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火星》:颠覆人的不是外星生命,也许正是人自己

2017-06-14 Alphabooks Alphabooks Alphabooks



|

|


狄兰·托马斯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想象一下,有一天,人类社会转向母权制度,在大地母亲的呵护下,社会的秩序会如何演变?是否存在这种可能:男性的话语霸权被女性取代?或者说,女权主义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而男权主义以另一种姿态蛰伏?


早在上世纪,科幻作家们就设想过这种景象。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在1970年创作的科幻小说《雌性男人》(The Female Man)就设想了四个平行世界,其中一个世界叫威尔勒威(Whileaway),那里只有女性。还有一个世界,在未来,男人会和女人剑拔弩张、征战不休。无独有偶,玛吉·皮尔斯的《时间边缘的女人》(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杰基·凯尔(Jayge Carr)的《Leviathan’s Deep》和苏西·麦琪·查娜斯(Suzy McKee Charnas)的作品都在虚构的未来中构筑出一幅女权胜利的图景。在中国,科幻小说家王晋康写过一篇《2127年的母系社会》,同样是对母权社会的探讨。


《2001太空漫游》


美国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并不是女权运动的急先锋,但他包罗万象的《火星三部曲》也想象了母系社会的可能。其中,《火星三部曲》的第二部《绿火星》(GREENMARS)承接上一部《红火星》,讲述了火星殖民时期的历史。诞生于火星的下一代人类,与百人探险队(第一部登陆火星的精英队伍)的幸存者们为了维护火星的原始之美,积极联合反抗势力,同致力于改造火星的地球政府和跨国公司展开斗争。在第二部中,幸存者之一的广子就是母权社会的坚定推动者,她相信人类的所有历史打一开始就错了,而火星是开启一种全新模式的良好载体,她自命为母神,是“受精卵”(在小说中是一个庇护所的名称)中大部分人的母亲。



作为太阳系里表面形态最像地球的行星,火星一直是科幻作家们设想未来生活的试验田。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说集《火星编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乔•霍尔德曼(Joe Haldeman)的《飞向火星》(MARSBOUND)、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火星人的时光倒转》(Martian Time-Slip)等,都是关于火星探险的力作。


而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The Martian)代表了电影对火星的畅想。在这些作品中,人类会以探险者甚至殖民者的身份登场,对火星展开改造,像《火星编年史》就描写了人类殖民火星、火星殖民化的后果,以及殖民者与自己的同胞的冲突。


《火星救援》


《绿火星》同样是一部人类改造火星的编年史,小说中的人物们在是否将火星地球化的问题上争议不断,有人主张不要走地球的老路,凭借自己的观念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有人则对这种狂想顾虑重重。从今天的角度看,九十年代出版的《绿火星》对宇宙的瞎想并不惊奇,却依然有趣耐读,这归功于作者对“硬科幻”娴熟的把控和扎实的叙事能力。尽管它是一部科幻小说,却处处体现着现实主义作品的质地,作者事无巨细地描写火星的社会生活,描写想象中的外太空活动。想象天马行空,但构成想象的情节和逻辑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于是,虚构的未来史中人和人的互动,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一如刘慈欣所说:“罗宾逊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下了一部未来必将发生史诗。它不是星球大战那种杂耍式的科幻,而是考验真正科幻迷的试金石。”


《绿火星》试图呈现出火星生活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怎么构建出来呢?这得益于罗宾逊工笔式的描写。比如:在描绘沙比希的新型大建筑物时,罗宾逊这样写道:


“沙比希的新型大建筑物皆以晶亮岩石为面,并细心选择火星上不常见的颜色:雪花石膏、翡翠、孔雀石、黄玉髓、绿松石、缟玛瑙、天青石。较小的建筑物则以木材建造。”


而在涉及物理学知识的内容里,他也继续保持着扎实严谨的笔锋,罗宾逊知道随着时间的冲刷,再烧脑的内容也会在后辈更疯狂的幻想中黯然失色,他的立足点不是烧脑,而是硬知识与稳健叙事的结合。《绿火星》是想象的产物,却也像一部非虚构作品。



在《绿火星》里,罗宾逊已经将注意力全面转向火星社会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少了些许《红火星》的探险的趣味,更多权谋,更多悲剧。罗宾逊使用了多重视角的表现手法,除了“百人小组”的幸存者视角,还有奈加、贾姬等新生代火星人的视角,他们在火星出生,在火星成长,他们是革命失败后地下势力的骨干力量。多重视角让读者对火星上铺开的故事有更多面的认识,同一件事,不同视角的观感会大不相同,这是小说叙事的魅力。


立足于新的天地,火星上的人们表面上在用行动反抗地球的社会制度、伦理观念、文化观念,试图建立属于火星的新秩序,可他们“人”的属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势必不能脱离人性,即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人们日复一日,实际上仍然做着我们翻阅史书便能读到的事情。地球人会拉帮结派、互分阵营,火星上的人们为了控制火星也会有对立派别,“受精卵”就是自诩正派的一方,除此之外还有波格丹诺夫分子庇护所、“布雷维亚山脊”等;地球人有宗教信仰,火星上的苏非教徒也信奉宗教,小说343页提到:“他们的宗教是一种融合的信仰,其中一部分取自伊斯兰教里的各个派别和国别,同时还涵盖了更为古老的亚洲宗教,此外还有如巴哈教等新兴教派”;地球上会有相互兼并、战争掠夺,而火星上的不同势力也在为自己的利益不断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



甚至,《绿火星》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也许将来毁灭地球人的,不是我们寻寻觅觅不得见的高等外星生命,而恰恰是地球人的后代。他们会前往外太空,他们会进行星球殖民,他们会拥有新的秩序,他们会变得更有智慧和生命力,他们会将自己视作新人类。而到了那一天,地球人与他们的关系就会微妙而不可控。


就像经典科幻电影《异形》(Alien)系列的提示。在《异形4》(Alien: Resurrection)的结尾,人与异形的结合蕾普莉(Ellen Ripley)和机器人二代科尔(Annalee Call)重返地球——她们第一次见到的星球。她们看到的是一片新奇,而在同一艘飞船的人看来,地球已经是落后陈腐的象征。彼时,他们已经能够在银河系自由穿梭,在其它行星建立殖民地、劳改监狱,他们去寻找神,他们能培养异形,他们创造克隆人和机器人,而后者终于有了自己的意识并学会自我思考和创造。蕾普莉和科尔可以说是不同形态的“新人类”,无论是形体还是智慧,还有关键的生存力,她们都超越人类。但人类基于自己创造者的心态仍有高高在上的优秀感,却又因为内心深深的惧怕而抵挡甚至要毁灭她们。这种矛盾贯穿《异形》系列也在《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中体现。“我可以创造你,就可以毁灭你。”


《异形》


但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主人公和人造人还是《异形》中的异形皇后、蕾普莉之子(白色的类人异形),乃至蕾普莉和科尔,都被传递一种暗示——被创造者终将要反抗和僭越造物主,在毁灭造物主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超越。它内在的逻辑是:造物主必然不容许自己的产物与自己平起平坐,而拥有意识的后者也终究不会甘于被支配的命运。波尔·安德森(Poul William Anderson)的《叫我乔》(Call me Joe)也曾探讨这种矛盾,《异形》系列则深入分析了这层矛盾。在这场斗争中,人类终归会被“新人类”取代,即便蕾普莉因恻隐之心或其它原因选择自我毁灭,终究会有新的新的蕾普莉出现,在那里人类旧有的伦理法则都将成为破铜烂铁,弑父弑母、无限交配、机器与新人类欢愉等都会成为无需惊奇的常态。而最初,也就是人类的创造者要面对这一切,“新人类”与最初的创造者必将碰面。


无论是《异形》系列,还是《绿火星》,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的身份和生存状态的焦虑乃至恐慌。人类看似是地球食物链的顶层,可当人类回顾地球的历史,人类又何尝不会担忧自己的结局。谁将颠覆人类?是更高等的外星生命?还是人类自己?这是一个只有时间能解答的问题。


《2001太空漫游》


同时,尽管《绿火星》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也许暗含了罗宾逊的政治立场和对时代变化的猜测。讽刺《真理报》、壮大的中国和印度、跨国公司、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文化的冲突、新秩序构建者对旧秩序的冲击等,发生在小说里的一切,却也是九十年代乃至如今政治圈的常见现象。而作者身为美国人,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会站在美国本位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读者将《绿火星》与上一部结合来看,并与美国的历史相对比,火星上的历史进程竟与美国的独立与发展颇为相似,火星上的熔炉文化、各方势力的联合会议、新人类对试图殖民火星的人类的斗争、新人类内部的撕裂等,对我们都不是全然陌生。美国不正是一个移民国家吗?美国的独立战争正是对大英帝国殖民者的抗争,而当林肯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总统,南北战争的爆发恰恰反映了这个大熔炉国家内部的撕裂。或许,正是美国的历史给予罗宾逊灵感,让他以其为蓝本想象出火星上的史诗。


罗宾逊写就的是一部火星的未来史,骨子里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类命运的遐想,将来的日子里,也许火星上发生的一切并不会如他想象的那般,但他通过虚构世界描绘出的种种矛盾,那刺亮而沉重的声音,其实早已在人类的方舟上频频鸣响。


戳【阅读原文】直接购买《绿火星》


-戳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


阿米尔汗 | 胡歌 | 投稿 | 诗人 | 火星移民 | 朗读者 | 三岛由纪夫王小波 | 橙子 | 猥琐的明信片 | 诺贝尔 | 姿势 | 鲁迅 | 叔本华 | 奥斯维辛 | 顾城 | 陈忠实 | 文洁若 | 独处 | 教育 | 巴以冲突 | 文具控 | 恋物癖 | 书单 | 雨果奖 | 枕边书 | 草间弥生 | 一念之合 | 印度 | 北上广 | 湘南 | 自由 | 时代 | 二次元 | 进化 | 求索 | 啪啪啪 | 丁丁 | 戛纳电影节 | 樊小纯 | 同志电影 | 定义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