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活动招募 |贝淡宁×艾维纳×刘瑜:城市的精神

2017-06-13 Alphabooks

每一天,在这座2300万人口的都市中,

除了作为各项统计数字的产生与来源,


我们是谁?

与我们生活的【城市】有怎样的关联?


城市塑造了我们的珍视之物、生命价值与身份认同。

那些最令他们的市民自豪的城市,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可称之为——城市的精神。



从我们所生活的北京,

到圣城耶路撒冷。


两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哲学家:贝淡宁与艾维纳,曾分别在这两座城市久居多年。


他们发问: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热爱我们自己的城市?


6月16日,两位哲学家来到启皓北京,开启新一场启皓对话——城市的精神。


刘瑜,一名任教于清华大学的政治学家、北京市民,也将一同参与。



➤时间:2017年6月16日(周五) 晚7点30分

Time: PM7:30, June 16, 2017

➤地点:启皓北京·河岸剧场

Venue: Amphitheatre ·Genesis Beijing

➤演讲嘉宾:贝淡宁、艾维纳

Speakers: Daniel A. Bell and Avner deShalit

➤特邀主持:刘瑜

Moderator: Liu Yu


长按二维码  报名参与对话


温馨提示:本次活动在户外草坪举办,为防蚊虫叮咬,请着裤装前往


贝淡宁 Daniel A. Bell

散步 都会社群 认同归属 爱城主义


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本科毕业于麦克吉尔大学,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与苏世民学院教授。曾任教于蒙特利尔、牛津、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济南和青岛等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独具特色,别具一格。


贝淡宁与艾维纳合著的《城市的精神》出版后,曾获新华社年度非虚构类图书十佳,两人共同编著的《城市的精神2》出版在即。


最新著作为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贤能政治》。


艾维纳·德夏里特

Avner De Shalit

大学讲师 钢琴演奏家 球队狂热粉丝


曾在以色列的吉布兹社区内生活七年,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和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前,他是一名钢琴演奏家。


他与贝淡宁及其夫人相识于牛津大学校园,1991年被任命为希伯来大学政治哲学系讲师,现为该院教授和社会科学系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环境问题、贫困、不平等和城市问题,已出版7本书和70余篇论文,于2014年获得社会科学领域的罗斯柴尔德奖。


Moderator

特邀主持

刘瑜,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什么是真正的城市精神

吴万伟


记得90年代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常常出现在国内翻译教材中,“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身边没有一个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



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往往让人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当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性的中心。最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大学、建筑、产品、餐馆、广告公司都在城市里。人们来到城市往往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几天也好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每当再次回到这个城市,哪怕是偶尔听到这个城市的消息也可能勾起从前的记忆。


纽约


不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城市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它因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游玩。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吗?城市有没有独特的精神呢?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个城市及其各自独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这些城市都各有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历史、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


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强调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的重要性。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他们提出了一个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新词“爱城主义”(civicism)。众所周知,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义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与拥有军队的国家不同,城市在强调独特性或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不至于发动战争。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将有助于激发认同感,有助于抑制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对都市规划者、城市管理者或者普通公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作者认为,这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让人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营养不良,而不是奢谈独特的城市精神。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就难以倡导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观,西班牙萧条的工业城市比尔巴鄂因为漂亮的博物馆而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圣城。


两位作者都是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但他们的这本书不像常见的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风格,文笔轻松随意,读起来引人入胜。他们对这九个城市都非常熟悉,不仅进行了历史研究而且花时间实地考察了这些城市,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与当地居民交谈。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诠释不仅依靠追溯城市的历史,而且利用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以及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眼光。对那些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对这些城市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作者富于启发性的精彩描述想必会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城市的热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去,渴望未来前往旅游的城市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为我们带来先睹这些世界名城的快感。


书中的有些细节也很有意思,如在纽约一章中,作者问为什么纽约公共场所看不到孩子?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在街上走路,满眼看到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腿。柏林是个宽容和开放的城市,众多建筑都是用玻璃建成的,象征着透明和开放,这与纳粹时代相反。书中还有阐释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具体事例。


柏林


中文读者或许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非常感兴趣。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北京、香港和新加坡等章节都有让中文读者感到亲切的内容。比如,他说亚洲城市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灵感,用儒家的道德礼仪而不是严酷的法律治国,追求和谐社会以及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除了在清华任教外,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有记者请他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异同。他说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两者最糟糕的部分。北京作为毛泽东选定的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北京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也更强烈些。上海人则有强烈的都市自豪感,但有时候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有时候表现出崇拜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倾向。他说在上海街头用中文向人问路,得到的却是英语回答,在北京就不可能这样。针对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倾向,他建议城市发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故乡曲阜就可以利用独特的优势推广儒家文化。


北京


不过,作者的有些观点也受到挑战。有人用31英尺高的孔子铜像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了几个月就被移走的事实质疑贝淡宁的北京将出现儒家统治的预测。再如,若说北京是政治权力中心,其他城市如华盛顿或堪培拉也是如此,北京作为权力中心不仅仅是城市的因素而且与共产主义国家体制有关。再比如,纽约当然是世界金融和媒体的中心,但这种抱负并不一定体现在纽约人的生活中,大部分纽约居民并非世界领袖而是老师、医生、郊区中产阶级、店员、退休者或卡车司机、家庭妇女等,他们有领导世界的抱负吗?未必如此。


我们相信读者并不会因为本书有引起争议的观点就否定它的价值。在国内很多城市因为热衷于评选“城市精神”而引起巨大争议和讨论的时刻,在有些城市准备斥资千亿建造仿古新城的时刻,在不少城市因为拆迁而引发各种人间惨剧的时刻,这本《城市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把“城市精神”的讨论引向深入,思考城市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正如知名网友宋石男所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



-戳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


阿米尔汗 | 胡歌 | 投稿 | 诗人 | 火星移民 | 朗读者 | 三岛由纪夫王小波 | 橙子 | 猥琐的明信片 | 诺贝尔 | 姿势 | 鲁迅 | 叔本华 | 奥斯维辛 | 顾城 | 陈忠实 | 文洁若 | 独处 | 教育 | 巴以冲突 | 文具控 | 恋物癖 | 书单 | 雨果奖 | 枕边书 | 草间弥生 | 一念之合 | 印度 | 北上广 | 湘南 | 自由 | 时代 | 二次元 | 进化 | 求索 | 啪啪啪 | 丁丁 | 戛纳电影节 | 樊小纯 | 同志电影 | 定义艺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