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今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乔伊斯与《闻香识女人》

2017-06-10 雨_印记 Alphabooks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突然成长的过程,用一个文学性更强的词来形容,即是“顿悟”。


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也可欢喜可心痛,在那么一段时日甚至一瞬间的猛然领悟中,在积累了一路上的窥探、猜测和纠结后,终于会将曾经的认知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也有可能彻底颠覆和抛弃内心长久以来的希冀,对别人,对自己,对生活,对这个世界。


“顿悟”的铺陈前戏可以很长,就像你年少的十几年时光一度沉浸在某些执念中:老院儿里看戏下棋,人人相知相识便是世界;隔壁班爱穿蓝白裙子的马尾辫女孩是最好看的女生。这些如同一张张画报在心中层层堆叠,逐渐满溢到令人不安和怀疑。


“顿悟”的前奏也可以很短,短得就像第一次表白的惶恐不安,几句含糊不清的低声呢喃一出口便被天台的炙烈阳光灼烧掉不见踪影;也像是期末联考张榜栏前簇拥的人群,几声嬉笑怒骂后便匆匆散去。仿佛纤指飞转间戛然断裂的琴弦,寂静后昭示着隐秘的心绪和情感。然而在真正最终摆脱疑惑和痛苦状态的一瞬间,也就是“顿悟”的一刻,往往是极其不经意却豁然开朗的,似醍醐灌顶般的释然。


以上这些思考,可以说来自乔伊斯所有停留在我脑中的关于意识流的文字和故事。“顿悟”若不用在解读他的心绪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寻找自我,关注内心意识,窥探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乔伊斯走了漫长的一段旅程。



《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都柏林人》等等,最终都终结于他自身的“顿悟”,这种心智和精神上的瞬间的变化极其难以捕捉,甚至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便被乔伊斯赋予了故事终结性的意义


因此,乔伊斯式成长体现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但往往只在落幕的前夕才迟迟登场,包裹在繁复却精致的华服中,却是一张深邃至语焉不详的脸,让人看一眼便无法忘记。我将脑中所有关于乔伊斯的成长顿悟和电影联系起来,源于又一次重看《闻香识女人》。



年少时只是单纯被这名字所吸引,带着一股莫名的神秘的气味,只是单纯的欣赏台词和故事,单纯到只记得那段西班牙交响和弗兰克怀中笨拙有可爱的唐娜。



然而日子白驹过隙的年月后,更多的书本在我的生命中被合上了尾页,数不清的人和事来来往往,或驻足许久或片刻消散后,在某个难得人声心声寂静的下午重看这部片子,突然发觉竟有颇多乔伊斯的味道。


或许是曾经自己无知于一种用碎片式回忆讲故事的方式,但如今看来,年少时懵懵懂懂看下来的电影竟有不少能够和乔伊斯联系在一起,能够用“顿悟”这个缥缈也真实的词来细细品味。



乔伊斯式成长电影之所以被我以“乔伊斯”和“成长”串联并命名,自然是因为它们总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仰视天空和世界。从无知到迷茫,从困顿到苏醒,这过程中所窥探到的,所认清的世界,投射进少年的眼睛,浪潮般推着他不断猜疑,不断寻找,直至最终的成长。这样的叙事视角不论是在乔伊斯文学中还是所有被我认定的成长式电影中都极为默契的相一致。


《闻香识女人》中的查理,一个依赖奖学金学习,单纯刻苦甚至沉默的少年,对成人世界的刺激、放肆、女人没有过丝毫兴趣,生命也未曾给他机会去尝试和探索。一个少年只被封闭在如何帮助朋友掩盖侮辱校长的恶作剧的恐惧不安中,面对未来步步逼近的未知和困难,他的“顿悟”空间很大很大。这样一个主要角色的设置,确实不难在乔伊斯笔下寻觅到踪迹。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斯蒂芬就是片子里的查理,对母爱、家庭、宗教和性的茫然给予了他无尽的想象和发展空间。正因为这些主人公近乎白纸一张的单薄和简单,“顿悟”才有了生根萌芽的土壤。这让我想起《蓝色大门》中张士豪的一句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话:“生活简单到每天只想着尿尿不分叉就好了。”


关于叙事视角和主人公角色的定位,并不足以显示“乔伊斯式成长”的所有特点。在少年经历一个个阶段的纠结、窥视、尝试、崩溃和探索的过程时,总会有一个所谓精神上的指引着扮演者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或是鞭策,演示或是传授,最终是引导少年走向“顿悟”的火把。而这些“乔伊斯式成长”中激化少年内心挣扎的人物形象,在我将记忆搜索一遍之后,发现他们竟是惊人的相似,《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类似的名字不断在脑海中闪现。



首先说艾尔帕西诺演绎的失明中校弗兰克,脾气暴躁古怪,做事从不按常理出牌,这一个个性人物与涉世未深的少年查理差异鲜明,满口说着一个年过半百的过来人固执且坚定的人生信条,关于女人,关于享乐,关于生死终结等等,每每都一点一点不知不觉冲击着少年的认知。


起初弗兰克想要一番美酒佳人相伴过后随即自杀的计划带给年轻的查理的只是恐惧,当他缺乏勇气面对人生第一次如此重大抉择的时候,同样处在人生分岔路口进行抉择的弗兰克向查理展示他所不了解的“成人”世界的选择。查理目睹着他如何优雅洒脱的在橡树餐厅用餐,如何和陌生女人搭讪共舞,如何戏谑生活中的不圆满和荒唐之处,以及如何在品尝一切后选择归于死亡和静默。



“顿悟”,我一直坚信只发生在一瞬间,所以查理的“顿悟”很难准确的定位在故事的某一分某一秒,或许是他决定让弗兰克亲自飙车后引擎发动的那一声轰鸣中,或许是夺下弗兰克手枪时撞击的疼痛感中。但“顿悟”后,对查理来说,他所获得的勇气、坚定,是“乔伊斯式成长”必然的结果。


在关于成长电影的记忆被逐渐点亮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到惊异的是,这样一老一少的设定在已经被划入我的定义范围内的资源库中也有着令人惊喜的相似。我想起《雨人》,想起《春风化雨》,甚至想起《无法触碰》,尽管这些片子中的少年不小心超过的少年基本的定义范围,但是走向“顿悟”过程的内核仍旧是被保留着的。



两个年龄,心智,思维和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人,总会在少年无助迷路的站台上相遇,经过一系列的摩擦、交流、隔阂、甚至战争,少年一路看着、听着、领悟着,一步步逼近最终必然的结果。好像是清晨的太阳刻意躲避所有目光在云层后缓缓上升,它的光热只在最后的一刹那喷薄而出,“顿悟”也即发生在少年内心被点亮的一刹那。


这些我在回看《闻香识女人》的某个下午发现的雷同,让我开始思考这些被我串联的片子背后的意义,我的思考无关乎情节和人物,而是关于电影故事这个事物一种无法言喻的属性。我一遍遍看相同的故事也好,看不同的故事也好,那些隐藏在每一帧背后碎片式的启发一个个冲出画面钻进人心里,逐渐的将所有故事串联,即使是年代题材相去甚远,在我经过某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总会能够把它们一一从记忆中抽取,然后不可置信的将他们又一一放入我的“顿悟”中,并惊异于这悄无声息似时间预先设定好的巧合,终于走到了指针相合的约定时刻。



也许,假如过去的日子我没有翻开《都柏林人》的扉页拜读每一篇成长里的“顿悟”,我或许不会有兴致去关心查理的勇气和成长从何而来,老弗兰克的一支探戈一把枪对他又意味着什么,预示着什么。假如,我没有在某个闲散的午后因为思念起“一步之遥”的旋律而点开《闻香识女人》,可能我永远不会组合出“乔伊斯式成长电影”这样的名词,也不会用“顿悟”去形容那些早已淹没在记忆深处隐讳又难言的微秒瞬间。


也许,直到落笔的这一刻,老弗兰克的交响声渐行渐远,他回到后院的矮房又一次打开落灰的威士忌,直到查理回到贝尔,在全校同学面前摆脱了怯懦和踌躇,我也始终没能明白,或许永远不能明白,在无数个昏黄灯光抚慰的夜晚,有乔伊斯的思绪陪伴的夜晚,究竟是那些像极了交纵堆叠不断变化的电影镜头的一篇篇书页使我摆脱不了那些缠绕在阿尔帕西诺的探戈舞步四周挥之不去的音符,还是当我看到查理望着对街凌乱落魄的弗兰克时眼中浮动的感情,那些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怜悯地扬起幕布似的沙尘,令我不得不想起和乔伊斯有关的那些昏黄的灯光和泛黄的书页,以及段段适合在此情此景阅读的文字和故事。



我觉得人生某个阶段

错过什么都不能错过这部电影

戳【阅读原文】直接观看


-戳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


阿米尔汗 | 胡歌 | 投稿 | 诗人 | 火星移民 | 朗读者 | 三岛由纪夫王小波 | 橙子 | 猥琐的明信片 | 诺贝尔 | 姿势 | 鲁迅 | 叔本华 | 奥斯维辛 | 顾城 | 陈忠实 | 文洁若 | 独处 | 教育 | 巴以冲突 | 文具控 | 恋物癖 | 书单 | 雨果奖 | 枕边书 | 草间弥生 | 一念之合 | 印度 | 北上广 | 湘南 | 自由 | 时代 | 二次元 | 进化 | 求索 | 啪啪啪 | 丁丁 | 戛纳电影节 | 樊小纯 | 同志电影 | 定义艺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