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法”与“治”的创新实践──天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谱写依法治市新篇章

天津日报 2022-09-20

一场“法”与“治”的创新实践
──天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谱写依法治市新篇章
记者 徐丽 韩雯  

“法者,治之端也。”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必须是一个法治城市;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市全过程各方面。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民主法治”被列为“五个现代化天津”目标任务之一,全面依法治市开启了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5年来,天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市实践成果更加丰硕。法治服务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出新举措,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更加充分彰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把牢正确航向──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高举思想旗帜,扛起使命担当。天津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这一主线,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全面系统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始终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
  
“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公布‘网上办’‘一次办’等事项清单”;
  
“实现一般社会投资工程项目取得施工许可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在全国率先推行施工许可电子证照”;
  
……
  
前不久,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8个区和8个市级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现场述职,认真总结抓法治建设工作的经验成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差距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十一个坚持”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对此,市委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压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构建法治建设责任闭环。
  
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人大工作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研究加强全面依法治市顶层设计,把天津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坚持从市委常委会抓起,从市级部门严起,从各区委区政府做起,把法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教育培训计划,先后举办市管干部、政法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专题研讨班,分层分级开展法治工作队伍全战线、全覆盖培训轮训。
  
天津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头等大事,纳入“八五”普法规划,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在本科高校法学专业逐步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必修课,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家喻户晓。
  
以良法促善治──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刀刃”上,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


有“良法”,方能“善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问题;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天津立法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立好法、立良法、立务实管用之法,共通过了98项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包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3项;涉及新制定法规63件,修改地方性法规103件次,废止地方性法规17件,总计183件次。
  
特别是在文明行为促进、禁食野生动物、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首次”。立法机制愈加完善,立法质量稳步提高,立法权威逐步显现,立法实效显著提升,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新局面,实现由“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重大转变。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
  
2018年12月,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天津成为全国第2个制定相关法规的城市,为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9年7月,在直辖市中率先制定了《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同年9月,通过《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
  
2020年,作出推进实施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的决定,通过《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2021年,制定全国首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推动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转变。出台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明确健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今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又先后通过关于促进和保障制造业立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和保障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决定……这些法规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持续强化精神文明立法──
  
“一致通过!”2019年3月29日14时39分,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与《天津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条例》,形成立法姊妹篇,以法治的刚性和硬度积极推动市民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是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开门立法的生动实践。2018年12月向全市发布制定条例信息;2019年1月通过津云客户端发起文明行为调查征集活动,网页访问量超50万次,网上留言超10万条;2019年3月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收到意见建议260余条,并就执法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等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专题论证……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民主发展法治路径,天津畅通社会各界参与立法渠道,共设立1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健全落实市人大代表分专题全程参与立法机制。
  
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立法──
  
生态无小事,蓝天、碧水、净土,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经过持续不懈思考、研究、探索,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将生态环境领域法规提交权威性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代表大会审议。天津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继市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后,又连续通过《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使生态环保制度和观念在更广范围内达成共识。

津南区八里湾生态屏障。 
  
以法治护航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还先后通过关于加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若干规定,并在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天津市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刘志松表示,近年来,天津立法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成为天津法治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从天津实际出发,不断突出重点领域立法,推动高质量立法,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为天津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法治护航发展──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将对法治的尊崇和践行一以贯之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
  
“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市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对法治的尊崇和践行一以贯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治理现代化──
  
2020年,天津对“历史问题”不闪、不躲、不推,下定决心消灭“飞地”。全市上下纵横联动、强力推进,打响一场“飞地”治理攻坚战。
  
职责交叉、责任不清,“飞地”如何走出管理“真空”?坚持依法依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飞地”治理。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在制定《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变更方案》的过程中,邀请公众参与,经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并经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全会审定后向社会公告,最终,变更8个区、7块接壤“插花地”行政区域界线,把管理的权责一致起来,彻底理顺体制机制障碍,564处“飞地”终于“落地”,认领“责任田”,“飞地”治理按下“快进键”。
  
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市级党政机关全部设立公职律师,区级党政机关全部实现公职律师工作全覆盖。柴婕婷是市人社局法规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取得公职律师的身份后,她将其业务专长和法律专长结合起来。她说,市人社局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还有在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时,都会邀请公职律师参与其中,发表意见、提供法律建议。让公职律师当好依法行政的法律参谋和法律助手,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办事,天津打造高效规范阳光政府。
  
还有一项数据指标,折射出天津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21年,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3.64%,同比上升22.24%。“告官能见官”,让依法行政更具刚性。
  
“法治政府建设是良法转化为善治的必要环节,法治政府建设首先要依法行政,其次要推行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天津以法为纲,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的奔马,这是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付大学说。
  
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坏的关键指标,聚焦全力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力提供更加优质法治保障,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天津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全面发力,用法治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除了在直辖市中率先出台《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还出台《天津市营商环境建设评价实施方案》,将“法治良好”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指标。推出《加强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15条措施》,每一条措施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更好服务和保障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为宗旨。
  
元气森林是时下饮料市场的“网红品牌”,该品牌的北方生产基地就坐落在天津西青区。作为天津首个“拿地即开工”的成功案例,元气森林见证了天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速度与激情”。
  
当得知企业希望早开工早投产,西青区立即成立专项服务组,深挖政策法规要求,优化审批流程,推演审批结果,绘制了一幅“拿地即开工”的审批路线图,同时还为项目提供全程代办的“保姆式”服务。项目签订承诺书后,区规划资源局在土地挂牌公示期间(30天)对项目方案进行审查和公示,缩短审批时间;区政务服务办并联开展前期工作,为项目单位开展勘察设计招标、施工图审查等提供依据;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人防办等部门主动对接,对项目建设实行承诺制审批。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该项目在取得土地证的同时取得了施工许可证。
  
着眼于企业所思所需、所想所盼,在司法实践中解决企业堵点、难点。依法从严从快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环境资源、涉外海商事等审判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社会环境;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把法律服务送上门,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受益企业4849家,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执法单位推行市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秉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在企业“逆水行舟”的关键时刻,“拉一把”“扶一把”“推一把”,用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天津为经济厚植发展土壤。

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惠民生、依法保民安、依法解民忧,始终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脏乱差到创建美丽社区,河东区陶然庭苑社区的华丽蜕变,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引领。
  
“曾经我们小区有近万平方米的违建。” 2017年11月,张丽被派选到陶然庭苑社区当书记,上任之初,当头一棒就是如何解决“比着盖”的违建。
  
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再难也得干!“网格+警格”依法治理,让所有的违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全部拆除。“那段时间,我们网格员与社区民警一起配合工作,对小区内的全部违建调查摸底,户主是谁?住的是谁?违建多大面积?一户一张表格,都得建立台账。不愿意拆除的,我们邀请律师进社区讲违建的危害,以及拒绝拆除违建的不利后果,有理有据,法情兼顾,化解了冰冷的隔阂。”张丽说,2018年3月10日,陶然庭苑社区成功拆除了第一家违建,到当年的5月,所有的违建全部拆除。
  
以法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陶然庭苑社区是天津用法治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法治安邦,方有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一座城市始终如一的底色。
  
以法治之力筑平安之基──
  
借款5万元,只给3.5万元,1个月后连本带息要还40万元,稍有不从便威胁恐吓、关狗笼……2018年8月,全国首例“套路贷”涉黑案件在我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黑恶不除,百姓难安。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天津以雷霆之势铁腕扫黑、重拳除恶。市委结合天津实际,以务实的精神,担当的勇气,又提出了创建“无黑”城市的目标,这是对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求和标准上的自我加压,也是对津城百姓的庄严承诺。
  
“打击‘套路贷’,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来到红桥区翠西园社区,多位居民告诉记者,身边就有邻居被“套路”过,那时经常看到不三不四的人上门,还用红漆在门口喷“欠债还钱”等字样,弄得人心惶惶,扫黑除恶后,这种事再没发生过,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以前送孩子上幼儿园,2公里路得走1小时。”北辰区居民肖胜光家门口的路曾被陈立敏黑恶势力的违法建筑堵了多年,“现在,路通了,心也敞亮了。”
  
从2018年到2021年,天津累计打掉涉黑组织28个、恶势力犯罪集团78个、涉恶犯罪团伙514个,战果超过去10年总和。
  
扫黑除恶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99.7%的受访群众对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拥护支持,98.7%的受访群众认为社会治安有了明显改善。
  
除了以强大攻势洗涤黑恶,群众痛恨什么,就严厉打击什么。持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发案数、投资受损人数、涉案金额均大幅下降。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立案数同比下降28.8%,下降幅度全国领先,破案同比上升154.2%,有效遏制了“电诈”案件高发势头。让安全防范“跑”在风险前面,着力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六大提升工程”,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数下降10.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8%。
  
今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正式实施,以法为循,天津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沿着法治轨道走深走实,全面宣传贯彻《反有组织犯罪法》,全面启动教育、医疗、金融放贷、市场流通行业领域整治,紧盯线索核查以及“打伞破网”“黑财”处置,坚持边打边治边建,天津正在构筑防治有组织犯罪的铁壁铜墙。
  
以法治之公护平安之城──
  
平出于公。公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天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行动力,朝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笃定前行。
  
今年年初,中央依法治国办发布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的通报。其中,《天津市实行“优差双评”实现执法队伍“五个有力提升”》的“天津经验”作为八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通报推广。
  
实现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靠过硬的队伍来实现。为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力整治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自2019年起,我市创新开展行政执法“典型差案”评查和“示范优案”评选,“示范优案”是正面标杆,通过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正向引领;而“典型差案”则是反面教材,让执法者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升执法能力。通过以差为镜,给政府公权力“戴上紧箍”,不断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效能。
  
天津打造了全市统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并不断升级,涵盖841个行政主体,2.4万余名执法人员,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综合行政执法领域专业化规范化,市级层次组建或调整12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全市街镇均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持续推进司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员额制、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猛药治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执法司法公信力的一些顽瘴痼疾,大刀阔斧整治,解决了一批执法不公正、司法不廉洁、遇事不担当问题。环环相扣剑指执法司法权力“任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以普法学法助力法治天津──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市的内在动力。
  
每逢周末,家住滨海新区汉沽的李玉都会带着儿子到汉沽东滨里法治广场转上一圈,“享受亲子乐趣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法律知识。”李玉竖着大拇指称赞。

滨海新区法治文化广场。

2021年12月,滨海新区法治文化广场在小王庄镇小苏庄村落成并投入使用。
  
“小曦姐姐”是河西区中小学生们心中的“网红”。多年来,这个“善沟通、爱沟通、好沟通”的检察官姐姐,通过“河西未检”微信公众号平台,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未成年人普及了很多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故事,让法律不再那么神秘和遥远了。”学生们都觉得“小曦姐姐讲故事”拉近了自己与法律的距离。
  
将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形式、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多措并举推进阵地建设,有效发挥“有形”阵地的“无形”作用;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以“考法”促“学法”……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这是天津多年来在普法道路上的坚持与坚守。
  
将法治观念播撒到群众心田,如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
  
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让群众就近依法化解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面升级改造诉讼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一次办”诉讼服务平台,让司法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优化法律服务,探索建立热线转办法律援助与热线转办事项导入区矛调中心工作机制,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优先受理、极速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有力解决农民工“燃眉之急”。

和平区南营门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就地解决矛盾机制日益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网络已初步建成……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和成效,让法治信仰日益深入人心,法治氛围日益浓厚,法治天津的基础日益稳固。
  
“到2025年,法治建设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朝着《法治天津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明确目标,一个新时代更高水平的法治天津正在向我们走来。



书写良法善治的时代答卷
本报评论员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既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更关乎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获得感、满意度。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最根本的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更好推进依法治市,必然要求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织密法治之网。从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到以“舌尖上的禁令”严惩滥食野生动物;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推动构建智慧城市,到施行全国首部“双碳”地方性法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注重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又牢牢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天津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聚焦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加强绿色生态屏障保护、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制性立法亮点频闪,一部部好法、良法、务实管用之法绘就全面依法治市新篇章。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良法促进发展,需要不断健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加强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15条”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相继实施,“法治良好”成为天津营商环境建设重要标准,“开办企业”“市场监管”指标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赢来企业来津投资兴业的好口碑,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立法前调研到立法中参与,再到立法后评估,群众广泛参与、良性互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坚持开门立法、广集民智,切实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答好时代考卷、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方面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用法普法,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自觉遵守法治、坚定捍卫法治,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人民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市各领域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法治风尚蔚然成风,就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