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篮子 2018-06-03


这是属于我的故事。

关于雷米,

关于《心理罪》。


你的故事是什么?

一起来分享吧!



雷米,有情人

by  小篮子


—01—


“心理罪”系列于2007年首次出版,距今已十年矣。


如今方读此书,看来是有些晚。不过却正好因此能对全系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值该系列改编的网剧和大电影纷纷面世,一边阅剧一边读书,倒也别有意趣。

 

因为是后读,所以有幸避过出版顺序带来的茫惑,直接从开篇第一部《第七个读者》开始。诚恳地说,这部写于十年前的作品,尽管经过了作者的修订,仍保留着当初网络热文的烙印,偏于用诡异与悬念推动情节,而在结构、层次方面是较乏力的。故事也谈不上太多推理,最终的凶手算是自己跳了出来,而非主角用力的结果。



但作者之善于描写与刻画,在此书已初见端倪,读者即使明知道后续故事的大略走向,也仍被其语句所捕获,愿意跟着主角去揣测、去起伏、去悲欢离合。单这一点,就比某些风靡全球,但悬念说破后就失去了全部魅力的故事要强了。


这倒也有趣。


之后的第二部是《画像》。比之前作,这一部的噱头更足,或者说,点点都契合于最常见的套路。


论故事,凶手频频模仿世界知名连环凶手的手法,以这些烧脑和惊惧指数皆为十颗星的真实案件做底本,足够吸引人眼球。


论噱头,引入了“心理画像”或者说心理侧写的概念,这在这个名词尚未广为人知的十年前,还是颇具可看性的。


论人物,典型的侦探—警察互动路线,配合默契,主角方木历经上一部的惨剧后变得深沉而略有神经质,符合当时流行的“怪咖天才”想象,凶手则外表斯文内里残虐,也是此类作品中反复刻画的凶手典型。


总而言之,若以电影来比拟,这是个标准的工业化流程下的商业类型大片,卖点十足,场面齐备,所以可看性较高;但也看后即忘,整个文本中残留着太多套路的痕迹,反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


比之第一部里青涩却富有情感的笔调,却是差了些。


当然套路有套路的好处。商业化让这本书赢得了出版,也由此在市场上打亮了“心理罪”的招牌。之后的十年风靡可谓由此而起。可见得,对于一个优秀的作者来说,学会商业化的套路其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了市场,有了读者,有了关注度,才有了更多展露写作野心的空间。



—02—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接下来的“心理罪”,开始从套路转身,迈向经典了。


《教化场》还是一个套路化的故事,但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出,作者开始从案件本身的诡异和离奇中抽离出来,关注起案件背后的成因——尤其重要的,是描摹出这个成因之下潜藏的曲折复杂的人心。



故事本身并没有太令人惊讶的转折,阅书无数的读者一定熟知此类故事即将展开的种种变化,但就像好电影不仅在于编剧的本儿导演的镜儿,也在于演员的表演一样,好故事要紧的也不仅仅是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其字里行间描摹和传达的韵味也同样重要。


《教化场》里的人物比之前作品,开始“立”起来了,方木抛开“怪咖天才”的影子,其尖锐、单薄又饱富深情的形象越发清晰。当这一点成立的时候,读者就真正被引入了故事,不仅作为旁观者,同时也“附身”于主角身上,感受他的爱恨情仇。


看,这是在《第七个读者》里作者就曾展露的天赋,他有一种天然的本事,能把人物描画得很有温度,能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坠入的不仅仅是个故事,更是一段生活。你落进这段生活里,案件的进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仿佛亲见了教化场的宏大与罪恶、天使堂的博爱与忧伤。而这,是比单纯的罪案故事更动人心的地方。


随后的《暗河》同样在转型,并且比《教化场》走得远得多。它和前面几部都不同,不仅在于其重点不再是解谜、破案而是与黑暗的搏斗,更在于其一反前几部娓娓道来的风格,而陡然变得冷峻而锋利。



内容无须赘述,无非方木揭破层层迷雾挖掘累累罪恶,又克服种种无奈背起重重苦痛用上样样手段最终破局,中有无数人心险恶猝不及防的背叛与残酷,也有无数牺牲奉献用血与火凝练人性和道义的坚守。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前几部里小心翼翼透过方木投入此方世界的情感,于本书中终于磅礴而出,其用笔之凌厉、刻画之锋锐,令人读来背浸寒气。


许多作者都会在写作进入成熟期后,将视角从虚拟拉回现实,开始关注起现实的阴霾和沉重,然而雷米更与别不同。或许因其终究是个警察吧,其胸中对于人心阴暗的不忿,和对警察这道“钢铁防线”的认同和敬仰,比别人更多几分,落在笔下,也使一个孤胆英雄式的故事,少了一些淋漓和爽快,却是实实在在的慷慨悲歌。文中凸显的其情之烈,叫人动容。


而到了《城市之光》,又有了不同。如果说《第七个读者》是起,《画像》是承,《教化场》和《暗河》是转,那《城市之光》则是明白无疑的合。



其关注的广度进一步扩大,但表达上却更加内敛圆融,既保留了其笔端有温度的特色,又收放自如,不至于烫得读者生痛。作者直斥网络群氓,这无疑具备十足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针砭“时”弊,且将长久地刺入读者的内心——谁能保证没有无辜者在我们的鼠标点击、键盘敲打下受到伤害?方木在死亡投票后面对网民的那句“你们都是凶手”,可谓振聋发聩。


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犀利之中。和《暗河》里的针锋相对不同,《城市之光》在指斥和爆发之后,选择了一种暖色调来涂抹故事的结局。尽管牺牲是惨痛的,但作者一次次地让方木宽恕、体悟并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深情,也是对读者心绪的一次次温暖。


方木最终的牺牲,不仅是对凶手的反驳,更是对人心的善意。诚如作者所书,方木“代表先卸下的盔甲,先露出的笑容,先伸出的双手”,这样一份诚意,已远远超越一般所谓推理或是犯罪小说了。



—03—

 

坦白说,雷米其实不是一个足够精细的作者。所有的这五部故事,都难说情节上无可挑剔,一切解释和处理都精巧到位——不,对于惯常阅读推理,喜欢推敲细节的读者来说,每一本都有可疑和生硬的地方。


但是读完全本,却不免完全忘记了这些疑点,只顾得上抚慰自己因阅读而波动的心绪。“心理罪”最动人的地方恰在于此,作者胸中有情,笔下有情,也善于调动读者的情绪,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心理罪:城市之光》电影限量版立体封


这份情不仅在于人物之间的情感描写——当然,“心理罪”里令人难忘的感情很多,爱情、战友情、师生情、亲情、兄弟情,不一而足,很多场景可谓经典。


但此处要说的不仅于此。“心理罪”的情,更在于对职业操守的坚贞,对人心善意和人情公理的坚定,对守护芸芸众生的坚持。所以方木从一开始就兼具拯救者和牺牲者的身份,所以乔允平、周振邦、邢至森、丁树成、郑霖等人才别具人格魅力,不是因为他们是正义者,而是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意,透过作者的笔,成了他们的骨。所以万千读者被打动,被裹挟,被俘获,乃至被感染,被同化。


这正是“心理罪”的核。




【相关专题】


重磅 | “雷米十年,十年《心理罪》”主题征稿大赛

▲点击图片阅读


小编等着你的故事~快来投稿吧!



更多 精彩内容 推荐给你



读《心理罪》,看见你自己


十年雷米,十年《心理罪》| 未来如此不可预测,这让我无比欣喜


方木归来,重温《心理罪》 |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