现,具有严肃的巫术作用或祈祷功能。”这类舞蹈并非“美的艺术”的形式,而是巫术活动中娱神,祈求神灵护佑的方式。从现存的一些文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舞蹈与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关系。在神灵的观念的作用下,人们认为神掌控着一切,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人们以祭祀的方式与神灵交流,这种交流常伴以歌舞。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了相关遗迹。《虞书·舜典》:“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人们敲击石磬,扮演各种野兽跳舞,其目的是娱神,希冀神灵和祖先的福佑,实现“神人以和”。音乐和舞蹈是娱神不可或缺的手段。远古的艺术都具有某种巫术实用功能,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正如荷尔德林所言,诗人是神的“祭司”。


这些图画、纹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原始宗教活动的手段之一,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标识。但这并不排除其中蕴含了古人的审美意识。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方部落图腾的凤,其美丽色彩(“五采而文”)、优美的造型,以及其出现给人们带来和平的希冀,从外在感官印象到内在心理期待,都具有美的因素。“在图腾文化中,已孕育了华夏文化早期萌生的善恶、美丑的观念,体现出先民们由自然崇拜到万物有灵的观念的产生,以及由万物有灵到图腾崇拜而产生善恶、美丑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原始先民的审美经验与后世的审美经验具有较大的分别,它与巫术、图腾密切相关。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书中站在现代人的感官将蛙排除在美的对象之外,他说:

蛙的形象太怪了,所以不得不惹人注意;可是我们就觉得蛙的形象不齐整、不和谐,因为蛙的体格结构完全不象四足类动物的体格结构;就样子来说,不拿蛙与四足类动物比较是不可能的,蛙太象四足类动物了;我们觉得蛙仿佛是某种畸形的四足动物,因此蛙的样子是极其讨厌的,似乎是歪曲了四足类的形状。但是要是我们用手触一触,我们便更厌恶它了,嗤,它是多么冷冰冰的呵,蛙所以使人厌恶,因为它象死尸一样冷,况且,它遍身有一种粘液,象是尸体上的冷冰冰的粘液:蛙多么讨厌呵!

然而,在原始先民看来,蛙是美的。不过这种美不是现代人的美,而是原始的美,它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虔诚的信仰,它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密切相关。以西方近代美学的观念,美是非功利的,然而,原始先民的审美浸透在功利和实用之中。鲁迅先生指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分析而被发见。所以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乐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最初的活动是全然生存的必需,因生产力低下,惊异于天地万物的诡异变幻,生出种种幻想性的解释,这便是神话。鲁迅先生认为神话带来艺术的萌芽。“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之由起,且实为文章之起源。”

神话构成艺术的源头,而且是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后世的文学艺术生产都离不开这个源头。加拿大文论家弗莱认为,审美活动诸如文学审美是“‘移位’的神话”。一个民族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其中蕴含着人类本能、集体无意识以及文化心理结构。远古神话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载体,神话是审美的“原型”。神话原型反复呈现形成四季交替的神话结构:“喜剧”——欢愉的春天,象征神的诞生;“传奇”——梦幻般神奇的夏天,象征神的历险;“悲剧”——崇高悲壮的秋天,象征神的受难;“讽刺”——在危机中孕育生机的冬天,象征神的复活。

摘自本书第一章第三节,原标题为“神话学与神话美学”。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 —


作者姜金元推荐本书


— — 


神话美学与艺术

姜金元 著

一部森罗万象的“东”“西”方神话艺术美学

徜徉神话世界 感受美的气息与艺术的力量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神话与美学

第一节 神与神话

第二节 神话与审美意识

第三节 神话学与神话美学

第二章 神话世界

第一节 “世界”观与“神话世界”

第二节 混沌初开

第三节 神话世界的结构模式

第四节 神话世界的迷幻色彩

第三章 神思

第一节 迷思与神思

第二节 神秘体验·灵感

第三节 互渗·应和

第四节 诗性思维·拟人化

第五节 “最高的东西”与“审美直观”

第四章 神秘·隐喻、象征、意象

第一节 神秘

第二节 隐喻

第三节 神话隐喻

第四节 神话象征

第五节 神话意象

第五章 变形神话·神话变形

第一节 变形神话

第二节 神话变形

结语 凤凰涅槃

参考文献

— END —


策划:张不二

编辑:张不二

审校:柳杨

转载自:文化产业研读



关注产业 研读文化

a SSAP new media bra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