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意与认真——戛纳电影节的双重人格

2016-05-23 谢强 严倩虹 Alphabooks

匠人在打造金棕榈奖杯


5月22日,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并揭晓各奖项。

如福柯所言,“街巷,是地中海诱人的最自发形式。”戛纳的老城一直保持着中世纪的格调:13世纪的建筑,14世纪的雕塑,15世纪的城堡,16世纪的街道。在这里穿街走巷,会有犹如隔世之感。

作为戛纳的名片,世界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戛纳电影节,每年春天吸引约三万五千电影人、四千名记者和二十万游客汇聚戛纳,于是这个滨海小城成了法国电影的某种象征。

戛纳其实是一座被文化概念架起来的城市,戛纳电影节的能量,让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变得举世无双。



电影节的诞生


1938年,由于在被纳粹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再受挫,法国代表团的“法兰西艺术行动委员会”主任菲利普·艾兰杰,萌生了要在法国创办一个“自由的”国际电影节的想法。他找到好朋友,当时的艺术和教育部部长尚·杰伊,二人一拍即合。在寻找举办地城市时,戛纳拔得了头筹,它允诺将很快建成一座真正的电影节大楼。

筹备中的第一届电影节,伟大的路易·卢米埃尔同意担任名誉主席,菲利普·艾兰杰是电影节总干事,尚·杰伊将成为电影节主席。1939年8月31日,开幕晚会上放映了改编自雨果小说的美国影片《钟楼怪人》。但第二天,希特勒入侵波兰,战争爆发了。初生的电影节由此夭折。

尚·杰伊辞去了部长一职,作为一名法国军官上了前线。1940年在摩洛哥被捕,就在1944年自由法国解放的前几天,在转送监狱途中遭到绑架惨遭杀害,年仅四十岁。他和1939年的电影节尝试一样被遗忘了。而菲利普·艾兰杰成了流亡者,战争结束后才重返艺术处,继续操办戛纳电影节。

1946年9月20日,戛纳的第一届国际电影节开幕。直到2002年,才正式称其为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的来历


奥斯卡有金像,威尼斯有金狮,而戛纳的金棕榈,很多人以为是让·科克托的主意,这其实是1955年的电影节上,一个来自巴黎的女珠宝商苏珊娜·拉宗向组织者的建议:颁奖仪式应该搞一个真正的首饰——金棕榈。因为棕榈是戛纳和对面的莱兰群岛的传奇,据说棕榈树救过戛纳的一位圣者,所有的戛纳人都知道这个传说。苏珊娜还在她的朋友、雕塑家和画家塞巴斯蒂安那里定做了图案。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杯


苏珊娜的建议得到了重视,电影节组委会为此举行了一场招标活动,最后还是选中了苏珊娜和塞巴斯蒂安的方案。所以金棕榈其实并不是胜利的象征,而是象征着戛纳这个城市的传奇。


双重人格的电影节


1947年电影节开幕式上,所有加班加点赶建电影节大楼的工人都穿着蓝色工装上台,接受与会者的掌声,尽管大楼的砂浆和油漆都没有干,搞得嘉宾美丽而昂贵的衣服上布满了污迹。而且直到最后一刻,组织者才发现,大楼没有放映间!人们只好在屋顶挂了一张篷布,把放映机和放映员遮起来。但在颁奖晚会即将开始前,狂风掀走了屋顶,晚会不得不转移到市政厅的“赌场”里去,但电影节依旧很成功。

1953年,电影节开始形成国际电影节的范儿,晚礼服和燕尾服自这一届成为严格遵守的服装准则,连电影史学家雅安德烈克·巴赞也多有怨言。这一届的国际电影大奖,颁给了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这时候还没金棕榈呢。该片放映时,毕加索拒绝按规定着正装出席,但既然这个人是毕加索,评审团主席让·科克托就破例允许他随意穿着,从一个“艺术家专门入口”溜进去。


1956年戛纳电影节,毕加索使用测光表给碧姬·芭铎脸部测光


1960年,有名望的电影节来宾都“乘风而来”了,飞机降落在尼斯机场后,站在舷梯上让人拍照。这是一个意大利之年,也是希腊的节日。继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之后,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也引起了争议,但它最后赢得了金棕榈奖!意大利人把酒倒在游泳池里畅游,一边畅饮,并且不顾礼仪地吞食掉数吨意大利面条。

后来轮到希腊人狂欢。希腊影片《别在星期天》女主角梅丽娜·梅尔古丽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她和导演在掌声中走出大门,立即投身于狂欢之中。人们喝光了五百瓶酒。导演爬上桌子,干掉杯中酒后,将杯子摔碎。几乎同时,伴随着兴奋的大叫,六千个杯子被摔成碎片,然后餐具也被摔光了。直至凌晨,这场希腊式狂欢才算结束。

1976年的评审团主席田纳西·威廉姆斯对记者说,他讨厌电影中的暴力。所以斯科塞斯断定自己的《出租车司机》什么奖也得不到,就自己回好莱坞了,结果影片获得了金棕榈奖!显然又是评委们战胜了主席。这年的热门影片是大岛渚的《感官世界》,人人都想弄一张票,贝特朗·塔维尼埃幽默地称之为“昂蒂布街的淫荡者”。

马丁·斯科塞斯与其作品《出租车司机》


1980年的评审团主席柯克·道格拉斯是来救场的,因为英格玛·伯格曼在开幕前三天突然提出辞职,理由是他太害羞!伍迪·艾伦后来也曾以同样的借口拒绝当评委。

1987年5月,当戴安娜王妃走上刚刚铺就的第四十届戛纳电影节的红地毯时,现场一片沸腾。从此,每届电影节那著名的台阶上都要铺上红地毯,而且在电影节期间,红地毯要更换四十回。

戴安娜王妃身着水蓝色礼服出席1987年的戛纳电影节


1988年是四十年来第一次没有意大利人参赛的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伊托·斯柯拉是意大利的唯一代表。开幕式放映的是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这是根据深海潜水专家雅克·梅欧的故事改编的影片,参赛者和评论家都很不喜欢,吕克·贝松痛苦地离开了。但在戛纳,如同在任何地方一样,都有搞错的时候。影片公映后,受到整整一代人的欢迎,成为一部偶像片。

1990年,柏林墙倒塌了。维塔里·卡涅夫斯基到达戛纳时一脸茫然,不知不觉来到了港口,跟几个水手度过了豪饮的一晚。后来他对记者说:“我生活在苏联海底两万海里的地方,刚刚浮出海面,来到了天堂。”他的第一部电影《别动、死亡或活着》获得了金摄影机奖,影片讲述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两个在西伯利亚劳改村里长大的孩子。他上台领奖时,说出了他的名言:“如果奥林匹斯山上真的住着众神,应该也就是戛纳电影节这个样子了!”

第二年,评审团主席杰拉尔·德帕迪约为两年前去世的美国实验电影导演约翰·卡索维茨举办了电影专场,他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六位同时获得奥斯卡表演、编剧、导演奖提名的人之一。卡索维茨的妻子、也是他影片的女主角吉娜·罗兰斯来到了戛纳,她曾两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关于戛纳,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危险’。那里的人慷慨、热情、充满激情……登上铺着红地毯的台阶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相比起来,奥斯卡显得很业余!”因为这段话,吉娜成了戛纳的女神。

1993年,路易·马勒和他的评审团把金棕榈奖同时颁给了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是女性第一次获得金棕榈奖,也是中国内地影片第一次获得该奖项。主演《钢琴课》的霍利·亨特还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获得1993年金棕榈奖


1997年电影节五十周年,来宾比以往都要多,方圆三十公里的酒店全部爆满。希拉克总统也赶来参加了这一盛典。戈达尔在电影放映之前分发了他的著作《电影史》。

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宣布,金棕榈奖同时颁给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鳗鱼》和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香港导演王家卫以《春光乍泄》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一届特设的“金棕榈之金棕榈”,即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埃及大导演尤瑟夫·夏因。东方导演大获全胜。


2008年 《东邪西毒》终极版戛纳首映


2000年,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是第一部赢得金棕榈的用手提数码摄像机拍摄的影片,该片主演、冰岛著名女歌手比约克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由吕克·贝松领衔的评审团,把三个重要奖项颁给了中国三个地区的电影人:台湾导演杨德昌以《一一》获最佳导演奖,内地导演姜文的《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香港演员梁朝伟以《花样年华》获最佳男演员奖。东道主法国又一无所获。

早期的戛纳电影节因大海、美女和阳光(Sea Sex 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但多年以后人们发现,戛纳的审美观却是严肃、真实、发人深省的。从政治独立、艺术独立到经济独立,戛纳一直奉行导演至上,尊崇个性艺术,营造了一个性格导演的天堂,由此成为作者电影的大本营。这是一群精英的集合,公然用小团体主义对抗大众意见,所以戛纳永远是一个充满激情、冲突和争吵的地方,当然也有妥协,包括金棕榈大奖在内的双黄蛋奖项就是一个证明。评委的个性和品位也让评选变成一场偶然性很强的博弈拉锯战,但对艺术品质的共同追求与坚持,成全了独特的戛纳品位,也就是法国电影的品位。

戛纳是个传奇,并将继续传奇的旅程。因为电影,因为电影节。



摘自《漫不经心的传奇: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


戳【阅读原文】,漫游法国,邂逅电影


Alphabooks  |  阅读丰盈生命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