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种“小”与“大”的为民之道──天津强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天津日报 2022-09-20


一种“小”与“大”的为民之道
──天津强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记者 张立平


时光的列车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驶入生机勃勃的5月。


5年前,在同样的季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铺展出一幅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站在时间的节点驻足回望,5年间,这份答卷写在了人民心间──


南开区王顶堤街道美云社区80岁的刘兆海和他的老街坊们,享受着全年150天的集中供暖,风湿病再也没犯过;


就业“困难户”陈百琴,终于甩掉“没技能”的包袱,当上了金牌月嫂,心里踏实了;


家住红桥区丁字沽一号路的李泳海,从拥挤简陋的旧平房搬进了新小区,全家人的好日子来了。


5年来,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精细化精准化实施20项民心工程,把财政总支出75%的“蛋糕”切给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大理念”,在每一位“小人物”的生活里落地生根;城市发展的“大梦想”,与每个市民的“小日子”紧紧相连;一件件“小实事”汇聚成可观可感的“大民生”……


“小”与“大”的为民之道,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信仰、智慧与情怀。


民生小事与“国之大者”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大国之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让人民生活幸福,乃“国之大者”。


红桥区西于庄,曾是市区最大的棚户区。5平方公里密密匝匝蜗居着1万多户、3万多居民,低矮破旧的棚户连成片。


王普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娶妻生子嫁女。最多时,这间小屋挤着老少三代5口人。屋内阴暗潮湿,老鼠、臭虫、蟑螂等时常光临。住在西于庄,最怕下雨,屋子比院子低,院子又比马路低,一下雨,雨水倒灌,家家户户锅碗瓢盆齐上阵。冬天更是难熬,房子四面漏风,开着电暖气,还得穿上羽绒服。


“什么时候能住上楼房哟?”拆迁的消息传了一次又一次,王普和街坊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改善和保障老百姓的住房,一直是党和政府牵挂的大事。绝不允许在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也绝不能以平均数掩盖一人一户的困窘。


2016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市区147.33万平方米、共计6.24万户棚户区的改造任务。


“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各有各的难。”市住建委征收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项目是多年来数轮改造后遗留的“硬骨头”,房屋建筑密度大、户均面积小,低保残疾等困难群众集中,房屋权属问题、家庭纠纷等错综复杂。


棚改是一场攻坚战,再难,也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搞民生改善,财力不是最重要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破除“怕老百姓占便宜”的念头。


“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惠民补偿安置政策,对于确有困难的棚改居民,根据方案采取领取困难补助、优先安置孤寡老人、妥善安排就业等措施,另外,对于原住房面积小且他处无住房、补偿款不足以购买最小安置房的,可享受托底安置房一套,不用补交房屋差价。”征收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在棚改中,为彻底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各区精算发展账、民生账,不搞“大水漫灌”式补偿,找准突破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3年累计发放各类困难补助近15亿元,约3万人受益。


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一项项民生实事书写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2020年11月,天津提前超额完成“棚改清零”任务,30万居民出棚进楼,市区棚户区居民户均面积由原来不足20平方米,提升到65平方米以上。


2020年9月,位于河北区的盛皓嘉园保障房项目竣工。


“这辈子,满足了!”王普一家人搬进了9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居,喜圆安居梦。


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于“为民小事”。以人民为中心,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考验初衷本心。


2020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病毒传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既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也是一场民生保卫战;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1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一家一户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吗?肉菜蛋奶供应及时吗?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的一日三餐有着落吗?一点一滴,无不关系到老百姓的平常生活。


“社区成立了疫情防控服务队,封控期间,志愿者们每天为我们买菜、买药、买各种生活用品。有些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他们就一家一户上门收集购物清单,给老人们买来送到家门口。”今年1月,津南区咸水沽镇居民刘欣所在的社区曾被封控,居家隔离的日子,她坦言“从来没有担心过。”


津南区海棠街“棠心菜站”为居民提供生活用品配送服务。


安心的背后,是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和担当,是党和政府让每一位群众都过上安稳日子的不懈追求。


在与奥密克戎“硬刚”的日子,津南区在区、镇街、村居设立了三级民生问题应急保障工作组,通过民生诉求直办机制,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紧急热点问题;


与病毒赛跑,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组建专门团队,在24小时内打造了一套相对稳定成熟的信息录入系统,变“你扫我”为“我扫你”,刷一下身份证就完成登记,几轮核酸大筛越筛越快;


筛查采样点位越设越多,直至“搬”进了居民小区里,“别让大家挨冻!”志愿者们一栋一栋喊居民下楼,同时为老人、孩子开设绿色通道,加快筛查进度;


为封控管控区内的高龄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建立台账,指定专门医院收治常见病患者,“托底”急危重症患者,坚决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在尽最大努力地善待每一户平常家庭、每一位普通百姓。大国与小家,大城市与普通人,“家”与“国”一体,“市”与“民”同心。


关键小事与发展大局


民生,就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最日常的“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一头连着普通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发展稳定大局。


谁家过日子没有难事、烦心事?运用“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底”到底,带着百姓关切、怀着为民情怀、挂着群众冷暖,才能真正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宝坻区中保楼小区是2000年建成的老小区,现有居民1092户。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小区供电一直未并入国家电网,电费由物业公司代收代缴。


区里为实施民心工程,决定对小区进行电力改造,物业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阻挠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中保楼小区售电系统迟迟得不到提升。


“我们每用1度电,要比国家标准电费多缴0.13元!”居民们对物业公司收取的高价电费不满,一些居民拒缴电费,物业公司干脆断了电。


双方矛盾激化。业主们走上了信访之路。


民生问题大于天。宝坻区高度重视,把其纳入为群众办实事、主动向群众汇报的重要事项,由区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重点抓,召集区工信委、国家电网宝坻区分公司、区住建委、派出所、业委会,先后4次专题研究小区电力改造解决方案。


炎炎夏日冒着酷暑,工作组多方奔走。一把手“提锅上灶”,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享受到了国家统一的售电价格,政府给我们换了新电表,解决了困扰我们20多年的高价电费问题。”居民们心里亮堂了。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信访工作要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对于那些时间跨度长、政策限制多、解决难度大的信访积案,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啃最硬的‘骨头’,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千方百计推动‘事要解决’。”市信访办二级巡视员、综合协调处处长王振刚说。


敢啃硬骨头、敢于主官上、敢于认错纠错、敢于为民做主、敢于依法处置、敢于追责问责。把人民拥不拥护、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化解信访积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大批“钉子案”“骨头案”得到了化解。


2019年,全市开展信访积案大化解活动,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信访问题。2020年以来,对上级交办我市的两批7153件和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梳理的579件信访积案,全部落实领导包案。各级领导干部坚守为民的大情怀,坚持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认真分析、研判、溯源,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事心双解”上下功夫。


办好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细算“民生账”,多干让群众得实惠的事,少干、不干好看但不实惠的事,浇水要浇到根儿。


一直以来,历史遗留房屋产权证的办理,是一些群众的“心病”。


2017年以来,我市迎难而上、创新招法、打通堵点,蹚出了一条远年房房屋产权证办理的“天津路径”。


河西区宁波道23号是座独栋小楼,40多年前由3家单位联建。由于年代久远,建设单位多次变更、注销,住在这里的9户居民一直没有房本。居民们多次找到有关部门反映,但在市规划资源局和市住建委,都查询不到这栋楼相关规划备案和建设手续。


历史遗留房屋大多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经过近3年努力,我市已经解决了30余万户群众历史遗留产权办证问题,但仍有部分房屋或因用地、规划手续缺失,或因土地出让金欠缴、开发主体灭失等原因,没有登记办证。


沉积下来的,都是难题;破解开来的,先是心结。一件件小事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历史遗留房屋产权证的办理需要打破常规,没有担当作为的气魄做不来。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宁波道23号项目由市规划资源局牵头,联合市住建委、河西区政府等部门,和人大代表一起,先后6次专门召开会议协商解决办法。市规划资源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说:“在产权单位已经灭失的情况下,将宁波道23号的产权划为河西区政府,纳入直管公房管理。后续,这栋房屋由区政府兜底,彻底管起来。”很快,这栋小楼就有了产权证,9户居民顺利领到了盼了近40年的“大红本”。


对于产权证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与现行政策不符问题,本着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我市制定了10条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简化办理程序,缩短产权证办理时间。


在“理旧账”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创新招”,推行交房交地交证“三同步”,让群众称心。通过服务前置、优化流程、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首批69个开发企业、86个商品房项目纳入“交房即交证”范围,涉及购房群众近5万人。目前,“交房即交证”已进入常态化,已有23个项目、11078户购房群众“交房即得证”,吃下“定心丸”。


城市小细节与管理大视野


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1年11月,北辰区小淀体育文化公园对外开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超大城市的城市管理,既包罗万象,也具体而微,既需要大视野,也要彰显小细节。”市城市管理委被人们称为“民生办”,副主任郝学华这样说。


“这小公园不错!我每天早上买完菜都在这儿歇歇脚,等车的时候,还能欣赏周围的风景。”河西区体北公交站前的街边游园,是李连江大爷每天必到的“打卡地”。


这个小公园是我市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建设的一个“口袋公园”,改造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边角地,垃圾很多,还有围挡,现在绿地清整了,围挡打开了,增设了座椅,方便来往的居民遛弯、休闲。


方寸之间有天地,细微之处见乾坤。2021年,我市共建设完成28个社区公园、街头公园、“口袋公园”,作为大型城市公园的补充,总面积约为26.35万平方米。


“这些口袋公园,是按照地块本身的形状、特点顺势而为建成的,最小的只有100多平方米,目的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将不讨喜的旮旯犄角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绿色走廊,让老百姓开窗即可赏景,出门即可游玩。”市城市管理委园林建设处处长曹勇说。


今年,我市将充分利用现有绿地资源,计划再提升改造50个社区公园、街头公园、“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区域绿化品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这些见“缝”插绿、“小而美”的袖珍公园,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扮靓城市的“绿色度”,为人们增添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寻常巷陌,百姓门前,关乎民生福祉。推进城市管理向背街里巷延伸、向“细枝末节”聚焦,精细化、精准化的管理提升了城市温度。


“道路是否干净,光靠‘看’不行。”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处长焦春宝说,“我们推行‘以克论净’,对‘干净’进行了量化、定出了标准,每平方米路面积尘量小于10克为达标80分,小于5克为100分。”


2021年我市对全市16个区5248条(次)道路进行了“以克论净”考核,采集点位36736个,平均达标率为86%。


这背后是2.6万环卫工人、2900辆机扫车团队的辛勤付出。目前全市4146条道路、1.34亿平方米路面,全部实现精细化清扫保洁作业,2801条可机扫水洗的道路实现100%机械化作业,清扫面基本实现了“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全覆盖。实现了主干道路及重点地区18小时、次干道路及支路14小时、里巷小路12小时清扫保洁的作业标准,可见垃圾在路面上的滞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这样市民走在路上才有“干净”的感觉。


难看、难闻、难找、难用,公厕“四难”曾受市民诟病。随着我市“厕所革命”的深入推进,不仅公厕环境日益改善,而且功能也更加完善,二类及以上公厕免费提供洗手液、厕纸,增加了小挂钩、语音播报、WiFi、无障碍设施以及第三卫生间。目前全市4208座环卫公厕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增加了消杀频次,提升了作业标准。通过“天津公厕”微信小程序、津心办“找公厕”功能、高德地图等途径,市民和游人可以快速找到附近的公厕。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归于管理。小细节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大视野。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关键在于要将“针尖”真真切切地对准“疑难杂症”,解决百姓所需──


路灯照明不佳,实施路灯“1001”工程,对全市941个小区18969盏高耗能路灯和71条道路1241盏高压钠灯改造升级,同时通过路灯监控平台实现无线监测,调光、节能一举两得。新建的路灯杆标有了“身份”,光源故障可及时报修;


供热期前,供热单位认真巡视,积极准备,让全市人民能够温暖过冬。


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连续6年每年投入十几亿元提前、延后弹性供暖,同时“冬病夏治”,将供热旧管网改造纳入民心工程,在每年50公里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去年市城市管理委组织有关区将改造任务增加至115公里,为96个小区解决了供热管网隐患突出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垃圾分类,《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20年12月1日实施,与此相配套出台20余个制度文件,目前全市5217家公共机构建设了分类设施,3864所大中小幼儿园将垃圾分类纳入教学体系,近4000处投放站点提升改造,撤桶定点建厢房,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停车难是大都市的通病。“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对机动车停车泊位进行大数据管理,构建“停车一张图”,覆盖全市停车场。


……


一角绿地、一条马路、一间公厕、一盏路灯、一个垃圾箱,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像绣花一样精细,从一针一线“绣”起,用细心、耐心、巧心,用细密的“针脚”,天津绣出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也绣出了百姓生活的高品质。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天津将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倾心倾力打造民生建设的“升级版”,努力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暖心事,让更多人实实在在分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共同建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家园。




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本报评论员


群众利益无小事。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民宗旨,写在党的旗帜上,体现在共产党人的行动中。
“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话语、真挚感情,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改造供热燃气管网,增建便民商业设施,连续11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20项民心工程……一项又一项暖心举措,凝结成津城百姓的幸福密码;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兑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把百姓急难愁盼之事抓实抓细,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转化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不懈奋斗。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兜“老事”、解“烦事”、创“新事”,民生服务跑出“温度”,天津不仅着力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解决历史遗留产权证办理问题30余万户,实现依申请应发尽发,更创新招法、打通堵点,跑出改革“加速度”,依托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让数据“跑”起来、信息“连”起来,全面实现房屋过户与水、电、气、热配套设施联动变更,让群众“零跑腿”。
思路的创新、有力的执行,这一切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也是主动靠前、积极担当的力度与智慧,更是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知心、贴心与细心。
流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灯亮了,路通了,下水道不堵了,群众的“微心愿”满足了;解难题的速度快一些,办好事实事的力度强一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会多一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就是党员干部发力之处。将心比心、以心暖心,从“小事”“琐事”做起,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就能让笑容绽放在群众的脸上,让更多暖意流进百姓的心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人民服务的手段与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从线下到线上,人民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从“趾间”的走访,到“指尖”的问政,数据多跑路、服务再提速,让问需问计变得愈发精准,把连通社会方方面面的“智慧网”,变成人民满意的“暖心网”。从社区约吧,到村民议事会、吐槽大会……与群众相知相守,倾听意见建议,主动发现问题,时时与百姓需求对标,让工作顺应群众需要,打开的不仅是为民服务的更多窗口,也给民生工作增添了亮丽而又温暖的色彩。
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将破题解题、担当作为的信心决心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对准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始终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就一定能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